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家委会,是“家长”也是“校长”

时下,家委会在中小学管理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家委会成员是“特别的家长”,代表学生家长向学校即时传递心声,帮助学校明晰自身的办学得失;同时,也像校长一样全程参与、全盘审视学校工作,参与策划,深入实践,因人因事质询学校工作,向家长们介绍清楚、解释明白学校的具体工作,因此成为“特别的校长”。

毋庸置疑,只有同时“演”好这两个角色,家委会才会促进家校有效沟通,凝聚育人能量,其身份才会名副其实。然而,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家委会却一直难以找到“角色感觉”――

或者难以走出“家长角色”,无法及时向学校提出建议和意见;即使偶尔受邀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也因受自身专业局限,而不得不将发言机会让给校内领导。

或者经常误入“教师戏份”,一些原本应由教师承担的工作被悄悄转移了,家委会成员莫名其妙地扮演起学校的“后勤部门”;一些教师不方便出面的事也成了这些“特别家长”的分内事,家委会左右为难地“陪唱”一出出“双簧戏”。

或者经常进行“临时客串”,有些班看到很多家长不愿成为家委会成员,就变“选举产生”为“轮流担当”,在家长不好意思推辞的情形下,虽然解决了家委会换届工作,可如此“被动登台”,其角色状态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此“弱势”的家委会,只会成为尴尬的“跑龙套”角色,自然也就严重背离了设立的初衷。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并尊重家委会的“双面角色”,做好“家长”,更好地理解、引导、凝聚家长;当好“校长”,更好地沟通、亲近、助力校园。

尊重实际,优化机制,放低“校长”的角色期望,减轻“家长”的角色负担。一是“角色义务”必须符合实际,不可肆意将家委会成员当成教学工作的便利提供者,随意安排其协助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而不考虑其工作时间、经济条件等承受能力,让其变成只会听从安排的“班委会”。二是“角色能力”必须贴近实际,学校不可不切实际地要求其事事参与,更不可想当然地借其名义规避质疑,各种活动的开展应根据家委会成员实际情况决定。三是“角色能力”必须尊重实际,家委会成员的任期不可一刀切,应根据不同家长的不同实际状况区别对待,确实愿意参与其中的,积极为其创设条件,尽可能多地发挥其自身应有的价值;有退出意愿的,应及时了解其实际缘由,帮助其克服实际困难,为其尽快返回家委会创造条件。

同步规范,合力引导,理解“家长”的角色定势,清晰“校长”的角色趋向。一是监督策略必须“清晰”,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好自身的监督职能,不断增强学校领导依法治校的意识和能力,加大对家委会的规范建设检查力度,严查各种违背规范的隐蔽动作,重惩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二是管理思路必须“清晰”,学校在家委会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纠正教师和家长在认识上的偏差,杜绝“忽悠型家委会”在校园里出现。三是约束机制必须“清晰”,家委会在自我管理过程中要珍惜各种参与机会,完善选举机制,优化工作流程,采取家长推荐、自愿报名、多方审核的方法自主产生各级委员,自觉抵制“假委会”的产生,主动把规范工作前置。

拓展空间,创新实践,明确“家长”的角色限制,优化“校长”的角色形象。一是参与空间必须拓展,优化校园管理制度,保证家委会可以自主行使职责,需要联络时畅顺沟通,需要监督时全程跟踪,需要评议时可以因时、因事、因人、因地采取不同措施,提出意见和建议后应该及时给予反馈。二是实践空间必须拓展,除保证固定活动如期举行外,学校必须尊重家委会的参与和知情需求,创设条件让其成员自主参与活动方案制定,自选管理环节,自主开展评议活动,让其充分体验和演绎“家长”“校长”的双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