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银行业,离世界有多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银行业,离世界有多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按照中国的人世承诺,中国银行业已对外资全面开放,中外资银行之间面对面的较量已经拉开帷幕。中国的银行业,离世界到底还有多远?

从中资银行接连创下亚洲和全球资本市场发行规模新纪录,到中资银行股票、股权被海内外投资者热烈竞购,近两年,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使中国银行业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喧嚣的场面过后,是严峻的现实,对任何一家中资银行而言,我们与国际百年金融老店相比,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工商银行副行长李晓鹏说。

按照中国的人世承诺,中国银行业对外资全面开放,中外资银行之间面对面的较量已经拉开帷幕。中国的银行业,离世界到底还有多远?

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把加入WTO转化为加速改革开放的动力,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通过引入战略投资人、转变公司治理结构并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提升银行竞争力。通过上市,股东的市场价值得以增加,银行的财务约束得到强化,银行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除国有商业银行外,一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也展开了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在引进资金的同时,着力引进新的运行机制和新的经营理念,使银行对股东负更多的责任,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

英国《银行家》杂志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被认为是目前全球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银行实力评估。在中国人世前的2000年,中国的人选银行仅有9家,到2006年已增加到25家,除了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还出现了众多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身影。

按照市值规模,中国主要银行的国际排名均有所上升,工行、中行和建行分别进入国际十大银行之列。中资银行的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也在缩小,显示出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正在逐步提高。

来自中国银监会的数据显示,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建行、中行和工行的不良资产率在2005年已分别下降到3.84%、4.69%和4.9%,均处于国际警戒线之内: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经从2003年底的8家增加到2006年9月末的66家,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持续出现双下降,拨备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差距明显

“中国银行业虽已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还属于有限度的提高,”国际金融专家王元龙说。

他认为,提高的因素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经营环境的改善、不断改进的监管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中国的大部分银行在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上,特别是在治理机制、风险管理与内控、财务实力和透明度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指出。在已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商业银行中,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资本风险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三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责、权、利划分尚需要进一步规范。中国银行业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识别和监控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另外,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与市场的需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风险定价能力和管理信息能力薄弱,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创新和竞争的需要。

与国际银行业横向比,虽然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世界大银行的规模差别不大,但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依然较弱。在平均资本利润率上,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水平处于25%左右,而国际活跃银行的这一数值均能达到30%以上。若以人均指标来计算,盈利能力的差距更为明显,双方还不属于同一级别的竞争对手。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银行业2005年的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8.46%。仍低于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平均水平22-7%。国际银行业基本上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左右,若以此作为参照标准,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显过高,还要继续在控制不良贷款率、保证银行的安全性上下功夫。

“毋庸置疑,在规模、管理、业务、人员素质等各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弥补的。”李晓鹏说。

把握未来的关键是提高四种能力

“面对国际竞争,真正建立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培育和提升创新能力,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是中国银行业把握未来主动权的关键,”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陈学彬说。

从中国银行业治理的实践看,公司治理的组织框架虽然实现了“形似”,但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机制方面的进展还仅停留在形式的变化上,频繁发生的银行大案要案警示人们,银行治理上还存在着较多缺陷,内控机制上还有比较明显的缺失,银行治理的市场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要真正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突破,还需要漫长而艰苦的努力,”王元龙说。

风险控制能力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突出表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银行业还将面临信用风险加剧和不良贷款率反弹压力增大等诸多压力,因此,按照建立现代银行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说,进一步深化风险管理理念,从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逐步过渡到全面风险管理和全员风险管理,正在成为大家的共识。

全面开放之后,大量进入的外资银行凭借其积累多年的产品创新经验和高质量、个性化的服务,必将对国内银行现有的高端客户业务产生强烈冲击。而与外资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在产品创新能力上存在的欠缺成为参与竞争的一个“软肋”。“我们必须用最好的人,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将中国的银行打造成蓬勃向上、不断创新的银行,”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说。

人力资源是银行核心能力的载体,核心竞争力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配置。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张华宇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绩效进步,其目标是用人才吸引客户、留住客户,扩大忠诚客户群,建立银行的竞争优势。

“当然,对每一家银行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是,要在竞争中制胜,中国银行业的唯一出路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切实转变观念和理念,”中国银监会一位负责人说。

走进创新“新时代”

在中国入世后,创新成了中国银行业的最强音。“过去是两个市场各自竞争,即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和中国银行之间的竞争,而全面开放后则会全部打开。今后两三年内,竞争将首先从几家大银行开始”。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在半个月前的一次论坛上发言时说,中外资银行业务领域将慢慢重叠,中资银行要创新更多中间业务,并把利润增长点从传统领域转向新领域。

“和国际大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差的是服务品质和深度,”中央财经大学史建平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内银行植根于本土文化,这是很大的优势。如果中资银行能开发出真正满足中国人需要、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产品和服务,在产品深度开发上下功夫,外资银行是竞争不过的。”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银行业将面临全面开放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说,“面对这些冲击和挑战,中资银行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在新环境中生存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金融创新是中资银行的生命,是中资银行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12月6日,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鼓励中资银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创新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周,颇受海内外关注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正式出台;此后5天,中国履行人世承诺,向外资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业。

时不我待。加快金融创新,已成中国银行业当务之急。电子银行交易规模年均增长120%。银行卡发行量突破10亿张,18家中资商业银行率先尝试金融衍生品交易,10家中资银行开始代客境外理财,商业银行直接投资设立基金公司,资产证券化改革开始试点。

在与外资金融机构良性互动中,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创新如火如荼、势不可挡。

(摘自《民营经济报》2006.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