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笔创作的材质转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笔创作的材质转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受访时间:2013年11月

受访地点:上岛咖啡

受访人:王俊标

采访人:李 恺

SHMJ:你一直以来坚持“工笔画”创作,“工笔”与“岩彩”有着历史的渊源,对于这样的讲法您是否赞同?

王俊标:正如你所说的,“工笔”是我非常喜爱的绘画形式,不管临摹也好,创作也好,我的作品里“工笔语言”是比较明确的。我曾经临摹过很多传统的东西,现代的东西,而最早知道“岩彩”是通过书籍,但是真正实践它的机会却很少,而且方法也不得当。近几年的美术展览中“岩彩”作品的视觉冲击力相对比较强,获奖率越来越高,说明这种材料和画种越来越被画界所重视。

在具体接触“岩彩”的过程里一开始我的感受很新奇,“岩彩”技法有一套细腻的程序,这些东西一旦稍微被忽略也许就不能达到预设的效果,所以从一开始进入的时候也是从临摹壁画开始的。先熟悉材料的特性与用法,之后才进入创作的阶段,结合自身的东西加以发扬。每个人有不同的风格,得保留自己原有的东西,再把新材料融入进去发挥你的优势。接触“岩彩”以后我作品的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作品的材质美被突出了。原来使用的国画颜料仅仅就几种,显得很平庸。

SHMJ:现阶段的绘画还是以“花鸟”为主题吗?

王俊标:依然以“花鸟”为主题,最近刚刚画了一组荷花,作品的主观色彩比较重,我把荷塘处理成了红色,利用对比色的关系营造气氛,并且突出了“岩彩”材质的特性,大家的反馈还是不错。我搞了这么长时间的“工笔花鸟”创作,我认为,这个独特的题材之所以传承至今是有它的理由的。“花鸟”所表现的内容毕竟和人们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尤其生活在当下,人的压力非常的大,欣赏“花鸟作品”能让人感觉心情安静。

SHMJ:“日本画”广泛使用矿物质颜料来绘制作品,它与“工笔画”有着很深的渊源,乃至某些技法彼此相似。

王俊标:“日本画”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据我了解,目前日本的老、中、青三代画家作品也不一样。老一代画家的作品比较接近传统“唐绘”,也就是后来的“大和绘”;年轻的一代画家作品比较倾向于自由。留学日本的访问学者把“岩彩”引回中国以后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新,希望走出一条自己的“岩彩”之路。

SHMJ:古代的画家广泛使用矿物质色进行绘画,而后矿物质色仅仅被边缘化了,其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王俊标:我想社会、政治对此起到了很大的干预,两宋时期的“重彩”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元代以后传统文人画兴起,“水墨”居多,再到明、清一条线索下来“水墨至上”呼声导致忽略了色彩的发展。为什么国际上一批喜欢东方文化的学者和画家专门研究中国的壁画,正说明一些优秀的东西被我们给忽略了,等待后人的回填。

SHMJ:目前,国内学术界从概念上是怎样界定“岩彩”绘画的呢?

王俊标:中国访问学者从日本回国以后首先希望将它归入“工笔重彩”范畴,因为“工笔重彩”属于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许多古代壁画的创作也是“工笔重彩”。然而,进一步把“工笔重彩”介绍到国际上去,很多国家并不理解什么是“重彩”,即使翻译过去也会产生误读。画家们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决定从材质的本身给予它命名,以达到与油画、水墨、版画等画种并列的位置。

SHMJ:诸如油画、水墨、版画等等画种历经发展自然形成明确可被辨认的视觉特征,是否“岩彩”绘画也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画种,可被直观辨认的绘画样貌呢?

王俊标:我想这需要一个过程,“岩彩”最初是由中国先人所使用,后传到日本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国元代的绘画强调“水墨至上”忽略了色彩的因素,所以色彩在绘画中仅仅衰落下来。当代“岩彩画”还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它的发展时间相对比较短,曾经在“第二届中国画大展”中,一名年轻的画家严好好利用“岩彩”完成了一幅作品《生旦净丑》获得了金奖。通过近几年各种展览也可以看出,画家利用“岩彩”进行创作的现象愈来愈多,而且获奖作品也愈来愈多,这说明“岩彩”正逐渐被认可。画家们把自己以往的绘画经验融入到“岩彩”绘画的创作中去,比方说我是画“工笔”的就可以把“线”的造型意识引申到“岩彩”创作中去,形成自己的绘画样貌。

SHMJ:从“工笔”所使用的传统颜料跳跃到矿物质颜料,技法和习惯都有了变化,期间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自我调整的?

王俊标:这是最初让我纠结的问题,原来我的绘画方式延续了这么多年,所以一开始不太适应。换了种材料还总想用以前的方法去画,毕竟不好搭界,渐渐地很多疑问通过后来的实践得以解决。原来我使用的墨,而在“岩彩”绘画中很少使用到,替代墨的有好几种黑色,稳定性也高,如果使用墨的话就很难协调与其他矿物质色的关系。记得,刚接触“岩彩”的时候思考方式还不能一下转换过来,总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例如,矿物质色彩的干湿变化特别大,这点与传统国画颜料很不一样,类似这样的矛盾画家们还要解决许多许多,在这些方面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岩彩”的一些技法和“工笔”也有相通之处,例如“岩彩”中也有许多洗的方法,可以营造出怀旧的视觉感受,类似壁画的某些特征。其实,二者之间并非完全绝缘,好多手法可以沿用,工笔画中的分染技法在“岩彩”创作中同样也可以使用,虽然色彩染上去没有国画色彩那么稀,但是还是可以经营出细节来的。“岩彩画”区别于“工笔画”的一大特点就是层层叠加的方式,传统“工笔画”就这么几种颜色,假如来回的染就会显得很腻,甚至很灰,很脏。矿物质色当中区分粗、细颗粒,可以先调胶调水上一层薄薄的细颗粒,假如色彩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紧接着还能在画面上深入调整,譬如用两种颜色的重叠可以得到第三种颜色……颗粒之间互相重叠变得越来越厚重,由“细”到“粗”形成质感。这是传统“工笔画”所达不到的表现力。我们能借助放大镜去观察“岩彩”作品的局部,显得非常震惊!物质感极强,也特别美!我们常讲“岩彩没有画坏的作品”,对于作品的处理画家可以通过刮,盖等方式慢慢调整,其他的画种大多不具备这样的优势,画底所使用的麻纸拉力强度大,怎么折腾都没关系。根据我的体会,“岩彩”同样也能达到很精细的表现程度,甚至比我原来的“工笔作品”有过之而无不及。绘画就是主观的东西,材料与作品的主题、意境相比还是次要的,我仅仅是利用材料表达出来自身所要表达的内容,不同的画种都有名作的出现,如果仅仅看重材料本身就会被它所牵制,所限制,说不定还会失去自身的绘画面貌。无论使用“岩彩”还是其他材料都得把中国传统的精神发扬下去,这也是今后我自身坚持的方向吧。

SHMJ:作为创作者你对于主题与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是怎么看待的?

王俊标:首先许多的美术展览都是有主题的,包括“全国美展”还有好多的“工笔画展”也是有主题的,譬如“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展・暨新农村建设成就展”就标明了明确的主题性。画家能够选择自己进入的角度,内容还是为主题服务的,技法也应该为内容、主题服务。花鸟画所传达出来的东西比较含蓄,不像人物画直接和肯定。往往材料能够帮助创作者拓宽思维,传统材料所无力达到的主题、内容,利用新材料也许就能达到,新的材料能够引发自己对于新领域的试验。

SHMJ:你对于“美”的理解是什么?

王俊标:画了许多年的国画,就作品而言,我希望作品当中能保留传统的“文气”。现在许多的绘画作品看不出明显的主题,可是大家仍然很喜欢,也许是它的形式感带来“美”的体验。我想,“美”的标准是在不断拓展构建的,随着时展新的东西不断补充进去,也就随之出现更多的“美”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