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想象性群际接触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想象性群际接触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想象性群际接触是新兴的改善群际态度和提升群际关系的一种模式,本文试图从其概念出发,探讨想象性群际接触的具体作用

关键词 想象性接触 态度 投射 焦虑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1 想象性群际接触的概念

想象性群际接触是指个体与一个或多个外群体的成员进行社会交往的心理模拟(Crisp & Turner, 2009)。它的基本观点是:通过与外群体成员的积极接触的心理模拟可以激活与积极交往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包括,当未来真正要与外群体接触时,感觉会更加舒适并降低担忧,同时减少焦虑降低对外群体的消极态度。

想象性群际接触通过想象与外群体成员的接触场景,发挥着以下的作用:唤起被试对外群体成员的积极评价,改变对外群体成员的认知和偏见,提升积极的态度,最终改善群体间的关系。本文试图综合以往的实证研究,探讨想象性群际接触发挥出来的巨大作用。

2 想象性群际接触的作用

2.1 提升对外群体(Outgroup)的投射

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在他人身上也存在。换言之,将心比心的态度会减少对他人的敌意和焦虑。研究发现,想象性群际接触影响群际态度之后,对目标群体增加更多的积极特质的投射。由于想象场景的再现,愉快合作的基调让被试缓解焦虑,想象外群体成员与己相似并产生合作意愿。通常把积极的自我特质投射到相似的人(例如,内群体)身上,积极接触可以使相关的外群体成员和自己看起来更相似,因此,内外群体成员均从积极投射中受益,合作和利他行为随之增多。

2.2 减少刻板印象的威胁

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是由消极刻板印象产生的一种社会心理困境,这种刻板印象促使群体成员产生的行为和特征,在他人甚至是成员自己的眼里似乎真的变成了自我特征,从而使群体成员做出符合这些行为特征的行为表现。刻板印象的存在是刻板印象威胁的前提基础。

由于对外群体缺乏足够的信息或者谬误信息的干扰,个体害怕与外群体接触,担忧受到攻击和威胁,于是刻板印象威胁干扰到群际间的交往和合作。对已被发现的刻板印象威胁存在消极影响的领域做了调查,发现通过想象性群际接触能够有效地减少这种刻板印象威胁。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对社会感知中的两个基础维度(热情和胜任)进行研究发现想象群际接触对外群体会产生更积极的感知。

2.3缓解群际焦虑

在真实接触中,能够解释说明真实接触对群际态度的积极变化的一个关键中介过程就是焦虑(Intergroup anxiety)。在不同群体交往中,人们越能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越会与外群体进行积极交往,外群体成员也越容易以积极的态度来回应,从而使跨族往进入良性循环。焦虑的中介调节作用往往体现在想象群际接触和未来接触的意愿和动机的关系上,进行想象接触的干预之后,有效地缓解群际焦虑,最终增加接触的动机和意愿。

研究深思熟虑后的想象群际接触和接触意愿的关系,其别探讨了想象群际接触和焦虑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作为实验组的深思熟虑的想象接触有效地减低了群际焦虑,并随后增加了未来群体间接触的意愿。有些研究者通过分析群体可塑性和群际接触的动机及意愿的关系,考虑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群体是可变化的有弹性的,通过较少这种焦虑来提升接触的动机和意愿,有效地改善群际关系。

2.4 增加未来接触意愿

在人类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这种历史对抗、侵略等分离状态的影响,不同群体往往缺少机会,同时也鲜有意愿和动机去接触互动,真实的面对面接触更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想象群际接触正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契机,通过想象群际接触增加群体间接触的机会和意愿,这是众多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问题。Vezzali等人(2012)通过对34名意大利四年级学生进行为期三周的想象性接触的干预,发现外群体信任和未来接触意愿大大增强。

如上所言,想象群际接触往往在设计实验之后,研究分析此接触干预和意愿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通过接触以及中间不同的调节变量的影响,提高对外群体接触的意愿和动机。

参考文献

[1] Crisp, R. J., & Turner, R. N. (2009). Can imagined interactions produce positive perceptions Reduce prejudice through simulated social contact. American Psychologist, 64, 231-240.

[2] Vezzali, L., Capozza, D., Stathi, S., & Giovannini, D. (2012). Increasing outgroup trust, reducing infrahumanization, and enhancing future contact intentions via imagined intergroup conta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 437-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