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城镇化,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直接影响着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效益。可见,认识和了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应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最终实现我国经济水平的有效提高。然而,关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到底是什么,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不变的城镇发展方针逐渐得到优化和调整,应当先搞清楚道路,然后再开始“化”。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国内农民逐渐大规模地向城镇迁移,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是怎样的空间模式,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怎样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实现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还需加强,这进一步扩大了基本社会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态势。在市场的宏观调控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村中的分散人口、非农产业和资本要素向城镇逐渐集中的过程即是城镇化的过程。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乡村被渗透了更多的城镇中的政治、精神和物质文明,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而衍生出来,进而提高了中国城镇化水平。提供符合人民群众生活条件、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公共服务以及产品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原则在基本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可知,偏向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是产生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根本原因,农村中公共产品收益不平均、产品短缺等众多问题无法解决是这种制度的必然结果,进而难以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最终使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到阻碍。因此,中国城镇化建设是真正实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出路。
1、刘易斯模型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发展经济学中关于转移劳动力的理论模式是著名的刘易斯模型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的重要内容。该理论模式的具体内容是利用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收益好、效率高的经济部门和利用传统方法进行生产的资源丰富但劳动报酬少、生产效率低的经济部门应当在发展国家被建立。随着工农之间效益水平差距的扩大,城镇中的工业领域汇总涌入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镇中的各个经济部门吸收后加入到扩大再生产的活动中,更多的利润也由此产生,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被吸收,进而实现将更多生产力转为资本的目的,再生产再次被扩大,最终获得更多的利润。通过上诉过程,在城镇现代部门扩大再生产的作用下,城市中涌入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进而使得其劳动生产效率逐步提升并接近工业生产率,改造和进步同时进行,使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被不断向前推动。
2、工业反哺农业
通过工业发展的物质和技术积累来支持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基本过程。工业产业或工业厂商对农业的直接反哺并不是工业支持农业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抽出部分以工业为基础的整个国民经济所提供的经济剩余对农业的发展进行扶持、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与此同时,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是实现这种支持的基础,这种支持的实现依据是生产发展政策和公共财政手段,简单的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转移以及不同生产主体之间的直接转移不是这种支持的本质。政府通过公共服务、金融、财政补贴、税收、价格等财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入和引导相关行为实现这种工业对农业的支持,而不是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并最终为农业发展和生产提供动力。政府通过公共财政和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农业是工业支持农业的本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村经济会得到长期快速的发展是工业支持农业的必然结果。
3、城市辐射作用
城市文明的发展和向农村扩散和传播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农民的视野会因城市化的发展而得到开阔,农民的传统观念会因此而得到改变,农民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会在城市化过程中得到根本转变。城市化的作用还表现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变革农业经营理念和操作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现、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农村工业集约和集中经营的实现。城市化进程在缩小城乡差距和加强城乡联系的同时,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协调。
二、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1、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物质投入因素和人口增长因素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是人口因素的组成部分,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因素是知识资本,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素质的高低即知识资本。对美国数学家与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建立的生产函数公式Y=AKαLβ进行分析,经济的总产出由Y表示,物质资本与劳动投入用K与L表示,物质资本与劳动产出的弹性由α、β表示,A是常数,也就是生产效率系数。同时一些学者主张适当改变这个公式,在其中引入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进而得到公式:Y=AKαHβDγ,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分别由D、H、K表示,技术、文化、制度等影响因素由A表示。换算后得到:lny=lnA+αlnk+βlnh+γlnd。将上述变量带入相关公式利用逐步回归法进行计算,同时分析我国2000—2014年经济发展数据可以发现,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是物质资本,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是产生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现阶段物质资本的投入仍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本是仅次于物质资本的贡献因素,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人力资本的推动作用不高。人口素质问题应当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重视,要在提升数量的同时,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对人力资本进行提升的过程中,应促进资源的整合度和优化配置的进一步提升,为人力资本的规模化发展和人力资本的稳定提供保障。
2、城镇化对经济增大的影响
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情况可知,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人均人力资本、人均物质资本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发展有赖于城镇化发展,而且相对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从城镇化发展中受益更多。我国城镇化模式主要是以农村逐渐转向城市,给生活和生产需求带来了较大影响,与此同时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建设和发展,进而使得投资经济和生产制造获得深入发展。但农村劳动力多、素质较低是城镇化发展的特点,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从中受益相对有限。
3、城镇化发展的策略
利用物质资本的不断积累实现经济增长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现阶段的本质。但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等要素并没有在城镇化过程中获得明显的积累和推动。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城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创新。所以,应当优化和整合城镇化发展,进而发展信息、技术、资本等相关要素,使这些要素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应当为这些要素在城市中的有效流动和聚集提供保障,使原有的推动作用得到提高。应当结合我国大多数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分析城镇化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的问题,并对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索,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视角分析,超出经济发展、社会就业增长能力的城镇化,过高、过快的发展都是不正常的。需要说明的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并非工业化造成的,而是由于大量的失地农民、大量的失业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所造成的。从国内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应当充分考虑产业支撑能力以及现有资源的环境条件承载力,同时还要参考当前先进的国际经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保持我国城镇化年均增长率不超过1个百分点,并且在中长期发展过程中保持在0.8~0.6个百分点范围之内。各地区、各区域在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当立足实际;在土地利用、城镇体系以及城乡总体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坚决避免城镇化率、城镇发展指标等层面的盲目攀比。总之,只有立足实际,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协调好经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我国城镇化建设向着科学化、合理性以及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应当得到充分认识,从思想上真正地重视起来,并且在对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选择时应当综合考虑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而为技术、信息以及资本在现代城市的流动和聚集过程中提供基础和保障,最终实现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有效促进,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郑佰荣 单位: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