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今对接,穿越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今对接,穿越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一直以来的文言文教学多以“灌输法”为主,导致了课堂低效,要实现高效课堂,就要教师用行而有效的方法,古今对接比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积累词语、甚至进行变式学习,最后引导学生望景生文或机变成诵,把文言文学好。

[关键词]古今对接;比较;积累;变式

中国分类号:G633.3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教师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死输硬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这种“灌输法”导致了低效的文言文课堂。对于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而言,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创立新的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而所谓高效,就是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较多的任务,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用古今对接来开辟的穿越学习之道谈谈这个问题。

一、古今对接,引发兴趣

放眼现实,我们面对的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而文言文无论是从文字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距离,因此学生容易“敬而远之”。如何引发学习的兴趣?显得十分重要。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有些篇目还是从古书中节选的片段,这让学生的学习显得孤立单薄,知识的遗忘率固然高。笔者就习惯课前的预习让学生先了解本课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生平,乃至全书的梗概,这样学生的学习不是孤立中断的,而是全面连接的,就有深入探究学习的欲望。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文,作者抓住富春江山水的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奇美又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但是本文的这种美,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因为有些情感我们只能意会却不可言传。因此,布置预习时,笔者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吴均生平,并引入同一题材的类文――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与课文进行联读,让学生从另一面领略富春江俏、娇、美的同时,自然转入对课文中富春江奇山异水的品味;教学时利用课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富春江的图片,并用宁静舒缓的《渔歌唱晚》乐曲,配以对今日富春江美景的介绍,让学生感受本文的音韵美和画面美,这种做法既消除了学生上课的疲劳感,又吸引了兴趣,还为下面的课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像《爱莲说》、《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中反映的陶渊明志向,学生如果不了解东晋社会的黑暗情况,就很难体会他“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及隐居的无奈。为此,笔者课前播放电影《梁祝》开头中祝父敷面膜影射当时士大夫阶层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政务的状况,学生自然就能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了。还有《论语》、《庄子故事两则》和《隆中对》、《出师表》这些文章,课前可组织学生收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孟子心得》和易中天的《品三国》等讲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文章的把握就容易了。

二、古今比较,积累词语

今年的中考,语文阅读出现了课内和课外两篇文言文,这就要求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迁移到课外的阅读,如对实词虚词的理解、把握,句式的变化,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从积累的角度来谈,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各类范文作为一个语言文字的聚宝盆,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并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迁移能力,才能具备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其中,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为此,笔者教学时就通过古今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积累,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比如: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如“布衣”一词,古作“百姓”讲,与今天的“布做的衣服”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意”字,在“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中作“主要内容”,在“宾客意少舒”(《伤仲永》)中作“心情”,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中作“意思”,在“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中作“情趣”,而只有“意思”一项与今天的用法一致。

三、深入文本,变式学习

现在语文考卷上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就要从学生的角度确立重难点,最重要的还是要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用行而有效的“变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狼》一课时,我们可以把几张屠夫杀狼经过的图片顺序打乱,或是把杀狼的细节稍加改变,让学生分辨,这样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愚公移山》时,可让学生用“答记者问”的形式,从愚公角度阐述移山的原因及难处、得到的支持,会事半功倍。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不少古代文人在失意下所写的文章,主要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笔者在执教初三复习课时,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这些文章,并用季羡林的《走运与倒霉》进行古今联读,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样是被贬失意,文人的内心感受、表现有何不同?让学生根据自身对文章的理解进行对比感悟,像这样教学同类文章时不是以单篇为单位,而是把几篇放到一起综合考虑,每篇有所侧重,篇与篇间互为参照,在此基础上把握同类文章的共同特点,“效”肯定会高。

四、望景生文,机变成诵

教学文言文最末的工作莫过于要求背诵了,以诵为本几乎成了定势。对于一些优美的写景文言文,我们可以结合美景图片的综合展示,以图引文,引导学生望景生文进行齐背,达成背诵目标,但这些只限于篇幅较短的文章,对于一些较长的文章就要用相应的“机变”实现背诵目标了。

《醉翁亭记》篇幅较长,让学生能短时间内背诵似是十分困难,但如果用适当的教法,就不会是件难事。我们可依据本文的描写,和学生一起画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穿越回当年的醉翁亭,重点体现亭的地理位置,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引导背诵,让学生真正感受什么是“大语文”,文言文教学自然就能出彩,从而真正实现“高效”。

参考文献

[1]樊玲《文言文阅读也能穿越》.《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6

[2]张仓焕《师生换位,变听为讲,主动创新》.《现代语文》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