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间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民众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世界。在多元文化和信息化社会中,民间美术对于小学生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形成朴素的视觉文化意识和培养新锐的创造意识的功能是无法取代的。拙文从美术的基本功能、民间美术的功能的特殊性、民间美术功能与小学美术教育等角度来阐述民间美术的功能。民间美术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民间美术的功能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充分释放,是稳步提高小学美术教育实效性的最佳教学策略。

民间美术 功能 小学美术教育 教学策略

一、美术的功能

关于美术的功能古人早有论述,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左传》中指出:“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葛路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中讲:“《左传》的这段夏朝‘铸鼎象物’的记载,我们可以看作是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代表理论。‘使民知神奸’说的是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1]南齐谢赫在《画品》中讲:“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2]南朝时期宋王微在《叙画》中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1]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言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非繇述作”,可以“鉴戒贤愚,怡悦性情”[3]。古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美术的功能进行了阐释。在现代,前苏联美学家卡冈在他的《美学教程》中把美术的功能分为交往功能、启蒙功能、教育功能、享乐功能。还有人指出,美术具有情感或情绪的宣泄功能、精神慰藉功能、心理医疗功能等。作为上层建筑的美术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即它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二、民间美术的功能及其特殊性

作为生长、发展于传统民间社会的民间美术,是下层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下层民间文化的一般内涵和性质,从而与对应于上层文化的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具有不同的艺术旨趣和风格面貌。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众的生存方式、风俗习惯等,蕴涵着当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在民众的生活与民间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民间美术的功能具有多样性,从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来看,民间美术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性需求,而且它还进入到了民众的精神性需求领域,具有为民众提供物质性的实用功能和精神性的审美功能,并且还具有承载和传承民间文化的文化功能。笔者认为,从民间美术的本质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来看,民间美术不仅具有美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而且还具有其特殊的生活功能和文化功能。民间美术的这五大功能是互相联系、整体统一的,它全面作用于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活动中。

1.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

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是通过它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形象感知得来的,不同的民间美术样式可以让民众认识到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和精神需求。“在民间美术中,某种形象的某种特定组合,表达什么意思,用在什么民俗场合,都是事先约定好了的,世世代代就按那个先于意识的规定来做。”[4]民间美术经久不变的程式性造型语言特征,推动了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得以体现。在原始农耕时代,民众虽然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可以通过民间美术的程式化特征认识到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承。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具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2.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

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对民众的伦理道德教化上。民间美术受中国民间文化中伦理道德大格局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对情感的倾诉方面。民间美术在题材的选取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为经常借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和戏曲等题材内容宣扬忠孝节义、侠肝义胆,表彰先烈圣贤。这类题材的民间美术作品将道德教化融于审美娱乐中,是宣传伦理道德的重要外在形式。农耕社会时期农村的大部分民众就在这种传统的节日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民间美术也在悄然发挥着它的教育功能。

3.民间美术的审美功能

民间美术作为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折射了当地民众的审美观念、审美品格。民间美术那单纯且朴素的艺术风格、淳朴且率真的艺术语言是其独树一帜的审美品格和永恒的魅力,这种质朴的风格不仅表现在民间美术的内容和形式上,而且表现在创造主体朴实无华的人格上。只有心灵的纯真、朴实,才能物化为形式的质朴。民间美术的质朴之美,既是形式的、风格的,又是精神的、情感的。民间美术的审美观念是向善求真,只有“善”与“真”的结合才能达到“美”的标准,追求事物真、善、美的统一是民间美术的“大美”所在。

4.民间美术的生活功能

民间美术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充分体现了生活原型的特点,它的内容最大限度地贴近民众的生产生活,有时甚至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述。民间美术是民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民众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民间的巨宅陈设到生活的日常器具,从祭祀供奉的用品用具到游艺活动中的面具、道具,以及装点节日的年画、窗花,都是民间生活的缩影。这种生活特征决定了民间美术的创造性必然随生活的需要和改善而不断进行变化。人类造物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是与人的生命原则和生命价值紧密相连的。民间美术的创造不仅忠实于这一原则而且把生命维系过程与造物活动相沟通,成为联系生活的重要方式,因而民间美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遍及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凸显了民间美术的生活功能。

5.民间美术的文化功能

作为民间文化重要载体的民间美术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即民间美术鲜明的延续性、传承性、集体性、模式化和地域性。悠久的农耕社会成就了民间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性质,也是民间美术生长的文化生态环境,民间美术基本上保持了民间文化的特征,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精神,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间美术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民俗活动中,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的创作基础,因而民间美术的内容和形式鲜明地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春节的年画、元宵节的灯彩、婚礼的喜字花、丧葬的纸扎、祝寿的花馍、定情的荷包等无不表现为精彩的民间美术形式,体现了不同民俗活动中的民俗心理和民俗观念。

三、民间美术的功能与小学美术教育

1.民间美术的功能契合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功能,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在情感态度、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良性发展。”[5]小学教育是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美术教育既要着重以美术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又要于学科教育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智育功能,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心灵手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培养创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首创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陶冶、教化、提升情感的功能,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与品格;充分发挥美术的情趣性和情感性特点,使学校在偏向严肃的理性的约束的学习生活中增添活泼的非理性的自由的情趣和活力,使学生被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从而获得情感的平衡,使身心和情感得以健康发展和提高。美术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多层面的教育,即身体、心理、文化、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学习习惯和行为的培养。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中小学美术教育专家尹少淳先生指出:“基础美术不是专业美术,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学生学的不是专业美术,而是生活美术,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既然是生活美术教育,那么小学美术教育就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可接触到的生活环境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民间美术的功能恰恰契合了这一需求,可以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扩充教学内容。

2.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形成健康的个性人格

民族认同感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基本价值观和主体文化的归属感的认同,是一个民族得以绵延发展,民族文化稳定传承的不竭动力。民间美术是最能直接呈现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多元文化纷繁交织和网络信息发达的读图时代,有必要通过民间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来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文化认同感是个体形成良好自我认同感,从而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心理学认为自我认同感是个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定位、判断、信念和感受,当学生具备了健康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便会推动其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感。健康的自我认同感可以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自信、具有同情心、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形成特色的创新精神

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6]。民间美术是来自民间的艺术,劳动群众是最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创作者,因而民间美术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之一。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古今中外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寻找艺术创新的艺术家比比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具、民俗活动用品、文化传承用品类的民间美术作品,一方面肩负了功能与审美有机结合的使命,实现了其社会功能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为纯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源泉。

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形象思维的发展如果与民间美术联系起来,将为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开辟一片崭新的领域。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将民间美术通过画笔、涂鸦、剪纸、泥塑等方式传递给儿童,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而且在正确的引导之下,还有助于小学生主动去认知和感受他们眼中的新奇事物;将民间美术中的美学规律传达给小学生,如造型语言上的循形、扭曲,色彩运用上的补色和冷暖等对比,外在构图形式上的对称与统一,不同视角的形态描绘、多种时空形象的融合,也能够激发和实现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习惯,形成健全的审美观念

审美作为理解能力的一种,它除了以感觉为依托之外,还与人生体验、情感、想象和创造等认知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先天因素与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固然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后天的培养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民间美术通常在满足现实生活需求之外也实现了对生活美的表现,它一方面承载了人民大众对美的最初的认知意识,一方面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理念,其以自身的功利意愿和民间大众的审美意愿作为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的标准,将征服、改造客观世界与憧憬圆满生活的愿望和理想诉诸于审美;民间美术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民大众对美的本质认识的一种最自然的感情流露形式。人们经过长久的文化积淀和民族审美心理调试,将真善美自然而然地统一在民间美术之中,民间美术所内含的稚拙、天真、自然等都和小学生的天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提高民间美术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审美观念。

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提高民间美术功能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想发挥好民间美术的功能,教师首先要提高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妥善设计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不同年级学生的审美起点和接受能力。

1.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原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学习主动性的体现。”[7]民间美术有着非常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尤其是那些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题材样式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转化为持久的态度。教师要勤学习,多思考,与时俱进地结合新媒体教学手段,展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小学生对民间美术学习的动机来看,“主要与感情需要的内驱力有关,小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从学习的本身获得一种内在的快乐”[5],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努力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快乐,进一步发挥民间美术的娱乐性特点。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民间美术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亲手制作作品、体验成功的愉悦感,提高学生的精神和生活品质。

2.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效教学应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民间美术的功能要想通过教学完满地发挥出来,首先必须依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结合学生的情意、操作的程度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其次不同文化区域内民间美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尤其是在我国的西南、西北、东北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间美术在当地是广大民众的审美取向、风土人情、思维模式和民族心理特征的具体呈现,这就要求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意结合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和题材,挖掘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只有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并选择恰当的民间美术样式和众所周知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才能有利于民间美术功能的完美发挥。

3.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突出民间美术实用性

民间美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学习到的民间美术内容应该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所学知识和内容应该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所学与所用相互贯通,从生活“实用”中学习,又能回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依据美术学习活动分类方式可以将小学美术课程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在这四个领域民间美术都可以涉足其中。尤其在“设计・应用”这个领域,民间美术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可以为处于不同文化地域、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青少年学生、儿童提供多样的学习选择,在开发和利用本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过程中有效地突出民间美术的功能,增强小学生细致观察、敏锐发现的能力,养成善于借鉴、敢于创新、勤于动手的良好生活习惯。

4.增强教师的美术素养,开发民间美术的资源

教育部公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强调,教师应该“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美术教师个人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良好素质、丰富学识与高度的专业能力对美术教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首要主体,为了合理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课程资源理论素养”[8],民间美术的功能能否发挥出来,与美术教师所掌握的民间美术专业知识和美术课程资源知识等密切相关。教师在业余时间要主动地去学习并掌握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更应该熟知本区域内的民间美术样式。“在不同的情境和条件下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和行为表现,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才能提供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教育策略,灵活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9]美术教师要主动把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提升专业能力,增长教育智慧,开发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民间美术资源。

民间美术以图像的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易被感知和接受的视觉形象,蕴涵并折射出当地民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审美品格,充盈着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和物质需求的多姿多彩生活空间。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和快速的信息化社会进程中,民间美术对于小学生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形成朴素的视觉文化意识和培养创造力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效用。民间美术可以补充当代小学生对朴素的风土人情美感的认识与体验,也能激发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因而,通过民间美术可以对小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总而言之,民间美术是小学美术教育重要的校外素材性课程资源,是一种隐性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重视民间美术功能的发挥,进行系统性、针对性和效率性的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提高小学美术教育实效性的最佳教学策略。

――――――――

参考文献

[1]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 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3]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4]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5] 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5.

[6] 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 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 尹少淳.中小学美术教学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9]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王胜选(1981-),男,河南滑县人,陕西安康学院艺术系讲师,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