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医药教导中思想观念转变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药教导中思想观念转变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转变一次性教育的思想,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树立院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观念(1)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我国的医学教育一直是按照临床医生的目标来实施,要求学生毕业后即能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因为把培养目标定在岗位任职标准上,按照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使得培养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也脱离了医学教育的实际。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临床医生上,在短短的5年里,既有通识教育,又有医学基础教育,还有临床技能训练。实践证明,五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2)院校教育是基础教育观念的认识。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医学教育在院校里究竟是培养医生还是培养医学毕业生?医学院校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还是专业(职业)教育?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涉及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长期困扰医学教育界的重要问题。对这个根本问题,需要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和几十年的教育实践认真思考。医学院校培养的应是掌握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并经过基本技能训练的毕业生。而医生应在医院培养,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和专科训练,方能成为合格的专科医师。也就是说,医学生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所需的职业能力,必须经过毕业后医疗卫生实践和严格的、规范的专业培训才能逐渐掌握,医学生的专业分化也要在进入该培训阶段时才开始。早在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爱丁堡会议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应该给学生传授什么知识?重点应该是智力上的科学训练,还是为提供卫生服务作准备?是使学生在毕业时就能独立地开展工作,还是着重为他们毕业后的进一步训练作准备?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单枪匹马地工作,还是教会他们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工作[1]?我国教育部1995年制订了高等医学教育总体目标,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较深厚的医学基础理论,较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其中的要求还是放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应当明确,医学教育不可能在院校里一次性完成,不应当试图毕其功于一役。院校教育属于打基础阶段,是为未来发展打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基础,并非未来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都要在院校教育期间完成。(3)院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观念对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要求。医学教育应当努力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基础。明确院校教育阶段的培养任务,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医学生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所需的职业能力,必须经过毕业后医疗卫生实践和严格、规范的专业培训才能逐渐掌握,医学生的专业分化也要在进入专业培训阶段时才开始。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这样,培养目标才能合乎实际,培养过程才能跳出目前学习内容过多、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学习困难的窘境。中医药本科教育阶段,应该贯彻这样的思路,制定出符合教育规律、反映医学教育特点和适应未来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1)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在目前的医学教育中,人们习惯于用一次性教育的思维来组织和安排教学。希望学生在院校学习期间,尽可能多地掌握未来工作可能需要的知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课程越来越多,学生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虽然近年来教育界提倡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偏重于知识的传授。(2)终身教育观念与医学教育关系的认识。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提交了一份名为“终身教育”的报告。报告中提出,把人生分为用于受教育的前半生和用于工作的后半生是不科学的,教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2]。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建议确立终生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3]。教育终身化奠定了教育改革基本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的一次更新,突破了一次教育定终身的思想。不再把教育仅仅理解为学校教育,不再把教育看成是学校教育的同义语,学校教育也不再是教育和学习的终止,而是新的开始。教育终身化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要求人们学会学习,从继承性或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终身教育观念要求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上,放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上,而不再局限于传授和存储知识。(3)终身教育观念对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要求。医学教育需要树立和贯彻终身教育的思想。医学教育分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应当明确医学教育阶段的划分及其主要任务。院校教育不应当超越阶段,试图包揽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的任务,而应重在打基础,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着重训练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院校教育重点在于态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就要致力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连续一体化,构建合理的终身教育体系。具体落实时要思考: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如何衔接?各个不同阶段的任务如何划分?尤其是全面实行5+3(即5年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后,本科教育的基点定在哪儿?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是什么?必须加以充分研究和论证,进行重新调整、重新确定。

转变重医轻文的思想,树立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结合的观念

以往培养目标的表述中,看不到或者很少有人文素质的要求,教学计划安排几乎都是与所学专业直接与医学专业课程相比,受重视不够,甚至受到排斥。以往培养目标的表述中,看不到或者很少有人文素质的要求,教学计划安排几乎都是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没有完全融入医学院校的教育活动中。总体上说,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地位。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关系的认识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文化人,人因文而化,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从这个角度讲,教育首先就是文化教育。教育既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又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基础。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其双重属性决定了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医学的人文性自古有之,从希波克拉底誓言,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到现在中国医学生誓言,都体现或闪耀了人文思想的光辉。只不过,现在看到更多的是医学的科学性。医学人文是医学教育的应有之意。医学生既应当接受医学的训练,又应当进行人文科学的学习。这就要求:在医学教育中,既有医学教育、科学教育,又有人文教育,做到医学、人文融合。人文教育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自然科学主要靠逻辑思维,人文社会科学主要靠形象思维。对于中医学而言,由于自身性质所决定,2种思维都需要,2种科学都要学。人文素质是基础性素质,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很有意义。中医药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哲学、伦理、社会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正因为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特点,中医药高等教育更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并由此增强发展的后劲。重视和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习,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目标和内容之一。人文教育观念对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要求人文教育能否在医学教育中受到重视,关键在于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唯有思想、观念上有了转变,才能真正重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重视医学人文教育,给其以应有的地位。重视人文教育就要致力于构建融医学教育、人文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为达到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结合的目的,需要探索加强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建立长效机制。就其途径而言,主要在于以下6个方面:①调整教学内容,将人文教育纳入课程体系。②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强化环境育人的功能。文化环境的优劣,学校文化品位和格调的高低,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水平。④实施体验教育,进行社会实践。⑤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我教育。⑥注重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教育功能,引导教师自觉将人文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作者:乔旺忠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