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室内微小模型飞机的设计与制作(4)飞机性能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室内微小模型飞机的设计与制作(4)飞机性能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前文中,笔者以初步设计的一款碳杆/薄膜蒙皮室内模型飞机的构型为基础,对选配的动力系统进行了测试,并利用美国NASA网站上提供的简易气动软件Tunnel计算出该机的升力系数与阻力系数等相关气动数据。

那么,这款室内模型飞机的性能到底如何?所选的动力系统是否能与之相匹配?接下来,笔者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模型爱好者设计类似的模型飞机有所帮助。

一、动力与升力、阻力数据

为便于后续分析,有必要再次对这款碳杆/薄膜蒙皮室内模型飞机的基本参数以及用Tunnel软件计算出的整机升力、阻力系数数据进行简析。

图1为笔者设计的碳杆/薄膜蒙皮室内模型飞机平面图。模型矩形平直机翼的弦长d=7cm,翼展l=32cm,机翼面积S翼=224cm2。按照惯例,初步设定整机的重心在距离机翼前缘1/4弦长处(具体操作时可通过加装电池、接收机并移动其位置进行微调)。模型飞机的平尾面积S平=8cm×5cm=40cm2,垂尾(包括方向舵)面积S垂≈35cm2。整机重心到平尾与垂尾翼根1/4弦长处的距离基本相等,即平尾力臂l平及垂尾力臂l垂近似有l平≈l垂≈16cm。

图2与图3分别是用Tunnel软件计算得到的这款模型整机的升力系数与阻力系数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

(1)机翼迎角α翼在1°~19°范围内时,整机的升力系数CL与阻力系数CD都随着α翼的增加而增加;

(2)Tunnel软件给出的CL-α翼曲线(升力系数-机翼迎角曲线)上似乎无法反映模型飞机的失速信息。

图4为7mm空心杯电机实测得到的T-ν曲线(电机动拉力-风速曲线)。由于实验中某些意外因素干扰,部分数据存在一定偏差,使曲线出现较大起伏。为此,必须对图中的实验数据进行二次曲线拟合(图中虚线)。当然,根据相对运动原理,风速ν也可近似认为是模型飞机的实际飞行速度。

二、巡航迎角、最大平飞速度及重量控制

在 空气动力学中,升阻比是指飞行器在同一迎角下 升力L与 阻力D或升力系数CL与 阻力系数CD的比值。飞行器的升阻比CL/CD越大,说明其空气动力性能越好,对飞行越有利。升阻比较大的飞行器一般也具备较佳的爬升性能。因此,在设计固定翼飞机时,通常都会使其最大升阻比对应的速度等于巡航速度,以提升整机的经济效能。模型飞机在设计时亦要遵循这一基本原则。

根据升阻比CL/CD的定义及图2与图3中模型升力系数与阻力系数曲线,可计算得到该机的升阻比曲线,即CL/CD-α翼曲线(图5)。从图中可看出,机翼迎角α翼在9°附近时,该机的升阻比最大。因此,α=9°可看作这款模型飞机的理想巡航迎角。

这样,由图2中的升力与阻力系数曲线可分别获得模型巡航迎角α为9°时所对应的升力系数CL和阻力系数CD分别为0.712和0.528。结合模型飞机的升力L与阻力D的计算公式:

L=ρCLS翼ν (1)

D=ρCDS翼ν (2)

式中,ρ为空气密度,取1.205kg/m3,ν为模型飞机的飞行速度。

可绘制出巡航迎角α为9°时模型飞机的L-ν曲线(升力-速度曲线)与D-ν曲线(阻力-速度曲线)。考虑到模型飞机巡航状态下为匀速平飞,此时阻力D与拉力T构成一对平衡力,因此可将图4中的T-ν曲线(电机动拉力-风速/飞行速度曲线)也一起绘制在图6中(为便于分析,对图中二次拟合后的电机动拉力T-风速ν曲线进行了延长)。

仔细分析图6中各条曲线,随着模型飞机飞行速度ν的增加,整机阻力D快速增大,同时电机的可用拉力迅速下降。当ν增大到5.5m/s后,电机的可用拉力将降至15.2g以下,已经小于此时模型飞机的飞行阻力D,动力开始不足。因此,νmax=5.5m/s就是这款模型飞机在巡航迎角α=9°时的最大平飞速度。进一步分析还可得到,最大平飞速度νmax=5.5m/s对应的整机升力约为30.3g。根据模型飞机重力、升力的平衡关系可知,模型飞机的重量必须小于30.3g。此时,模型飞机的推重比(电机拉力/推力与整机重量之比)将小于0.5(≈15.2g/30.3g)。

以上分析表明,这款模型飞机的理想巡航迎角α为9°;该巡航迎角下,模型的最大平飞速度为νmax=5.5m/s;同时,整机重量必须控制在30.3g以下才能保持其在飞行时重力与升力、拉力与阻力的平衡。特别要说明的是,上述分析仅是模型飞机的一种理想飞行状态。实际飞行中,模型飞机的迎角α不可能长时间保持在9°,即模型飞机的实际最大平飞速度会偏离5.5m/s,因此整机重量的控制上限也必然要小于30.3g。尽管如此,上述数据仍可为模友们初步设计类似的室内模型飞机提供参考。

三、尾容量与机翼上反角

做好一架室内模型飞机后,通常会先进行多次无动力抛投、滑翔试验,并通过不断移动电池、接收机等设备的位置来调整整机的重心,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整架模型飞机的稳定性。关于模型飞机重心位置的确定,将在本文后续章节中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事实上,模型飞机的尾翼、机翼对整机的稳定性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尾容量

模型飞机的平尾及垂尾分别对其俯仰稳定和航向稳定起着重要作用,通常用尾容量这一无量纲的参数来表征。平尾及垂尾的尾容量计算公式分别为:

A平=S平・l平/S翼・b (3)

A垂=S垂・l垂/S翼・l (4)

式中,A平、A垂分别为平尾和垂尾的尾容量,S平、S垂分别为平尾和垂尾的面积,l平、l垂分别为平尾和垂尾的尾力臂,S翼为机翼的面积,b、l分别为机翼的平均气动弦长和翼展。

从以上两式可以看出,若尾容量A平(或A垂)保持恒定,当尾力臂l平(或l垂)减小时,可通过增大尾翼面积S平(或S垂)进行补偿;反之,若尾翼面积S平(或S垂)减小时,则可通过增大尾力臂l平(或l垂)来补偿(图7)。

资料显示,常规布局模型飞机的尾容量范围大致为:A平=0.4~1.1、A垂=0.05~0.12。笔者设计的这款室内模型飞机的尾容量分别为:A平=0.41、A垂=0.078,显然是比较适中的。

2.机翼上反角

为机翼增加上反角后,可显著提高模型飞机横滚方向(绕纵轴)的稳定性。对于有副翼的常规布局室内模型飞机,考虑到机翼气动外形的完整性,建议上反角取4°~5°;对于无副翼的常规布局室内模型飞机,建议上反角适当增大,取8°~10°(图8)。

笔者设计的这款碳杆/薄膜蒙皮室内模型飞机,制作整个机翼时可先不考虑上反角。待整个机翼碳杆骨架做好后,再用张线(如细棉线或直径0.06mm的细漆包线等)连接机翼两端翼梢并拉紧,使机翼整体形成上翘的“U”形,即可起到上反角的作用(图9)。

四、飞行航时

笔者设计的这款碳杆/薄膜蒙皮室内模型飞机配备了3.7V/1S/110mAh锂电池单体电源。用它供电,模型能持续飞行多长时间呢?

笔者进行了以下实验:用稳压电源为选配的动力系统――7mm空心杯电机/减速组/GWS4540螺旋桨供电(电压恒定为3.7V),并向动力系统迎面直吹速度为0~4.3m/s的风。结果表明,电源供电电流在915±35mA范围内变化。

根据电池容量与该供电电流,可对模型的飞行航时t做大概估算:

t=110mAh×60/915mA

=7min(分钟)。 (5)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