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1世纪,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我国从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大力提倡建立和谐社会,都是为了尽可能做到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闽南三角地区经济开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如何作出选择?文章通过从绿色经济的定义及内容入手,对泉州企业进行绿色经济背景下的SWOT分析,探索泉州未来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SWOT
[作者简介]郑振伟,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本科生;杜伊(王争),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本科生,福建 厦门 361005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080―03
“十五”期间,泉州市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强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发挥沿海区位优势,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初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经济迅猛发展,人们享受着由此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为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是泉州面向21世纪发展的选择。
作为泉州的支柱产业――服装产业,在产业集聚、效益惊人的同时,该怎样提高环保意识,注重节能生产,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已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一、泉州绿色经济现状
泉州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遵循生态经济理念,建设泉州生态市,将成为“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战略顺利推进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载体。
生态建设初见成效。一是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2005年辖区各城市、县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42.6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均可达到国家2类区标准。二是林业生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森林覆盖率5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99平方米。三是各类生态创建活动取得明显进展。荣获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重要环保奖项。
但我们也应看到泉州环境现存的一些问题:噪音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仍然一直困扰着泉州。
二、绿色经济背景下泉州服装企业的SWOT分析
一个企业的发展环境主要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根据SWOT分析模型,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了企业在资源、管理、创新、生产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则包括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机遇与威胁。
1.优势。泉州企业主要具有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泉州利用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市场,以发展特色市场促进产业集聚。走出一条“以产业特色为依托,以专业市场求发展,以规模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格局。发挥专业市场引导生产、搞活流通、促进消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具有侨乡特色的专业市场优势,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泉州湾滨海城市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集群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泉州以家庭企业和各具特色专业市场为基础,在一定地区,逐步形成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基地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品牌优势。截至2005年,泉州市拥有全国驰名商标42件、中国名牌产品33项,居全国地级市第三位,拥有富贵鸟、SBS、七匹狼、安踏等全国驰名商标。鞋服产业相继获得“中国鞋都”、“中国纺织服装基地市”等荣誉称号,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交相辉映,知名度、美誉度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3)市场优势。已建立一批辐射面较广的区域性、全国性商品会展交易市场;形成相对发达的市场营销网络,全方位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等国内外大型商洽活动,提高产品知名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境外投资,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优先控制生产和销售领域的关键资源,从而具备了成本优势。
2.劣势。在与其他竞争企业的竞争中,泉州企业的劣势是多方面的,这突出反映在四个方面:
(1)经营管理体制落后,企业生态理念不强。以家庭式企业为基础的泉州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和发展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结构缺乏灵活性,信息流通受阻。决策者规划企业的未来发展时,缺乏远见,就算有意进行改革,也往往因家族企业内部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相互牵制使改革胎死腹中。导致企业的“绿化”问题只能停留在操作层面上,未能提到企业整体运营的战略高度。
(2)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已成为不得不重视的关键因素。另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的制度缺陷也是绿色技术创新的重大障碍,导致绿色技术研发陷入“小批量、低水平”的规模不经济状态。而这种状态前期开发成本较高,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特征,初期很难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导致对经营者的经济激励不足。
(3)产业结构同构性较强。即产业链的横向纵向扩展都不够,多集中在产业链的中游,而上下游的深度延伸很少。重生产、轻开发致使产品设计雷同甚至是简单仿制。全行业处于低水平过度竞争状态,严重制约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各行为主体间缺乏有机联系,产业链缺乏生态循环。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供、销没有形成有机联结,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产业链的增长遵循“资源一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数量型增长模式,在这种增长模式中,人们高强度地开采、获取资源后又把工业垃圾大量丢弃到环境中,这种单向开放的产业链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3.机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随时都存在着机会,大大小小的机会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1)宏观背景下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政策导向为改变传统产业集群“科技含量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多”的线性数量型增长模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清洁生产和节能生产即企业集群的产业生态化发展。
(2)绿色市场前景光明。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日益觉醒,绿色消费开始取代工业文明时代的传统消费,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流消费方式,绿色消费已经悄然进入消费者的心中。绿色消费日益成熟,绿色市场需求也日益增加,这也为泉州的服装产业的“绿色化”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4.威胁。外在环境中的重大不利因素构成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约束和障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本身对企业就是一个较大的不利因素。国家政策、制度虽然在变,在往好的方向变,但现行的市场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市场体系不健全,缺乏专门的销售市场;认证及标志体系不健全,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三、泉州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
泉州正踏上了一条囊括经济、生态、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绿色发展之路。绿色经济必然成为泉州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成为泉州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导向职能,推行行之有效的政策;另一方面企业可把握政府动态,利用外在机会来弥补自身弱势,抑或通过其争取时间。
1.促进政企交流,达成发展绿色经济共识。不断增强各阶层对绿色经济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等大众媒体宣传环保和绿色经济政策、知识,确定企业新的社会综合价值管理理念,增强人们的绿色意识。企业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多交流,多学习,加强对绿色经济的认识,培养绿色意识,同时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将这种思想贯彻到企业的日常管理生产中,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生态化生产。
2.完善绿色经济的政策、体制、法律。利用法律手段,纠正生产和消费的外部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首先,推行环保相关制度的建设,切实进行环保工作;其次,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的经济支持;再次,建立广泛的资源环境使用制度体系,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有偿使用制度、促进绿色经济的激励机制,有效技术支持机制等,弥补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后,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研究和制定符合绿色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为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转变政府行政职能,树立新的政绩观。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偏重于物质财富的积累、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观念。发展绿色经济,就要求从根本上改革旧的政绩观,探索符合绿色经济的考核指标体系,增加诸如单位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等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的考核指标,从源头上改变政府行为。
4.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按照绿色经济的要求,成立绿色产业经济领导机构,重新调整产业比例,积极发展生态用地,结合城镇的统筹规划,全面实施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以技术为支撑点,以绿色为根本理念,按照清洁生产要求改造服装工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面推进企业的环境认证体系,精心培育一些绿色环保企业,采用绿色技术,进行绿色管理,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5.实现产业链循环生态化。产业生态化的本质是运用“共生原理”,通过企业集群内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组成的“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产业链,形成企业之间和各个产业之间的物质、能源输入输出相和谐的“闭路循环经济网络”,达到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物质和能量的平衡。因此应从产品、企业、产业三个层次来做,即产品生态化、企业生态化及生态工业园的建立。
6.加强技术创新,加强与关联产业的横向联结。政府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持,加快开发先进环保技术、搭建平台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通过政策支持小企业集群的产业生态技术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可在集群中构建由中介服务机构、科技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组成的学习型合作网络以提高集体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企业亦可利用政府,民间组织提供的信息技术平台,或是结成研发联盟,与学校等研发机构合作研发绿色技术,可大大降低研发成本。
7.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特别是与绿色产业相关的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引、留、用、养”中注重“用养结合”,政府也完全可以通过提供高档次的生活、娱乐和教育等设施来改善该区域的环境,从而提高对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吸引力。有倾向地引进利于绿色经济的发展的人才,针对发展绿色经济的难点难题,组织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绿色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四、结语
为了提高城市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实现泉州经济、生态、社会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泉州已迈出了生态经济优先的第一步,这与“十一五”规划中注重人文本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一致的。这是一条曲折而充满希望的道路,虽然现在还处在艰难发展的阶段,但只要不断扬长避短,努力做到节约资源,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建立生态城市,泉州的绿色经济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泉州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R].2006.
[2]李国芹.关于推行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分析[A].中国统计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文集[C],2004.
[3]郑少华.公众参与:循环型社会参与机制之确立[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