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教学过程中的对立和统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教学过程中的对立和统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所谓“厌学”,即厌恶学习,或不愿意主动学习,是一种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如今,中小学生的厌学风与日俱增,其主客观原因很多。本文从教学论的视角,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师素养五个方面来探讨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并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教学论 厌学 教师 学生

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着的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统一是指对立面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关系。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那么教学对立、教学统一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教学对立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一种对立,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两个主体,老师让学生学习,学生不爱学习,他们之间互相对立,最后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学统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爱学,使两者的对立转化为统一。教学对立和教学统一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可以互相转化。中小学生厌学,主客观原因很多,下面着重从教学论视角探讨学生厌学的成因,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预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它回答了“教学为了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理解,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是大多数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的,但它们却忽视了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其充分自由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关注学生智力目标的训练,忽视学生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需要的满足,会消蚀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甚至对学生脆弱的心灵造成伤害。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因此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久而久之,感觉学习枯燥乏味,即缺乏信心,失去了求知的渴望与兴趣。

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在获取知识和技能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言,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热情、动机,更指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②

总之,只有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应该全部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才真正能落到实处,达到教学与学习的优化,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断体验学习的喜悦与收获。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它回答了“应该教学什么”的问题。③在不少地方,以教材为内容的考试始终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上教师只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在规定时间的特定场合内,按部就班地把书本上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学生,教学内容缺乏活力。有的教师因学校缺乏现代化教育设备,或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了解和掌握,“以不变应万变”、“一本教材念口经”,使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为考试得高分而死记硬背,课堂教学内容非常单调,学生厌学也就不言而喻。

教学内容是否富有感染性,是决定学生是否厌学的重要方面。要使教学内容富有感染力,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讲解的理论、概念应具有科学性,讲述的事实同结论要保持一致。第二,突出针对性。每个学生因为个性、兴趣、爱好及其他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所以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第三,挖掘并把握教学内容的逻辑性。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出教学内容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把这种逻辑性用语言表达出来,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第四,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教师要尽可能将教育内容用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述出来,给学生以情真意切之感,使之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样,学生才能把学习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主动发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无穷的乐趣。

三、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以后,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它回答了“怎样进行教学”的问题。[1]当前,课堂教学策略比较单一,传统的讲授法仍然占据主要地位。讲授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但是它往往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只学习书本知识而脱离生活实际,而且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所以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厌学情绪的直接原因。[2]

因此,要克服和消除学生的厌学,就要改革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去适应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可以采用问题发现教学策略,它有很多优点,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策略还有助于因材施教。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式,譬如多媒体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独立学习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指导和帮助。教师还可以推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模式和学生整体评价模式,挖掘学生互助的潜能。在大班额情况下,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分层布置作业,注重作业的基础性和开放性,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体评价学习过程,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成功感和合作精神,可以很好地解决大班中部分学生“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摸索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有滋有味,他们才不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3]它回答了“教师如何才能更有成效的教学”的问题。在现实社会,升学率成为教师教学成绩唯一的评价标尺,成绩单成为学生最珍贵的好东西。传统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几乎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内容浅显、评价层次低,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步步摧毁着他们的自信心。

因此,教师应该实施鼓励性评价。通过为学生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把教师的期望、要求变成事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教育要求,感受到自己活动的结果,使成功由可能变为现实。当学生未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之处,或仅停留于成功的体验,或对成功作不正确的归因时,就需要教师给予他们鼓励性评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要帮助他们分析成功的原因,从而使其进一步认识、发现自己,为新的成功不断努力。教师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不仅成功时要鼓励,而且失败时也要鼓励。教师通过鼓励性评价,可以建立一个支持性环境,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和发展自己。另外,我们应该提倡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采用鼓励个人参与评价、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各种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五、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是教师根据专业和职业需要,在先天自然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养成的,作为教师角色必备的身体的、心理的品质,主要包括观念、体质、知识、技能、能力及品德等。[1]教师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当前,教师素养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教师教学经验的欠缺。不少教师缺乏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的学习,更谈不上教学艺术和按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办事。而由于相关学科教师的缺乏,使得许多教师从事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学科教学,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其次是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欠缺。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首要环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学生兴趣的重要条件。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旧沿用传统的授受式,在教学中,独自讲解,让学生做简单的回答,学生能回答正确就心满意足了。这些是不能唤起学生持续的兴趣的。最后,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对“优等生”钟爱有加,对教学工作不“专注”,等等,这些教育行为都是不当的。

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学生是敏感而脆弱的,他们时时都在观察着教师的言行,热切期盼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赏。如果学生尊敬某一教师,真心喜爱某一教师,就会对该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产生好感,继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另外,教师要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人的兴趣被引发,进而关注、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缓解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要想从根本上缓解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必须建立起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和培养健康人格为内容,以适合学生发展为策略,以鼓励性评价体系为途径的有效教育系统。教育者应将学生当作具有自主意识的主体,以开放的心态为学生选择教育目标,加工合适的教育内容,创设自由、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使学生的厌学情绪得以缓解,并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样教学过程中的对立就转化为教学过程中的统一了。

注释:

①康胜军.从教学论视角探讨学生厌学的成因.新课程研究,2008,总第112期:174.

②③康胜军.从教学论视角探讨学生厌学的成因.新课程研究,2008,总第112期:175.

参考文献:

[1]康胜军.从教学论视角探讨学生厌学的成因[J].新课程研究,2008,(112):175-176.

[2]唐芳贵,肖志成.大学生厌学的教学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4):105.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90.

[4]陈新颖,花蓉.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与展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5]孙庚.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

[6]马金详,王水玉.学生厌学的环境诱因及防治策略[J].教育探索,2005,(5).

[7]马雅兰.中学生厌学现象成因及相应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研究,2008,(6).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