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妇女炒股纪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妇女炒股纪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41岁的农妇晓兰是一个几乎对股市一问三不知的职业农民,却在今年4月底成为了一个新股民。

晓兰祖祖辈辈生活在江苏盐城某市的海边,包产到户时承包了十几亩地,这几年为了种植大棚西瓜,又在临近的一个农场内承包了40多亩地。

“怎么想到炒股的?”记者问?“瞎玩玩的!”晓兰摆摆手,“梦(当地口音,意有”懊恼“)!一个星期就亏掉了几千块,早晓得不玩了!”因为与记者相识多年,晓兰才愿意谈谈她炒股的那些事。

“要被村里人笑话。”在她看来,农民炒股多少有点不务正业的味道。

闲钱愁出路 近几年来,农民手上的闲余资金确实是多了,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手上闲余的资金还不少。理财,对农村市场而言,即便现在也还是一个盲区,不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手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为农民在家门口炒股、购买基金等理财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有闲余的资金、有理财的冲动、有技术的支持,再加上有市场的利好诱惑――今年5月底以前股市一路高歌,使得新时代的“炒股村”开始出现。这当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陕西兴平市马嵬镇南留村。

不过,放眼全国,这样的“炒股村”仍然不具有普遍性,农民在股民结构中的比例还很小,农民炒股总体上也还是零散的,资金规模的主体也是小打小闹。

瓜农晓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晓兰所在的村子是江苏盐城沿海地区较为典型的一个退化中的村庄。之所以说“退化”,是因为村里的青壮年在近十年中流失严重,年轻人或通过考学就业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定居,或在大城市务工。

种地的人少了,土地自然也就流转到了晓兰这样愿意继续在农村耕作的青壮年手中,晓兰较早地在村里尝试大棚种植,大棚西瓜、莴笋、青椒……她都尝试过,遇上行情好,十几亩地一年的净收入有十多万元。

有了钱,晓兰开始给钱找出路,她先是在靠近县城新城区的一个村子购置了一块宅基地,花了三十多万元盖了一栋三层高的农家别墅,等着拆迁。晓兰对拆迁充满期待,她盘算过,县城扩张迅速,“没几年就轮到我这边了,赔多少钱我不知道,但是分几套房子肯定的!”

晓兰育有两个女儿,有了钱,她还想让女儿有更好的教育条件,于是花了几万元将中考失利的女儿送进了更好的高中。

“种田这个苦吃不下去了。”这是晓兰后来动心炒股的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之下,股市如果行情好,来钱非常快!

“我在地里忙一个季节赚的钱,在股市可能一个月就赚到了。”

傻子都能赚? 炒股亏损的新闻,晓兰这几年从新闻里其实看到过不少,一个在上海定居的邻居曾告诉她一个案例,一名公务员2010年以220万元卖掉了上海闵行区的一套住宅,寄住在丈母娘家,房款放进了股市补仓,指望抄底翻盘,再买一套好房子,结果到2014年初剩下了110多万元。

股市有风险,晓兰感觉就像虎口夺肉,因此心理本也是有防线的,但2015年初以来,股市节节攀升,7年前冲6000点的那个势头又出现了。

投入几万元,动动手指头,一天就能赚几百元甚至几千元,这对晓兰这样一直靠耕作本本分分赚钱的农民而言诱惑实在太大。

“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大,必须拉动股市,带动经济!”“这一轮调控和7年前不一样,沪市要破万!”“不需要懂炒股,大形势下,买什么股都涨,傻子都能赚钱!”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手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农村的社交方式发生改变、社交范围也得到拓展。晓兰不断看到这样鼓动的信息,一名在城里生活的亲戚是一个老股民,游说晓兰,“她说认识证券公司的人,有内部消息,跟着她做就行了。”

终于在2015年4月的一天,晓兰在城里亲戚的陪同下,去县城的证券交易所开户了,当时,她连沪市、深市、创业板什么都没搞懂。“证券公司的经理让我填了一堆申请表,我也不懂,按要求签字就是了。”

晓兰不懂得如何操作,这并不是问题,证券公司帮她手机上下载了操作软件,简单的几个步骤,对她这样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而言,并不难。

晓兰投入了2万元,她说小玩玩。“输了也没多少,就当老公赌博玩掉了。”

把本盼回来 “我不懂股票,买什么股票,只能听证券公司的经理和那个亲戚推荐。”晓兰对一支股票好坏的判断还来自她从新闻中捕捉的信息,她较为信任金融、科技、医药板块,“那么大的银行,那么大的国有企业,怎么可能跌?”在她的认识里,石油领域的一次反腐可能都成为她看好一支石油股票的理由。显然,晓兰没有明白股市是怎么一回事,但这在一开始似乎并不重要,因为整个5月,确实各个板块似乎买什么都会涨。

晓兰很少去买进卖出,交易频率非常低,开户时,股票经纪和亲戚推荐的几支股票,她几乎没有变动,因为她一则对操作仍感陌生;二则,她以前对股市留下的印象就是要长线操作,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正是西瓜销售的旺季以及夏收最繁忙的时节,晓兰每天并没有太多时间扑入到股市。

晓兰炒股就像种植庄稼那样原始,她买几支股票就像在地里播下了种子,然后看着它自己成长,哪天时机到了再就去收割,收获好不好,全看天。

渐渐地,村里务农的年轻人知道晓兰在炒股,他们最喜欢打听的就是晓兰到底投入了多少,赚了多少,而父母则总是担心,提醒她小心血本无归。对这两种声音,晓兰都回答:“我就是小玩玩,没什么。”

才半个多月,晓兰的2万元就变成了25000多元,她一度想追加投入,但又很矛盾,怕投入多了,万一亏损;又怕投入少了,错过赚钱的好机会。

至少现在看来,家庭的另一个计划挽救了她――丈夫执意要买一部新轿车,而她原本的计划是买部二手车。这意味着家庭购车计划将多付出近一半的预算。

在农村,来自身边的示范效应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些村民开始找晓兰打听开户以及炒股的方法。晓兰说自己啥也不懂,但村民不信,以为这是谦虚。

5月28日,7年前“5・30股灾”的一幕上演了。晓兰惊呆了,打开手机操作系统,看到满屏的绿色以及缩水的资金,整个人都不好了。接下来的一个月,是晓兰最为煎熬的一个月。

埋怨开始出现,“我妈骂我压根就不该炒股,不务正业。”晓兰发现自己真没办法做到自己说的那样“就当赌输了!”,她懊恼不懂得见好就收,连本带利损了1万元,打电话求助城里亲戚,结果对方也套牢了,“我也不好埋怨人家”。

在农村,一两万元还真可能逼死一个农妇,幸亏晓兰不是这样禁不住打击的人,“不就一两万块钱嘛!”

嘴上逞能,晓兰确实觉得心里有些堵,“2万块,我买车子都可以换高配了。”

农民包括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积累的财富有着极其旺盛的投资欲望,应该说是理财投资一个前景看好的处女地。但这块处女地的现实却是农民对股票在内的理财投资常识一无所知,农村也没有针对性的理财服务。较之城市散户,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更弱,更容易出现不理智的投资行为,在自杀率一直较高的农村,投资失败后,引发的社会问题可能更为严重。而理财营销人员如果一味追究业绩,贸然抢占农村市场,却不能引导农民理性投资,导致的后果可能是更为严重。

晓兰现在的希望不再是能从股市里赚钱,而是把本盼回来,之所以不是“盘回来”,是因为她实在不懂得如何去挑选与操作股票,也不敢操作,“万一瞎买,亏得更大呢?”

就像她种植西瓜时寄望于天那样,她指望股市行情转好,带动她的股票,“本金回来了,我就撤出”。

可是无数城市底层炒股者的惨痛经验告诉我们,炒股就像吸毒,心瘾难戒。

摘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