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来自设计师的声音:“渡――国际应急建筑设计展”作品点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来自设计师的声音:“渡――国际应急建筑设计展”作品点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渡――国际应急建筑设计展”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一方面在于纪念逝去的生命,另一方面在于造福当下的生者。对于此次展览所集合的诸多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展览的策展人已有各自详实的论述,除此之外,建筑设计师们的“声音”也非常珍贵。在此,本刊编辑部为广大读者奉上来自各个设计师(团队)对于其自身作品的部份悉心点评,以期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每件应急建筑设计背后的“良苦用心”,在建筑设计融入应急救灾的考虑,似乎并没有增加设计的“负担”,反而为建筑设计开拓了新角度的创作空间。

作品名称:折纸屋CAFA/A4

设计师点评:

地震的力量是毁灭性的,它能使人们的生活在瞬间改变,物质的结构被打破,物质的形态也被抽象和还原了。建筑不再是建筑,产品不再是产品,他们在丧失功能的同时,也增加了可塑性――他们都成为了可以利用的“建筑材料”。人们对各种材料的高度利用,才是真正的应急,我们就选择了常规下的非建筑材料――纸,来实践我们的应急策略。

折纸建筑:

为了使质软的纸做到自承重,在处理上我们选择了折叠来加强其自身的强度,并且开发出了一套完整的折纸方法,可以让使用者通过折叠和连接自己为自己建造一个家。建筑形式上类似一个立体折扇,可以折叠成比较小的体积,在运输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平面的灵活性也很突出,两个节点的运动,就能通过平面形态及空间高度的改变来适应各种行为。

折纸艺术:

材质上两部分的运用,可以使居住者得到不同光环境的空间品质,白天光线充足情况下,白色牛皮纸材料会达到处理光源的效果,避免阳光直射,内部的光线柔和且足够强,满足各种室内活动的光线需求。黄牛皮具有不透光性,在阳光较强的情况下,室内可以足够暗,遮光的空间可以保护隐私。类似贝壳的形式美感也使建筑颇为美观,不同开合程度,不同表皮材质的折纸小屋成群成落,无论是阳光普照的白天还是星星灯火的夜晚,都会给人视觉上的愉悦,使人们不同程度地忘记灾难的痛苦。

作品名称:应急沙袋屋

加利福尼亚泥土艺术与建筑学院(Cal-Earth)

设计师点评:

超级砖坯(沙袋和铁丝网)技术是将战争物资用于和平目的,将传统泥土建筑学与当代全球安全要求相结合。长沙袋或短沙袋分层或按长盘卷(压缩,低技术)布置。各沙袋间成股的铁丝网起着砂浆和钢筋(拉力,高技术)的作用。可添加水泥,石灰或沥青乳液等稳定剂。加利土造艺术与建筑学院(Cal-Eartn)的实物大小结构已经顺利通过了加利福尼亚高抗震建筑规范的试验,使其能够抗震,防火、防洪和抗飓风。根据恶劣环境(如建筑师的家乡伊朗)下经过时间检验的可持续建筑学说,采用其设计与热质量创造出了舒适的生活空间。采用超级砖坯技术建成的庇护所可保持一个季度以上才会成为泥土,也可以作为永久性构筑物为它们做防水,进行稳定和装修。

技术与设计的灵感均来自于神秘主义的永恒原则和建筑学,包括土地、水、空气和火等宇宙因素的统一;永恒的拱形,产生的穹顶、半圆形和半圆形室;以及太阳、阴影、重力和人手等可持续能源。所形成的建筑学就是这样的构筑物它们利用尽可能少的采购产品(沙袋和铁丝网战争工具)和尽可能多的免费泥土建成庇护所,最大限度地防范天灾人祸。

作品名称:地震桌Martino d'Esposito

设计师点评:

这款终极室内硬壳桌为钢构架顶级急救工具,在各种典型瑞士产品及配件中首屈一指,可承载几百英镑的重量。该设计旨在发生地震等重大事件时提供一种防护安全感。

心理防护:

在桌面下方教一些巧克力、蜡烛台、白酒或是干酪和卡片游戏等物品,有助于减轻由危险的情况和有限空间建成的心理压力。

实际便利:

由于存在氧气、瑞士矿泉水,毛毡、铁锨、手电筒、瑞士军刀和灭火器等急救物品,因而受灾者会感到轻松,他们知道所需的一切都可从客厅桌子下随手可得。

作品名称:房子――房子

Encore heureux+G Studio工作室

设计师点评:

我方打算将自然灾害的概念延展为我们称之为“社会灾祸”的含意,这一灾祸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流离失所。许多无家可归者在过去、现在或特来都是终身的漂泊者。我们的方案针对的是全球的无家可归者(起因于气候、社会及政治因素)。我方的研究倾注了双重的关注与约束。

我方针对此庇护所的宗旨是创建具有以下特点的空间,

轻巧便于携带,坚固和安全,经济,移动式,人性化,热效率高,方便运输。努力生产出最小铺位中的最大铺位,以及第一间未来式住所。本产品可有多种用途(庇护所,拖车,车辆等)。

作品名称:隔离 IK事务所

设计师点评:

全等空间与薄膜。由于传染病可以传染给任何人,而不管他的社会地位,权力或财富如何,因此家庭成员,朋友、亲人之间往往单独进行隔离。实际上病人会遭到歧视并被逐出家园,这对于他们及其家人是一种痛苦的经历。利用全等空间,通过灵活表面将被隔离者与亲人分离,使其既会有舒适的接触感和接近感,又可以消除疾病传播。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与联系密切的群体进行接触和社会交流有着良好的反应,剥夺这种接触和交流就切断了群体之间的联系和情感的必要文化因素。薄膜部署的规模取决于内部空间的大小。使用大型面板和表面不会将空间降低到只能容下一个人,以将病人隔离并造成社会地位不平衡,而是可保持受限人和自由人的平等地位并达到隔离效果,

住房设计:

检疫住房是一群小型房间和过道,可根据需要组成各种结构。小型住房可以连接到一群住房中,这样社会群体的重要概念就能够延续和扩大。这些住房轻巧并且方便移动,每个住户彼此之间都可以相互探望或联系。更重要的是,住户及其访客可以在住房内建主的小室和小型空间内分享安静、亲密时刻。在这个最重要的时刻,他们的接触,声音以及关切会透过薄膜得到分享。

作品名称:再生砖――一个在“512汶川地震”灾区推广的材料项目

刘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设计师点评:

用破碎的废墟材料作为骨料,掺和切断的麦秸作纤维,加入水泥、沙等,由灾区当地原有的制砖厂,z作成轻质砌块,用做灾区重建材料。它既是废弃材料在物质方面的“再生”,又是灾后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制砖机械采用的杠杆式机械压砖机,是原有的粉煤灰砌块的手工机械,利用了原有遍布乡村的手工业资源,或扶持建厂重振当地的乡村企业。压砖机采用半手工生产,适应性强,使用简单方便,适合在乡村遍地开花,以利于灾区群众的自救自建生产;

我希望“再生砖”是一种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动手生产的低技低价合格产品:就地取 材,手工或简易机械就能生产,免烧,快捷,便宜,环保,因地制宜,尺寸随机,适应性强,无名有用,不受专利掣肘……。“再生砖”作为新型轻质建渣秸杆空心砖,在国家标准中尚无对应类型,所以暂时采用混凝土空心砖标准进行检测,抗压强度已达到合格标准,可以满足围护填充墙强度要求,其他长期性检测还需要时间。现在“再生砖”可由大型机械生产,质量稳定且生产高效,并可用作承重砖墙。

作品名称:成都华林小学纸管教室

庆应义塾大学坂茂与松原弘典研究室+西南交通大学

设计师点评:

我们的工程从建筑学上讲,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采用纸管作为建筑材料。纸管是一种经济且又可回收的材料。纸管的所有节点都是用不膨胀螺拴固定的,以便我们在需要时可以拆开并移动建筑。此外,材料的亮度给人一种安全感。尤其是在成都,地震之后,人们对混凝土建筑感到害怕,因为很多人死于或伤于这种建筑。当地的人非常赞赏纸材料的亮度和温暖度。

建筑结构极其简单,并且允许非专业的志愿者们参与建设。另外,它不要求使用任何施工设备,因为纸管质量轻,并且易于切割。我们运用了多种简单的施工方法,从而成功地为学生们提供了参与救灾活动的机会。所有建筑材料都来自中国。纸管是在广州生产的,而其他材料都是在成都找到或制造的。我们利用当地生产商生产的塑料一铝门窗,作为纸管柱体之间的边墙。这些都降低了成本,并缩短了施工时间。为了不浪费材料,建筑物的规格是根据当地建材的标准规格来确定的,而自制的台阶则是用施工后剩下的胶合板制成的。此次“建筑”展览中,我们全比倒建造了其中一个教室。你会发现自己身处纸管结构创造的真实空间之中。

作品名称:Teatina-Ouicha庇护所Leondelima

设计师点评:

建筑有助于恢复社区及其成员的健康和活力。本项目面向自然灾害发生前已经存在并延续至今的不稳定状态。我们的重点是通过在居住者与景观之间规划、设计和建立新的关系来回归到居住的基本方式。对于我方考虑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是,生活在皮斯料和沙漠干旱景观(地面,空气,光线、粉尘柱子与天空)环境下的人们。同时,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也回归当地的文化传统及正式与非正式机制。采用这一策略,我方开发出“临时”庇护所系统(这在秘鲁意味着2到5年的时间)。该庇护所结合了施工、组织与结构逻辑,直接埋藏在秘鲁沙漠的城市文化特性中。该项目从整体上追求建立一处安全场所以及与文化景观相连的新概念。以这一方式,建筑即可将幸福带给居住者。

Teatina-Qincha是一个建筑原型(竹子―quincha结构系统),它记录了光线从外部到内部的运动。它从光源上将光释放,将其隔离,让光做功,使其成为室内的有形存在。有了光线,人就可以将最少空间扩展为带有遮挡天空的扬所。采用新风后,人们就可以在非常湿润(空气中的温度可缩小空间)的秘鲁南方海岸再次并加倍地呼吸。

作品名称:红+房子 OBRA建筑师事务所

设计师点评:

《红+房子》(Red+Housing)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提出的:当处于生存边缘时,应采取果断、准确的行动。根据定义,紧急事件会突然发生,并且需要快速的反应,但我们采取的紧急行动会产生长远的影响。Red+Housing提出一种方法,试图综合以下两者的优势:快速反应解决方案,如搭建军用帐篷,以及更慢但考虑更加周到的措施,如包含地方传统与用户自主搭建在内的就近重建工作。

有效的应急住宅的价值和需求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还应考虑一些不同的方案。而我们的目的,就在于以为一建筑设计过程为机会,检验并搜索能使受害者最大程度获益的各种可能性。我们认为,建筑不但能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且能对其情感以及心理健康有所贡献。在突况的极端条件下,建筑学极少被要求参与临时住房的建造。本次展览提供了一个机会来检验“高端设计”是如何助益于实用主义色彩突出的事务。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应急住房只是建筑的一种极端形式。它所处的环境具有几乎无法忍受的生存状况,而其目标在于,当人们处于生存边缘时,创造一个可供暂时居住的环境。

作品名称:格式塔理论法则PRODUCTORA

设计师点评:

格式塔心理学对艺术和设计最持久的影响来自Max Wertheimer在192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形式理论》。它有一个绰号“点论文”,因为它是以点和线这两种抽象图形作为例证进行说明的。Wertheimer的结论是:我们内在的群集倾向,或者说将相似、靠近或结构简单的元素视作“同属”的倾向强化也了某些格式塔。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具体化为知觉组织的格式塔法则,其中包括“邻近律”、“相似律”、“完形律(或圈底律)”,“对称律”以及“封闭律”。这最后一条规律好像一个有趣的起点,我们可以从它开始思考应急建筑单元,因为它假定我们会在感知上接近或定称实际上并不完整的物体,换句话说,我们的意识会填补信息的空白。根据这个原理,在我们提交给“渡――国际灾后应急建筑设计展”的方案中,我们建设只建造最少的实墙,从而创造出最多的可用于体验和分配的空间。我们提出了只通过建造四角的柱子来划定空间的可能性。通过完全或部分地构建空间,人类可以定义和划定自己的领地。这种基本建筑的结构从实际上和理论上来说都非常坚固的:坚固的四角,轮廓清晰的空间,高于人的水平面,开口和稳固的地基。在此构架的基础上,住户可以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开始营造和扩大他们的新家。

作品名称:平面Rintala Eggertsson ArchItects

设计师点评

应急构件:

一座这样的基本应急房屋可包含5~8个构件,这些构件可组合成一座高达3层的建筑。为了方便构件的组合并给不同的扩建模式留下余地,我们建议采用具有可调整支柱的地板、天花板/接层和墙壁,把它们作为应房屋的附加构件。这些附加构件可以与标准构件一起打包运输,然后根据各种情况的不同要求进行组装。组织:

可根据气候和地形等外部条件以及社会和文化要求等内在条件组织各个构件。构件组合的灵活性允许人们根据个体家庭的需要进行系统的组织和基本的扩建。此处展示的构件组合方法很简单,还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进行组织,从而产生其他类型的扩建方式。

建造/材料:

构件越轻便越好,以便在到达目的地后能够尽可能容易地运输和组装,这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构件在人们所能遇到的各种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始终耐用和结实也很重要。因此,我们建议每个构件都由作为基本结构的焊接铝架和它上面的表面材料组成。绝热材料可置于铝架内部,作为在寒冷和炎热的气候中的一种防护。此次展示中见到的材料是内部使用的木村和外部使用的金属板/波纹金属。我们的想法是在内部私人生活与外部社会领域之间画一条清晰的 界线。当然,使用的材料可以有所不同,还应该允许人们自己寻找材料和颜色来定义自己生活的环境。

作品名称:月影会议棚&烧炭者的小屋月影交汇点团队

设计师点评:

我们团队提交的展品试图用两个互补的方案来呈现以上所述。第一个是关于土坯结构的重新诠释的练习模型,它是1 998年由Smiljan Radic提出的,名为“烧炭者的小屋”扩建。第二个项目叫做“月影会议棚”,它试图自然地为被保护社区创造一个集会之地。尽管形式和材料各异,两个方案都在Branzi指出的不安全界限之内运作,这些界限是以易碎性、挥发性,灼烧和膨胀等为根据的结构体系的产物,与其说与科学探究相关,还不如说与直觉相连。

“烧炭者的小屋”扩建:

烧炭人小屋包括两个废弃的房间,一面自主墙、一棵Maitén树和一棵金合欢构成,其中,设有开口的自立墙围着一个庭院。在这种荒废的情况下_它只是偶尔被流动的烧炭者使用。扩建针对的不是房子的维修,而是集体想象的建筑行为,一个被不同记忆包围的形象是其模糊的焦,最。烧炭人小屋――一种直径为320cm的泥土丘――的扩建试图真正地“发掘”散布在沿海各地的原始土丘。

月影会议棚:

月影会议棚是一种奇特而自足的人造物,它被置于灾区之中,就像一个必然产生阴影的参照点,是沙漠居民不可缺少的有用之物。

作品名称:空气拉伸屋Sou FuJimoto

设计师点评:

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从“无”中生出的空间。

从这个想法出发,我构思了一块奇特的房屋形状的薄板,它可以立刻变成一所房子,就好像它完全由空气制成。这块房屋形状的薄板是将无数透明薄膜叠加,并将小块薄片相间固定在移动网格上构成的。将其展开后,它将变成一个自我支撑的构成物,由灵活的三维蜂巢结构组成。这样,通过三维叠加无法单独立起的薄膜,一个非常灵活的新的结构系统就诞生了。任何人可以轻松地将这些薄薄的板状材料运到任何地方,通过组装这些材料来自由创造空间。蜂巢结构的重叠表面起着隔离大气空间的作用。这样,通过穿透那些重叠的透明薄膜的复杂反光,一个神秘的房屋形状的空气结构就出现了,其内部看似若隐若现,由通过重叠的透明薄板反射出的光呈现出来。

这所挺立的房子看起来就像在空间中闪闪发光,超越了建筑的范畴,变成了艺术品,因此,只需集中建造一批这样的房子,一个典型的灾区将变成一个美丽的景观艺术品。

把建筑的实用特点与艺术内在的感官效果结合起来,就能超越普通的生活行为,创造出向受灾者灌输希望和梦想的全新住房。

作品名称:城市应急节点

Tham & Videgard Hansson Arkitekter建筑事务所

设计师点评:

我们就应急建筑提出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是从将临时营地转变为一个未来的城镇环境而激发出来的。其观点是,将建筑学与城镇战略结合起来,从而使其成果可以从第一天开始就可以运行,并且在未来可以作为鼓励随后发展的指导。

风雨棚:

金字塔型帐篷。该轻型结构从营地的重复质量上升起,提供了方向接点,从而使得营地内最为重要的社交与公共场所更加醒目。在温暖的气候区,该金字塔型帐篷将配置一个不受太阳热量影响的大面积室外空间。而在恶劣天气,它将提供一个干燥的会议场所。此外,它还象征性地收集自然资源和雨水。每个金字塔型帐篷,为特定功能而设计,如学校、市场、会议场所和医院等。

城镇比例:

众所周知的城镇结构,与联合国难民暑标准救援营地,两者比例的对比,清楚表明,此类操作都是按照城镇比例进行的。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如果最初的决策可以包括一个得到通知的长期城镇战略,那么处于危难的人们就可以在建立新的永久性居所的整个过程中,获得一个更好的环境。

作品名称:应急桥

吕品晶+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造基础教学团队

设计师点评:

这是一个突显象征意义的装置和行为作品,象征性地表现人类面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应急建造和与这种建造行为相关联的目标、原则和手段,以及人们相互合作、共克时艰的行为关系与状态。

一、装置的象征――应急建造的目标、原则与手段

目标:以应急建筑或建造形式解决突发事件所引发的问题,并同时带给人以心理抚慰和心理恢复的人文力量。

原则:应对实际的快捷性;施工使用的安奎性;快速实施的可能性;因地制宜的是活性。

手段:灵活运用构成、挪用、转换等一切快速的方法,充分利用现实情境中的各种条件和可能,实现创造性的应急构建。

二、行为的象征――应急行为的合作、秩序与理解

合作:通过观众共同拼合组装完成装置的行为,体现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建造需要人们精诚合作。

秩序:通过观众有序拼合组装完成装置的行为,体现高度秩序和组织是快速建造的有力保证,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理解:通过观众协助拼合组装完成装置的行为,体现人们相互的理解,沟通和配合是应急建造的重要条件。

三、作品的实施――我们共克时艰

各种大小不同的预制构件,散落在美术馆前广场上。在这些预制构件上,展示着世界各地不同灾难的图片。观众徜徉其间,能够深切感受到灾害对人类的威胁。当展览即将开幕时,现场观众将共同参与,快速而有组织地将这些预制构件搭建成通向美术馆门厅的阶梯和桥梁。

由艺术展示转化为实践行为、由慑于灾难的恐惧感转变为战灾难的信心和行动,仅仅只是在一瞬间。这个行为过程希望揭示选样一个道理:灾难不可避免,但只要携手并肩,我们就能战胜任何困难!

作品名称:应急黑暗

宋协伟+韩涛+习晓瑾

设计师点评:

我们的想法来自于黑暗中摸索寻找灯光开关的生活体验,在大多数情况,开关上的夜光照明提示了开关所处的位置,这些夜光白天了无痕迹的吸收环境中的光能,仿佛不曾发生一样,而在黑夜便默默地可长时间释放出微弱的光能,这些光线并不明亮强烈,以致城市里人们经常忽略了它们的存在,但在灾后的夜晚现场,这些光线却弥足珍贵,它足以提示出日常物品的位置,并成为人们心理定位的空间参照,由于夜光并不需人工电源,它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介入到灾后人们夜晚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的方案便是从夜光材料角度出发的一系列建筑性设想与现场实验。

将夜光材料与生活用品的功能性节点结合,如床边/踢脚线/把手/柜门,人们在夜晚便可以依此提示而方便的进行各种行为定位与方位参照。在材料科学不断进步的技术支持下,如果进一步将夜光材料与建筑材料进行预制化/工业化的结合,也许可以产生未来的应急灰夜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