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抗生素那些事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抗生素那些事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据国家发改委透露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量达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在西方国家,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而在中国,输液已经成为一种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无法治病似的。医药不分家使很多民众的医疗观念长期受到错误的引导,甚至很多人患上了“输液病”。

“吊瓶森林”――中国独有的医疗文化

1991年7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在美国求医”的故事,一位在美国的中国人因感冒发热就诊,医生只开了一个让他自己买一瓶布洛芬的处方。该患者找医生辩论要求医院给予退热针和输液处理,医生说“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处理,美国没有退烧针”。其实,处理发热的关键在于诊断而不是急于输液退热,但一些人过于迷恋消炎药、抗生素、输液,一心要求见效快,不知道其中的风险。

与口服药及肌内注射相比,输液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需要经过人体吸收接纳的过程;肌内注射则是将药物注入到肌肉内,慢慢流到血液,产生药效;而输液则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此外,由于肌内注射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青少年的臀肌发育不成熟,打针次数越多就越可能导致肌纤维坏死,挛缩严重者将会影响骨骼发育。所以,在考虑治疗方案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输液这种看起来既能快速起效又相对安全的疗法。

“吊瓶森林”――你不知道的危害

危害一:注射剂不溶性微粒会在体内积蓄。常输液体内会长“肉芽肿”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mL20%的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μm的微粒598个。在1mL50%的葡萄糖溶液中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μm的微粒542个,500mL药液中就会有20多万个微粒。

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μm。如果经常挂“吊瓶”,药液中>4μm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器官的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蓄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注液体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学者1例一生中输过40L“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堵塞。

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危害二:输液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易将病毒、细菌带入体内 在几种给药方式中,输液是最危险的。输液给药通过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完全,就有可能让病毒、细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炎症,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可引起败血症。

危害三:输液药物的不良反应强烈,严重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输液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口服方式给药,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输液时这些杂质能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同时输液过多过快可引起急性心衰,长期输液会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给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有医生表示,“药物不良反应虽然是药物本身的原因,但是静脉滴注可使这种不良反应加剧。”口服药物先通过肠胃进行吸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而肌内注射因所给药物的剂量较小,也不太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危害四:过度输注抗生素,造成抗生素滥用和加速细菌耐药 输液的药物大部分是抗生素。患者患病后输液,一天一般只输1次,使得本来应分3~4次输入的药量一次性输入了体内,输完后血药浓度达到一个高峰,但过一段时间浓度就会降低,这样就造成血药浓度的不稳定,从而加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所以,输液是一种高风险的给药方法,应谨慎选择。应该让输液成为“最后的给药方式”,减少不合理的、盲目的、过度的输液,并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用药原则:能口服就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就不静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