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别离”之中式别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别离”之中式别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在一片玄幻热潮中,《小别离》如一股清流迅速进入霸屏模式。电视剧中的三个孩子,分属于三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小康、精英、富豪―最后却无一例外地在初三这一年,同时面临着出国留学的选择……

作为父母的我们希望孩子能过得好,出于这样一种“为了孩子好”的心态,一些中国家庭选择了出国这条几乎完全陌生的路,哪怕这个突如其来的选择多少显得有些着急慌忙。父母们是否真的想过孩子们的需求,究竟怎样的教育才是真的对孩子好?

情景一 精英计划真的错了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解不开的情结,欣美的情结就是名校。丈夫陆强是个标准的凤凰男,当初欣美顶住全家压力义无反顾和陆强结婚,爱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觉得陆强毕业于名校,属于“潜力股”。事实证明她的选择并没有错,结婚十几年,夫妻俩从裸婚到名下数套房产,财富越积越多。越过越美满的日子,都和“顶梁柱”陆强毕业于名校有着直接的关系。

女儿朵朵出生后,欣美便开始了“精英培养计划”。家门口小学对口的初中不理想,她就花高价买了校区房,谁想几年后,私立初中异军突起,即便是所在对口中学升学率也不错,她还是逼女儿参加各种小升初补课班,全力备考私立初中,只求一击即中省重点高中。

如她所愿,朵朵顺利考入教育质量首屈一指的私立中学,在欣美看来,女儿无疑向世界顶尖大学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哈佛、耶鲁、麻理省工……仿佛世界所有顶尖大学都将向女儿“招手”。让欣美没想到的是,朵朵自从初二下学期就像变了一个人,老师多次找她沟通,说朵朵经常逃课不算,无意间还发现朵朵竟然有了早恋的苗头。

欣美对女儿讲,上不了好的有名气的大学,这辈子就完了,现在这个社会拼的就是能力,不当精英,根本不可能有好未来。可女儿却反呛她说,她根本不想出国,谁想当二等公民,谁去!“严酷”的初中她已经受够了,在她眼中,任何事情都没有内心的快乐重要,她可以学习,但不想做学习的机器。

听着朵朵的慷慨陈词,欣美觉得一口老血都要喷出来了。这些年,为了女儿能有一个好的前程,她筹谋、规划、斟酌,生怕哪步走错,全盘皆输。如果女儿智商一般,或许她会死心,可偏偏朵朵和丈夫陆强一样,有着160的高智商,这样的孩子“不学无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她都无法接受。

一周后,女儿以学业忙为由提出住校,她突然觉得好无助,任由女儿将行李搬去了学校。在教育女儿方面,丈夫陆强一向主张顺其自然,这些年涉及朵朵学习的事永远是她一个人冲锋陷阵。朵朵搬去学校,陆强觉得女儿长大了,可欣美却有种心被掏空的感觉。难道这些年,她的精英计划都是错的吗?

情景二 小别离让孩子险自闭

柳娇是位商界女强人,可婚姻却不幸福。为了这个家忙里忙外的她,并没能有守得住家的完整,丈夫外遇,她一忍再忍,可仍未换回丈夫的心。儿子可乐6岁时,柳娇与丈夫离婚,成了一位单亲妈妈。

离婚后,儿子可乐成了柳娇生活的重心。为了给儿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她俨然成了拼命三娘,商业版图越做越大,为了让可乐接受更好的教育,她思来想去将可乐送上了飞往英国伦敦的航班。这家英国初中是柳娇精挑细选的,她相信,这所学校可以让儿子成为如假包换的绅士。

儿子去了英国,偌大的一个家就剩下柳娇一个人,每天和儿子视频成为她的心灵支撑。虽然她清楚初中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儿子只身在外可能有诸多不适应,但转而想想,自己一个女人都能闯下了一片天地,她的可乐同样可以。

最初一段时间,可乐每天都会和柳娇视频,可渐渐地,可乐以学业繁忙为由缩减了视频时间,最后竟发展到一个月才愿意和柳娇聊聊天。即便如此,母子俩的聊天时间都被缩短到一点点,好像多和她说一分钟,都是浪费时间。

面对可乐的异常表现,柳娇一张机票飞到了英国,事情没有她预想的那么糟糕。可乐在学校的生活非常正常,没有遭遇学校暴力,也没有结交不良的朋友,唯一的变化就是冷漠。柳娇了解到,可乐几乎没有朋友。因为担心被英国同学排挤,他几乎不和同学说话,唯一的朋友,一个来自北京的男孩儿,前阵子也转了学。之后,可乐就更寡言少语了。凭借母亲的直觉,柳娇隐约感受到可乐出现了自闭症状。她偷看了可乐的日记,在扉页上一行大字刺眼醒目。“当你将我送走,我已清楚我对你的重要性!”

回想自己送可乐出国,除了希望他接受更好的教育,柳娇也想就此向可乐的爸爸示威,即便是离婚,她仍可以给可乐最好的一切。她从没有想过可乐会这般“水土不服”,思量再三,她给可乐办了退学手续。拿到回国机票的那一刻,可乐望着她问道:“妈妈,我们是真的回家吗?”她分明从孩子眼中看到了万丈光芒。

可乐回国半年了,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初中,结交了许多好朋友。这个快乐的男孩又回来了。每每想起自己当初的决定,柳娇仍百感交集。

别离党过来人分享:别离区分对待

王跃在女儿喜妹12岁时,将她送到英国学习。初中三年、高中四年,现在的喜妹已经是牛津大学大一的学生。提及女儿七年多的留学经历,王跃感慨万千。

喜妹刚到伦敦时读初中时,因为年龄小,加上语言和文化上的明显差异,喜妹很惧怕融入英国同学的社交圈。她记得那时女儿班上有三个小留学生,这三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小团体,住、行,形影不离。她们根本不和英国同学说话,认为和他们无话可说,语言程度可想而知。好在,她为女儿找的监护人非常可心,监护人Mary经常劝解喜妹,不要因为怕受排挤而放弃沟通的机会。足足有一年的时间,喜妹才逐渐打开自己的圈子,她开始参加各种联谊会,认识一些新朋友,并慢慢揣摩英式社交模式以及适当的与人沟通的方式。

她记得喜妹那阵子最常和她说的就是,在英国,许多事情不能用中国人的想当然来解释。比如你不能随便在没告知对方的情况下把人家的电话告诉别人,因为这是泄露了人家的隐私。直到如今,她都很感谢女儿在英国的监护人Mary,她觉得,喜妹之所以能在英国能顺利地成长,都与监护人Mary的关心和照顾是分不开的。所以,如果真准备让孩子出国留初中,对于年龄小的留学生来说,她建议一定要找一位合格的监护人。

中英两国教育不同,中国教育偏向灌输,而英国则偏向于自主性加启发性教学。所以,小留学生如何尽快融入当地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要。

王跃表示,她不太赞同16岁以下的孩子出国留学。因为太小的孩子,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没有形成,很难把握自己。喜妹读初中时,很多同学整天玩电脑游戏,遇到点事情情绪波动就很大,甚至走向极端。喜妹有个好朋友,借给同学几千英磅,可之后就找不到那个同学了,那段时间那个孩子的情绪非常低落,完全将自己封闭了起来。还有一位同学,父母在国内打工供她读书,可她却因为没了束缚而胡乱挥霍金钱,最后连学费都拿不出。

究竟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否适应国外的生活,王跃认为,这和每个孩子的爱好、性格、家庭背景、教育、知识,以及个人和家庭的期望值都分不开。有些孩子综合素质较强,在国外生活得很好,可有些,则过得十分不快乐。甚至有些孩子渐渐地对中国文化、历史、家庭的感情变得淡薄,变成了一个“香蕉人”。

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是种宿命,但是否选择“小别离”,王跃以过来人的身份建议一定要谨慎对待,科学、理性的思考,切勿盲目跟风,或是虚荣心作祟,无形中增加孩子和家庭的压力,得不偿失。

孩子更需要怎样的教育?

在《小别离》原著小说中,杭州作家鲁引弓更多地是想表达对国内教育的反思,探讨是什么让这些中国孩子想“转身就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有时候离开此岸未必是因为彼岸有多好,而是此岸的教育模式让不少中国家长无法安心:“这二三十年来,我们很多中国人都面对的是考试这条路,分数选拔,这一分两分的差异有时候会决定着我们以后的路。”

谈及教育,人们普遍的观点是:“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从这个角度讲,只要父母用心去教,孩子就一定能成为父母希望的样子。其实,孩子的教育与先天的智力遗传、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等都息息相关。当家长们都在关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却忽略了慢养,静等花期,人为地增加了自己和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感觉不快乐、不自由、最终不堪重压,形成扭曲的人格,实不可取。

究竟怎样的教育更适合孩子?相较学习文化课程外,全方位培养完善孩子的能力或许更值得父母亲关注和思考,它们远比只要求孩子打满分更重要。

教孩子与陌生人交谈的能力

父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与陌生人交谈的能力,可以更快地融入一个新团体,对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十分重要。

教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考试成绩如何,应该让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反思挫败的原因,从而提升做事的效率,而不是家长跟在身后不停地提点,干扰孩子做事情。

教孩子学会去爱

家长过度关爱孩子,只会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从而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为了不让孩子成为自私冷漠的人,应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学会用行动关爱亲人。

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

当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或是情绪低落时,家长过度安抚呵护不如让孩子自己冷静下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会孩子排解压力

没有人可以永远一帆风顺,当孩子受挫后,一颗强大的内心可以帮他渡过难关,所以,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即便是摔到谷底也能自己爬起来继续前行。

教孩子学会管理金钱

让孩子用自己的劳动赚钱,可以让他们有机会管理自己赚来的钱,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他们会慢慢懂得量入为出,理解金钱的真正价值。

教孩子学会承担风险

如果凡事由父母代劳,孩子将不会应对风险。所以,适当的情况下,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作决定,哪怕是一些重大决定,比如升学等,家长也不要一言堂,让孩子参与其中,自己分析风险和利弊,从而学会承担风险,也可学会凡事思虑周全,凡事都做到防范于未然。

说到最好的教育,考试成绩不重要,成为精英也不重要,健康快乐地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说到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在此基础上,根据孩子的自身能力,帮助其去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远比一心只想将孩子送到国外留学,完全不考虑孩子自身情况更加适宜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