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好奇还是兴趣 父母需擦亮慧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好奇还是兴趣 父母需擦亮慧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常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如今的孩子几乎见什么就喜欢什么,似乎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以五岁的嘟嘟为例,天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遇到什么事情都想尝试一番,前前后后参加过七八个不同项目的兴趣班,可到头来总是虎头蛇尾,令父母苦不堪言。当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好奇时,真是兴趣的种子在扎根吗?这一问题成了不少家长的心头疑虑,不妨听听他们的真实心声吧。

孩子的喜好就像变色龙

刘子玉(职员妈妈)家有女儿丫丫,天性活泼好动,尤其对新生事物特别好奇。三岁那年,偶然路过一家琴行,丫丫用小手碰来碰去,竟然发出好听的声音,便嚷着要学琴。我心里又惊又喜,小姑娘学琴多灵秀高雅啊,立刻答应了。可没想到,丫丫坚持了半年时间,就坚决放弃了,还嚷着说学琴太枯燥无味了。后来,我们去广场散步,丫丫看到同龄伙伴们在学轮滑,便也要试试,艺术细胞不行有运动细胞也可,我欣然陪同她每日练习。只过了三周的时间,她就撅起了嘴巴,把滑冰鞋丢弃在一边了。女儿的兴趣简直走马观花一般,令我们父母围着团团转,最终只不过是好奇使然。唉,辨清孩子的兴趣还是好奇,父母千万得擦亮双眼。

一切都是好奇惹的“祸”

陈明佳(单亲爸爸)大约从儿子两岁多起,就喜欢指着夜空吱吱呀呀地问个不停,“月亮是怎么爬上天空的呢?”“星星的眼睛为什么一眨一眨的呢?”“这颗星和那颗星是在比赛跑步吗?”那个时候,我总会编出各种好玩好听的故事回答儿子,他乐呵呵地听着,仿佛是个快乐的“小天文学家”。渐渐地,儿子长大了,他喜欢看天文方面的小故事、小漫画。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专项特长,我特别将家里的一个房间腾了出来,打造成了儿童版的“天文观察室”,足足花了一万多元钱。可最令我懊恼的事情发生了,儿子竟然对天文知识不感兴趣,关注的只是一些有趣的天文故事和传说,而且时间长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就消失了,我渴望孩子成为天文学家的梦也彻底破灭了。

好奇是孩子的心理本能

何雅文(教师妈妈)孩子天生有着好奇心,这话绝对没错。自从女儿丹丹降生的那天起,各种感觉器官都在接受着外来的刺激,从而做出各种不同的强烈反应,哭啊、笑啊、叫啊、喊啊。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在孩子三岁到五岁时,好奇心非常强,对什么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这时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感知孩子的心理体验,如果仅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好玩,那就罢了;如果孩子长时间拥有探索的动机,或许孩子的兴趣之心就在悄悄地萌芽了。

尝试是有效辨别的试金石

王雨露(博士妈妈)如今的孩子用“人小鬼大”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四岁半的女儿多多心思细密,而且热衷新奇时尚的事物。上个月喜欢上了模特表演,这个月又迷恋上了手工制作,到底是孩子的好奇还是兴趣?一时真不好定论,于是我便陪伴女儿实际体验,投入到这项活动之中,让孩子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感受乐趣。两周时间下来,女儿主动提出放弃手工,而对模特表演热情不减。正如我的预料,女儿活泼好动的性格,很难安静地坚持数个小时做手工,但扭扭蹦蹦的模特表演倒很合小姑娘的胃口。如今女儿已经成为“银牌小模特”,我也十分庆幸这次正确的选择。

向往与现实总有不小的差距

刘仁和(职员爸爸)我家五岁的元宝是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喜欢看科幻动画片,且总是异想天开。“爸爸,我长大要当喵星人”“你看,我能成为奥特曼吗?”“我想离开地球,踏上神奇的星球世界”当儿子在我耳边喋喋不休这些话语时,我立马提出了质疑和反对。老婆总是提醒我“呵护孩子的奇思妙想”,但我觉得,还是要教给孩子理性地看待世界,否则孩子就会被内心的好奇迷惑,生活在自我的幻想之中。的确,当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好奇想法时,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正确地分析,客观地面对,这不是扼杀孩子的创新火苗,而是给孩子更加安全信赖的成长环境。

让孩子承担兴趣活动的责任

牛曼琪(专职妈妈)随着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今孩子的活动领域也变得多样化,对各种新事物产生好奇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我五岁半的儿子汉堡也是如此,从三岁起就参加过很多大大小小的兴趣班,最终都是不了了之。后来,我便给儿子约法三章,明确地告诉他要对自己选择的兴趣活动负责,比如练琴每日需要练习四十分钟,又如游泳每周至少需要练习两次以上。有了这些附加砝码后,儿子不再随意地选择,也不再盲目跟风,内心真正喜欢的就会付诸长期的行动,而对于自己一时好奇的,只不过是生活中的小佐料,新鲜体验一下就好了。如今,儿子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航模、绘画、快板三个培训科目,练习起来还真有模有样,收获不小呢。

有句话说得好,这个世界上的好奇心很多,但创造力不多。这就意味着好奇与创造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需要用兴趣搭桥,用勤奋积累,用智慧浇灌。那么,当我们面对孩子的好奇或兴趣时,也需要仔细辨别、巧妙引领、亲密陪伴,从而找寻到激发孩子兴趣的成长捷径,而避开满足好奇的成长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