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沼气使用率偏低原因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沼气使用率偏低原因的调查分析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沼气池使用率偏低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使用率偏低是目前农村沼气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下乡中经多次随机调查,基本情况是:坚持常年正常使用的约有50%左右;半停半用或停多用少的约有25~30%左右;其余约20~25%的农户基本常年不用或自建成以来从未用过;有些农户已将输气管和灶具收藏起来,毫无使用之意。由于沼气池使用率低,“三沼”综合利用工作收效甚微,使得农村沼气建设缺乏活力和生机,甚至举步维艰。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客观因素。一是发酵原料短缺。

近年来,农村养殖业快速向集约化养殖转移,加之疫情频发,价格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养殖户越来越少。调查中看到,从事家庭附带饲养的农户不足30%,有的农户时养时停,且养殖数量很少(一般1~2头猪或一头牛)。沼气池建成以后,多数由建设单位购买牛粪装料,以保证沼气池正常启动。随后,因原料难以为继,陆陆续续就停用了(1立方牛粪约40元左右,装一次料约80~100元投资,群众不大接受)。

二是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比较薄弱,缺乏具体的配套政策和配套资金,在管理工作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宣传工作肤浅,仅是一些简单的政绩报道;教育培训缺乏长效机制,加之经费短缺,师资力量薄弱,很少对群众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比如,“沼气明白人教育计划”叫了多年。基本没有得到实施,使许多群众缺乏管理、使用、安全方面的常识。

三是后续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效果很不理想。尽管各地都在探索后续服务工作的经营方法和运行模式,但效果普遍不佳。且覆盖率很低。有尚服务难以推广,自我发展门路较窄,自负盈亏难以为继,经费短缺放任自流。群众管理使用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无处问津,又怕麻烦,逐步就搁置了。

四是基层能源机构力量薄弱。目前,多数县级机构工作人员不足10人,相当数量的机构又不单列,乡(镇)、村一级基本没有主管或工作人员。加之工作经费严重短缺,工作困难较多。面对量大面广的繁重推广任务,县级能源办整日疲于奔波,很难再深入千家万户进行管理和应用方面的指导工作。

1.2 主观因素。群众认识不到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是导致沼气池使用率偏低的主观因素。一是传统的炊事观念一时很难改变。长期用惯了大锅大灶的群众,一时多不习惯用小锅小灶做饭;另一方面,一些沼气池因原料不足,气压低,不稳定,时有时无,也影响了群众的使用情绪。

二是农作物秸秆比较丰富。每年收获的大量农作物秸秆和修剪的树权、树枝,没有新的用途和出路。长期过惯了艰苦生活且节约意识很强的老百姓是不愿轻意将秸秆浪费掉的,依然用来作为生活用能。虽不卫生,但不花钱。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其次才是环境卫生问题。与其花钱买沼气发酵原料,倒不如使用作物秸秆等柴草作燃料经济、实惠、方便。

三是“三沼”综合利用的效益不显著,缺乏吸引力。群众多讲直接经济效益,算直接经济账,很少去算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账。由于“三沼”综合利用工作薄弱,示范带动作用和说服力不强,因此就很难调动群众的发展欲望和积极性。

四是一些群众、特别是年轻的农民群众务农观念已发生了变化。依恋农家肥发展生产的意识淡薄了,图省事,怕麻烦,喜欢使用复合肥、微肥等肥料。另外,近年来,农业劳动力转移较多,即使留在家中的强壮劳动力,除收种外,多数也忙于在周边打工挣钱。管理和经营沼气池多由老人和妇女们去做。建沼气池时,由于国家大包大揽,群众基本不花钱或花很少的钱,受利益驱动,热情是较高的,但在应用中情况并非如此。

1.3 指导思想、工作方法存在偏差。

一是普遍重视进度和数量,而对质量和效益有所忽视。个别地方为加快建池进度,没有按照“一池三改”要求和标准统一规划,统一施工,有的甚至连圈、厕也没有连在一起,随意性大,给使用带来种种不利,导致搁置不用;有的地方监管不力,承包转包,结果出现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缩小尺寸等现象,导致沼气池跑气、漏气,质量较差,甚至成为“报废池”。

二是脱离实际,缺乏区情调研,凭主观意愿布点。有的地方违背群众的发展意愿,采取行政命令的做法强行推广。如:有的农户全家已迁往城里居住,院落空空如许;有的农户主要劳力常年在外打工,家里仅有老人和小孩,根本没有经营沼气池的能力,却一律要求建池;有些村庄主要从事二、三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相对薄弱,却被列入发展计划中,而有些种、养业发达的村庄却成为空白。结果导致发展失衡,结构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给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三是缺乏统筹兼顾的发展思想,不能将沼气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农业环保、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发展理念中去,行业协调较差,使工作多处于被动。

四是工作思路狭窄。使“三沼”综合利用仅局限在“用气做饭,用肥上地”的小范围内,深层次、广领域的应用尚未涉及。在集中发展沼气的同时又忽视了太阳能、省柴节煤灶、风能、地热能等农村能源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农村能源自身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在工作中,抓点带面、试验、示范工作不力。搞了多年,没有亮点工程、精品工程,因而始终未能形成较强的社会效应。

2 对今后发展的思考及对策

2.1 必须重视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

这是农村沼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农村沼气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大幅度提高,再大的管理机构也难于应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群众明白了道理,掌握了技术,萌生了热情,变成了自觉行为,工作才能健康有力地开展。建议在“十二五”计划中,应把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纳入项目计划中,成为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建管并重”的发展方针真正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机制,从内容到形式,从管理、监管到考核,都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发展方案和实施细则。确保此项工作求真务实,收到良好的实效。特别是市、省以上管理部门,应运用高端新闻媒体、文化艺术、科研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宣传、教育工作的层面。

2.2 必须重视后续服务工作。

这是做好农村沼气工作的体制保证。加强后续服务工作,应在“建”和“管”上下功夫,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所谓“建”,是指建立什么性质、什么形式的机构。才能有效服务;所谓“管”,是指如何加强对已建机构的管理,使其健康运营,真正发挥作用,不自由放任。流于形式。在“十二五”期间,应将后续服务工作放在重要发展位置,加大投资力度、扶持力度和工作力度,使已建沼气池使用率大幅度提高,效益日益凸显。从调查看。建立村级沼气服务点,设立专职或兼职管理员,切近基层,效果较好。本村本土,相互了解,有利于开展服务。服务点应纳入村委会管理之列,业务工作由县能源办统一管理协调。劳动报酬采取财政补贴和服务创收两个方面解决。

2.3 必须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

一是应加大以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作为发酵原料的研发力度,使资源利用多渠道化,避免完全依赖畜禽粪便的单一做法。

二是沼气建设必须适应畜牧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村域经济种养发展的需要,适应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工作重点应优先放在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专业户比较集中的地方。

三是要拓宽发展思路,凡是有条件、有需求的地方都可以发展。发展计划必须服从于发展需求;必须先调研,再立项,避免上下两张皮。“十二五”期间,农村沼气应积极配合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如基层学校、卫生院、养老院、基层企事业单位等。这些地方,人口集中,粪源较多,不论从用能还是从环境卫生考虑,都有发展的价值;同时,应重视边远贫困山区的发展工作,为扶贫开发多做贡献。

四是要坚持效益优先,坚持试验、示范带动,扎扎实实做好“三沼”综合利用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打造一批以沼气为纽带的养殖业、种植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产业园,以促进农村沼气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2.4 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方法,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要认真贯彻“因地制宜,坚持质量,建管并重,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积极稳妥发展”的方针;要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和法规保障体系,

使“建、管、用”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严把建池论证审批关、监管验收关;要尊重群众的发展意愿,切忌形式主义、行政命令等做法。

二是要加强乡(镇)、村一级组织领导和管理职能。乡镇一级应有沼气管理机构,村一级应有沼气管理人员。

农村沼气建设要纳入乡、村两级管理目标责任制中,要扭转长期以来仅仅依靠县能源办孤军深入开展推广工作的被动局面。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推动,财政扶持”的力度。农村沼气尽管搞了多年,但依然属弱势产业,如果没有或消弱“政府推动、财政扶持”的力度,那么,农村沼气事业的发展就有可能受到挫折。对此,应该有足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