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说说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里的那些“伪”别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说说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里的那些“伪”别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送别诗或离别诗,一般的情感抒发内容:留恋、安慰、嘱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里的这5首“别诗”,4首可称“伪”别诗。有我之诗,本色诗人。所借“离别”,更识自我。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伪”别诗;自我;文本慢读;背景勾连

一、送别诗全扫描

必修3:

《蜀道难》李白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必修4:

《雨霖铃》柳永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二、为什么说这4首诗歌是“伪”别诗

送别诗或离别诗,一般的情感抒发内容:留恋、安慰、嘱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我们来看看这5首诗歌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蜀道难》李白:叹蜀道之高、叹蜀道之险、叹战祸之烈。有论者认为从诗作的实际情况看,第一段饱和了诗作主人公对探险者的礼赞,而在最后一段固然也很明显地表露其探险失败的伤痛。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其中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袒露了自我形象。

《雨霖铃》柳永: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人的视野开阔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离别之苦,无形中增加了新的悲愁――即使是梦魂中的想念,也难以实现了,因为不仅人各一方,而且是“昼夜相背驰”,如何能够相聚呢?这就是现代诗意。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归隐向道说;(2)别友人说;(3)消极思想说;(4)悲歌理想说;(5)以梦境来写现实,美好的神仙境界的破灭使作者看破现实归向自然。作者既是在别东鲁诸公,又是在别权贵。

由此可见,除《雨霖铃》柳永外,其他4首从内容情感的表达上看,应属于“伪”别诗。

三、“别”意在这几篇诗文中的特殊地位

《蜀道难》李白:

课下注释①: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文本“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一作:也如此)”“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表层含义是通过夸张和铺陈的手法来描绘蜀地的艰难险阻社会动荡,来劝说友人不要以身犯险,去了之后也要早早离去。深层含义是自己出身蜀地无畏艰险、勇于探险冒险,经历堪比神话,但社会之险甚于自然,内心挫败时有。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文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侵月。”

“秋送客”已经可以触景伤怀内外交织,“夜送客”更是黑暗昏昧无所依傍。“枫叶荻花”形色动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举酒欲饮无管弦”,借酒消愁却无以助兴,醉不成欢愁上加愁,怎一个惨字了得!“别时茫茫江侵月”,渺无际涯的茫茫江面上浸泡着一轮明月,仿若眼眶里哀怨凄凉的眼珠浸泡在盈盈的泪水之中,情景交融遂生意境。别意不可谓不浓,但是你要认为这就是本文的全部你就错了,本文更关注一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更关注自己“贬谪”身份的重新认识。直到文末所送之客走还是留,已经无关紧要了。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课下注释: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文本“行者送客,痛不忍别”“离别之际,情何以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车周载离别,行至岂自由”。

《今别离》运用乐府杂曲歌辞崔国辅旧题,风格古朴,写法悉依古法,“明知须臾景,不需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别离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和悲,而是轻和快。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课下注释①: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文本“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把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赠朋友必有所指,那就是梦中天姥山非现实天姥山也只能是李白个人化了的天姥山,于是赠诗表心志:“向来烟霞”如梦易逝,“摧眉折腰”定非我愿。

由此可见:《蜀道难》李白看似“嘱”友犯难涉险,实则暗示自己的无所忌惮虽险无惧。《琵琶行并序》白居易离别之苦之愁仅是铺垫,后文离京贬谪之沦落失意才是中心。《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依据新观察新体会别具只眼,淡然视之快然处之,离别诗仅是古典诗体的酒杯,装的却是现代情怀,是对工业文明的呼唤和欣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以梦赠别,实体之山消解,所寄托之志呈现,那就是别友是假、抒怀是真。

有我之诗,本色诗人。所借“离别”,更识自我。

四、这4首诗的教学建议

1.文本慢读:同情的了解

慢读《蜀道难》李白,你会发问:为什么李白会“黑”蜀地蜀道蜀人?难道不可以写一篇蜀地风光的导游词?你会发问:为什么会劝朋友不去自己的家乡?难道他不知道“谁不说俺家乡好”的人之常情?然后发现他诗歌里对险难之境的爱好和经历,然后就会对诗人产生宗白华先生所谓的“同情的了解”。

2.背景勾连:真实的发现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中有多重背景:故事的秋夜背景,萧瑟昏暗;送别的“醉不成欢”的背景,凄凉悲惨;琵琶女的少年背景,“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才华横溢美貌绝伦;白居易的贬谪背景:“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司马迁谪,复当别离,落寞愁苦,无人能解。当然自叙往事中还有昔日背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饮”,我们唯有对多重背景的相互勾连,互解互注,才可能体会到一个真实的诗人,才可能看到诗歌言词的月亮高悬在浔阳江头,但是诗人真实的悲苦和畅快却浸泡在茫茫的多重背景的粼粼波光里。

参考文献:

于淼.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