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A在万荣 馍香千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万荣面塑历史悠久、种类齐全、制作精美、构思巧妙,是一种以面塑为特色,在祭祀、喜庆、建房、乔迁等民俗活动中使用的艺术供品。万荣面塑具有独特的制作技艺,其中包含了绘画、雕塑、刻印、装饰等诸多艺术门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被誉为“人类的活化石”,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价值,小小的花馍承载着厚重的文化。
厚重人文 赋蒸馍于灵气
万荣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辖区的黄河与汾河交汇处,年平均气温11.8 ℃ ,属大陆性温带气候,气候条件较为优越,土质比较肥沃,气候宜然,盛产小麦。县东有孤山、稷王山屏障,西北有黄河、汾河滩涂,中间夹着大片广阔的高塬台地,为优质小麦的生产提供了适宜的发展条件。千百年来,当地人们以面食为主,三餐更是以馍为主,蒸馍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万荣又是文化大县,境内有张仪、薛u、董永等名人故里,有中华民族根祖祭拜中心――后土祠,中华第一木楼――飞云楼等历史古迹。勤劳、智慧的万荣人民用一双灵巧的手,赋蒸馍于灵气,注入深刻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面塑艺术。
万荣面塑,俗称花馍,是以小麦为原材料,将生面搓成圆形长条,再按设计卷曲、筷夹、刀切,最后入笼蒸熟,出笼点色而成。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用白面塑成猪、羊,代替真猪、真羊祭祀。此后,这种祭祀办法便在万荣一带沿袭下来。人们根据岁时节令,用白面塑成动物、花卉等不同物品,用于祭奠亡魂、乞求神灵,以及串亲访友、人情往来。送给不同身份人的吉祥花馍也是各式各样的:大寿桃祝老年人健康长寿,卷包祝成年男子财运享通,石榴枣花祝新媳妇早生贵子,书包砚台祝娃娃们学好文化、长大成人。最具代表性的面塑是过春节时一种名为“枣山”的大型供品。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塑一层如意形图案,上面再塑上三至五个“小元宝”,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这个大型面塑是敬献给灶王爷的,期盼他“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
万荣面塑多取材于传统民间故事,戏剧故事,或者吉祥物、瓜果、动植物、花卉等,根据习俗用途不同,面塑内容各不相同。万荣的春节、二月二、清明、端午、走麦罢、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重阳节、腊月二十三等节日以及结婚、上梁、满月、祝寿等有不同内容的面塑。如: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蒸“子福”馍,新媳妇头一年携带娘家蒸的“花馍子福”上坟认祖。“子福”意思为子孙有福。结婚要蒸“龙凤糕”“天仙配”,老人过寿蒸“寿糕”等。
悠久历史 给面塑以生命
面塑源于传统的饮食文化。据文献资料,万荣面塑起源于汉代,在山西、陕西、江苏等地发现了距今2 300年的汉代石磨,与现代石磨相似,石磨的发明使大量面粉生产有了可能,于是面食(馍)逐渐成为人们的主食之一。当初小麦最早加工成面粉被人食用时,即蒸制成一定的形状。这是面塑的起步阶段。
万荣民间相传,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征南蛮,渡泸水,因邪神作祟,几次征伐无果,须以人头祭祀。诸葛亮不忍杀生。正为难之际,诸葛军中有一姓解的万荣人,向诸葛亮建议用猪或羊的头包上面,以像人头称作馒头以祭之。诸葛亮征服南蛮后,姓解的万荣人回到了故乡,把用馒头祭祀神灵的做法传授给故乡人。逐渐,面塑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不断发展变化。
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万荣有的地方至今还叫面塑为“年馍”的,由此可见,面塑在宋代已经和民俗民情紧密相连,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例如,在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万荣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翎毛、瓜果等花样繁多、技艺精湛的面塑,用以祭祀阵亡将士和民族英雄岳飞。
明代以后,面塑逐渐脱离食用,演变成单纯艺术形式独立存在,历史地位正式确立。明代商业比较发达,店铺作坊林立,一些身背工具箱,四处奔波的面塑艺人出现在繁华闹市。为谋生计,他们以此为业,各施才能,以吸引众多观者与买主。如此相互竞争便成了有意识的创作行为,大大激励了面塑技艺的提高。所以,明代的面塑欣赏性明显增强,且有独立经济价值。
到了近代,受文人艺术的影响,面塑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出新,其艺术魅力同样为许多王公贵族所动。他们不惜重金订购,或作贺礼馈赠亲朋,或作陈设摆放自家案头。面塑由街头转向登堂入室,整体水平产生质的飞跃,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日臻成熟完善。
如今,万荣面塑品类多达百余种,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并富有雅拙的美感,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经营,万荣面塑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部分。解云仙面塑是万荣面塑的代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山西黄河电视台和《山西日报》等报(台)都曾对她的作品进行过报道。
不过,随着社会发展变革和上一辈老艺人的离去,面塑这门民间手工技艺,也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险。保护这项“母亲的艺术”,使其流传下去,馍香久远,意义重大。2008年,“万荣面塑”被公布为“运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列入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词解释:
A:dié,方言,陕西、山西晋南一带使用率非常高的字之一,意思就是“吃”。常说的就是“A面”“A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