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熟悉”与“陌生”问走进教学的最佳状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熟悉”与“陌生”问走进教学的最佳状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距离产生美感,生活中如此,教学中亦如此。每一个教学内容,在学生眼里都应该成为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充满无穷奥秘的伟大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中走向知识情境,在“陌生”中探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心向驱动下深入知识内核。因此,在课前预设和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熟悉”、“陌生”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乔装打扮”,能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心向,真正让教学实现有效。

一、让知识离学生“远”一些一熟悉的事物陌生化

每课的预习检测,常会发现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文本的内容已有了初步了解。有的同学借助《课课通》甚至对文本主要内容、课后习题等已是一知半解。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停留在这些低层次的提问或讲解,那语文教学将沦为可有可无之境。因此,合理运用“陌生化”策略,将学生似乎熟悉的文本内容进行“陌生”包装。通过角度变换、材料充实、情境转变等方法拉远学生的视线,激发探究的欲望。

1.情境变化

在“以情感为纽带”的阅读教学中,创设一个富有变化的情境场,将学生熟悉的知识放在这个陌生的情境场中,吸引学生参与体验。如通过一两段富有形象感、画面感的语言,将文本转化成富有情趣的画面,让学生徜徉其间;也可巧妙运用多媒体,将文本转变成有声有物的场景,让学生可感可知。即使是学生通过预习已基本掌握的词语,如果放在富有变化的情境中,也会产生魔力。薛法根老师在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听写词语。老师有一定的速度,几乎是一连串地说了三组词语。接着又说“草帽”,让学生想想写在哪一组。由于“草帽”和前三组不同类,学生焦急地讨论、争辩、判断,再平常不过的听写词语就把学生迅速地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接着由这三组词语引出课文内容的学习,课文的内涵有了形象的根基,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在进入到文本的教学情境中。

2.角度变化

通过初步学习,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感知,认识了文中的人和事,也获得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其实,这样的熟悉往往是“得意而忘言”的。站在教学的角度分析,此时有效的教学策略,不妨融合“意”与“言”,引导学生从感受内涵、语言欣赏、写法领悟等多重角度展开学习,增加文本弹性,丰富教学内涵。薛法根老师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就通过“言意结合”这一角度变化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初读课文概括出园子的特点后。薛老师要求学生再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园子里“生机勃勃”、“无拘无束”表现出来的?学生在读词析句中触摸语言,感受“萧红体”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抓住“言意”的转换这个角度变化,走向教学的最佳状态

3.材料变化

文本,是学生阅读的材料。在语文课堂中,它可以变化成学生朗读训练的对白、表演实践的角本、欣赏积累的美文、模仿运用的素材……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对文本材料巧妙变化,让学生带着新奇的眼光去发现熟悉内容背后的知识,这才是语文课堂魅力所在。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在学生了解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后,安排了课堂练笔:作者写倭瓜、黄瓜、玉米,其实是在表现作者在园子里快乐、自在的生活。模仿这样的语言来写一写你的童年生活吧。学生在课堂上用笔思维,融会文意,展示想象,模仿语言,创造表达。他们自由自在地写,生机勃勃地念,丰富多彩地交流。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就是教学有效性的最好注解。

二、让知识离学生“近”一些一陌生的事物熟悉化

每篇文本都有其教学的重点难点。当学生沿着熟悉的风景在求知中行进时,这些重点难点内容由于有一定的深度和陌生感,往往会成为途中壁垒,让学生望而却步,这也正是后半节课往往较沉闷枯燥的原因。把“陌生的事物熟悉化”,往往是此时激发兴趣,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不妨结合学生的生活,通过熟悉的活动、情境、材料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调和,使之容易让学生上眼、上手、上心。

1.兴趣入手

结合学生兴趣,巧妙地创造一种“落差”,拉大知识在学生感知与课堂呈现时的距离,在突兀中产生兴趣,发现知识发展过程中的风景,有效突破重点难点。如《爱如茉莉》一课,理解真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是课文学习的难点。张学青老师在执教课时,从“这也叫爱”引出学生心中的疑惑,一个“?”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营造一个深深吸引学生的“场”。随着读文的深入,“?”变成“。”再变成“!”,学生从疑惑经历豁然进而发自内心的深切感叹,起承转合,流畅通达。当最后“这也叫爱啊!”由轻轻呼喊又回到心底深处,真爱也已流入学生心中,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2.知识入手

教材在编写时是有一定顺序性的。有些知识看似陌生,其实在以前的阅读或学习中学生曾经接触或经历过,只是没有留下深刻的痕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寻找原有的相关或相联的知识,通过“原音重现”,牵出学生头脑中模糊、粗浅的感觉,在蓦然回首中产生亲切感,举一隅而达到触类旁通之效。再以《爱如茉莉》一课为例,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真爱”。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词语说说对的爱理解。“花前月下、缠绵悱恻、海誓山盟、生死与共、浓浓烈烈”,引出学生熟悉的《王子与美人鱼》《梁山伯与祝英台》《项羽与虞姬》等故事,与文中的爱作对比。在平淡与热烈间思辩、交流,学生对真爱的内涵有了全部的认识,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3.生活入手

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关注学生的生活,调动已的生活体验,从生活需要出发,设计生活问题隋境,构建话题,也能有效突破难点。再如《爱如茉莉》一课,爱是一道多解题,老师在音乐中深情诵读自创小诗《爱是什么》,沟通了文本和生活中的真爱。“那么,爱在你眼里,又是什么呢?爱在你的家里,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让学生以“爱是什么”创作小诗,将真爱的理解融入了平时的生活。学生琢磨文本的表达形式,用生动、形象的生活事例写出对爱的体验;以新鲜、灵动的语言表达对真爱的多重感悟,将“借景抒情”的表达训练寓于美好真情的感悟中,一幅幅蕴含着浓浓真情的画面让爱的比喻更为丰富多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课堂实效性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