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重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重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通过分析国内外12个现有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归纳法和统计法,统计计算其中各级指标的重复出现比率超过30%的指标,最终对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重构,已达到完善我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使其各级指标设置更加合理的研究目的。重构后的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包含1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并创新性的在每个指标层中加入“居民满意度”这一主观评价指标,使整个评价体系主客观评价结合、定性定量分析并存。

Abstract: To perfect the evaluation of China's livable cities and set up indicators more reasonable, induction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sum up the indicators at all levels which repetition rate exceeded 30% in 12 existing metric systems of livable cities from home and abroad, and remodel a new system. The system is divided into 3 levels:1 primary indicator, 7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34 thirdly indicators. It adds a innovative subjective indicator――"esident satisfaction", in each index layer to make remodelled system includ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sessment a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关键词: 宜居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

Key words: livable cities;livable evaluation;metric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014-04

0 引言

宜居城市是指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其应当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生态自然环境。当今,世界各国不再单一追求加快城市化进程,而是在强调城市化的同时注重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宜居城市评价是对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其对研究城市的宜居程度、指导建设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合理完善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关于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国外研究中的评价指标由早期侧重居住环境,逐步向居住环境与社会环境并重转变,并更多地考虑城市居民在大社会环境下的满意度。相较之下,国内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估则侧重于对设施建设状况和城市经济发展进行定量评价,这主要是由于前几年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点侧重于城市经济,对“人”的关注还不够。此外,我国虽然在2006年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作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导向性评价标准,但是至今已过去10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对于宜居城市理解的改变,该标准有待改进。本文意在综合国内外较成熟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使我国的指标体系更加先进、完善,并且创新性的增加居民主观评价指标,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建设更具宜居性的城市提供依据。

1 现有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宜居城市研究开始于对居住环境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是,宜居城市的相关评价指标的提出,就晚得多。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准则,即人类的基本生活应具有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和舒适性[1]。该准则对居住环境评价提供了基本指标,是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前身。我国关于城市宜居性研究工作相对滞后,“人居环境”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得以提出,目前对宜居城市评价处于探索阶段,但发展较快,已有不少学者或机构建立了多方面的宜居城市评价标准。

1.1 国外现有评价指标体系

1974年,大卫・史密斯在其著作《宜居与城市规划》中,倡导宜居的重要性,并提出评价城市宜居性的三个指标:一是公共卫生和污染问题,二是舒适性和生活环境,三是历史建筑和自然环境[2]。1995年,Knox对人们居住和生活环境中的美学、可达性和流通性、噪音、邻里、安全、令人烦恼的事情6类影响因素进行评价[3]。1998年,Gideon E.D. Omuta就尼日尼亚首都贝宁的社区生活质量,提出住房、教育、就业、负面事件、公共设施及服务、经济社会因素6大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经济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及结构、医疗教育卫生发展状况等[4]。2004年,英国经济学家智囊团选取社会稳定程度、健康水平、文化与环境、教育质量、基础设施五大类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以及40余项因子[5],与之前的研究体系相比更加完整、详细。2014年,美国中老年人协会根据该协会制定的“最适宜居住城市指数”包括住房、卫生、环境、距上班地点的远近、交通、工作机会和社会参与程度七个方面[6]。

1.2 国内现有评价指标体系

1999年,宁越敏选取了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3大类别,以及这三大类别细分成的人均居住面积、绿化覆盖率等19个评价指标对上海进行了定量评价[7]。2004年,周志田从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潜力、社会保障条件等6个方面,选取经济发展潜力指数、生态环境指数等18个具体指标对我国50个主要城市的宜居性水平进行详细分析和测算排序[8]。2006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将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等六项规定为宜居城市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是我国第一个宜居城市的全国性评价标准[9]。但是这一标准只作为导向性科学评价标准,而非强制性行政技术标准。同年,建设部颁布了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包括14个定量指标和25个定性指标[10]。同年,张文忠在《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一书中,从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的视角出发,对城市的安全性、健康性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和评价[11]。2008年,李嘉菲将人文环境、安全环境等6项指标作为宜居性评价指标,并对大连市进行了评价[12]。2009年,董晓峰基于大量统计数据,选取安全性、幸福性等5类指标,作为城市宜居性的评价指标[13]。

2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重构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通过研究国内外现有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得出,该体系大多包括三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本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相同的体系结构。

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一层为目标层,反映该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即所要评价的总目标。其中包含一个一级指标,即“城市宜居性”;第二层为准则层,其中包含众多影响一级指标的准则,即为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第三层为指标层,该层所包含众多三级指标,起到评价准侧层中的各二级指标的作用。

2.2 指标选取的原则与方法

本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以国内外现有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选取12个(国外5个,国内7个)体系完整、评价指标选取合理,并得到广泛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分析。主要采用归纳法和统计法分析其中的评价指标,将12个评价指标体系中一些含义相同或相近但名称不同的指标归纳为统一的指标名称,再统计各指标出现的次数,并选取其中重复出现比率超过30%的指标作为重构体系的评价指标。

以30%为界,是综合考虑指标合理性与全面性的结果。若将选取指标的重复率设置的过低,则指标可能只存在于极少数的现有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合理性得不到保障,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将缺乏说服力;若将选取指标的重复率设置的过高,则指标的数量将受到很大的限制,体系评价的全面性得不到保障,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可能会存在局限。

3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重构

3.1 准则层的构建

通过对12个现有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准则层中二级指标的数量及名称不尽相同,但是某些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指标在多个体系中被选取,说明这些指标被多位专家学者或组织机构视为宜居城市应具备的准测。经过归纳整理,本文所研究的12个评价指标体系中重复出现的宜居城市评价二级指标见表1。

在12个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中,“生态环境”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指标,共出现8次;其次是“交通及生活便捷度”,出现7次;再次,“居住条件”和“安全性”分别出现6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经济环境”各出现4次,并列排在第四位;“教育情况”、“就业情况”和“健康情况”也重复出现在不同评价体系中,但是次数相对较少。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取重复出现比率超过30%的指标,即重复次数大于等于4次的指标作为重构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所以,本文重构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包括“生态环境”、“交通及生活便捷度”、“居住条件”、“安全性”、“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经济环境”这7项二级指标。

3.2 指标层的构建

统计12个体系中,含有上节得出的各项二级指标所包含的各三级指标出现的个数,同样取重复出现比率超过30%的指标作为重构评价体系的三级指标,从而得出本文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层。由于指标层所含三级指标过多,现仅以评价“生态环境”这一二级指标的各三级指标的选取为例,介绍本研究指标层的构建方法。从表1可以看出,在本研究涉及的12个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有8个体系中含有“生态环境”这一二级指标,归纳统计这8个体系中评价“生态环境”的各三级指标的出现次数,并计算其重复出现比率,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指标重复出现比率超过30%的指标包括“年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的天数”、“年平均气温15℃至25℃的天数”、“年降水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这五个指标即为本研究重构的指标体系中,评价“生态环境”的三级指标。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运用上节所述方法,归纳统计出所有三级指标,进而得到本研究重构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3。

为结合我国近期放缓经济增长,着力增强国民幸福感的大环境,本指标体系创新性的在各指标层加入“居民满意度”这一主观评价指标,对每一项二级指标进行评价,更加重视城市居民主观感受,而不再一味地以各项数据评价城市宜居性,从而使整个指标体系做到主客观评价结合、定性定量分析并存。本研究重构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了国内外代表性研究体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指标,并且加入主观评价指标,解决了我国现有评价体系没有与当前大环境结合,城市居民主观感受反应程度低这一问题。

4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部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讨论、对比与分析,提出了相对系统全面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综合了国内外代表性研究体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包含1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其中每个指标层中均包括“居民满意度”这一主观评价指标。

本研究提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或相关研究方法,可以作为我国城市宜居性评价规范性文件的参考。在本国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考虑更多的加入西方先进国家现有评价体系中的指标,使评价结果向具有更高宜居性的城市靠拢,以提高我国对城市宜居性的界定,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建设更加宜居的城市。此外,加入类似“居民满意度”的主观评价指标,提高城市居民主观感受反应程度,使按照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城市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宜居。

使用真正符合宜居性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段时间后,我国的城市规划、城市改建,甚至小区开发或改扩建都会按照该体系的指标要求进行建设,从而使我国城市向更加宜居的方向发展,以此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城市或住宅区建设的更加宜居后,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城市及外来人口的购房意愿,从而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以此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可见,建立并应用一套真正符合宜居性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高的社会及经济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白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11-12.

[2]杨敏.城市宜居性研究与评价――以许昌市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3-4.

[3]Knox,P.L. Urban Social Geography[M].London Scientific,Technical,1995.

[4]Gideon E.D.Omuta. The quality of urban life and the perception of livability: A case study of neighborhoods in Benin city,Nigeriaf[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8,20(4): 417-440.

[5]Cities PLUS. A Sustainable Urban System:The Long-term Plan for Greater Vancouver[EB/OL].http: //www.wd.gc.ca/ced/wuf/livable/default_e.asp,2002-05-18.

[6]侨报网.10个美国最适合居住的地方[EB/OL]. http:///2014/0923/992997.shtml,2014-09-23.

[7]顾文选.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探讨[Z].2006中国科协年会9.2 分会场――人居环境与宜居城市,北京,2006.

[8]建设部.关于修订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的通知[EB/OL].http:///,2007-08-25,2006-05-08.

[9]宁越敏.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9,23(6):15-20.

[10]周志田.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27-30.

[11]李嘉菲.城市宜居性居民满意度评价――以大连市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4):76-83.

[12]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69(3):30-34.

[13]董晓锋.基于统计数据的中国城市宜居性[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5):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