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十年来四川省入境和国内游客的空间聚集性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十年来四川省入境和国内游客的空间聚集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系统收集了1996-2005年四川省21个地(市)的国际国内客流量数据,利用集中率(CRn)和聚集度指数(HHI),对其地域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入境旅游的空间集中度高于国内旅游,CRn指标和HHI都有较大的差异;10年内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空间集中度在下降,而空间均衡度在逐渐提高,反映出旅游产业发展的地域分布正在逐渐扩张。入境客流量的空间分布受最高级别旅游景点和区位条件的制约,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和最高级别的旅游景点上;国内游客空间分布受A级以上景点丰度、交通区位和区域人口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均衡性。

关键词 空间聚集;集中度指数;均衡度指数;四川省

A Study of Spatial Centralization of Domestic and Inbound Tourists in Sichuan Province in the Past Decade

SUN Gennian,MA Lijun

(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sampling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tourists of 21 ci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in the past decade,the authors did an analysis of spatial tourist distribution pattern by using concentration ratio(CRn) and Heerfenda-Heximan Index (HHI). The results show that:(1) special concentration ratio of inbound segmen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domestic segment with quite differed CRn and HHI;(2) both inbound and domestic tourist special concentration ratios have been declining in the last ten years while the special equilibrium is increasing,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gradually expanding;(3)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in key cities and top level attractions,the distribution of inbound tourists is restricted with the rack of tourism attractions and location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domestic tourists is affected by attractions abundance,regional population and traffic condition. It also show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domestic tourist market is better balanced than the inbound market from geographic angle.

Key words:spatial centralization;index of centralization;index of equilibrium;Sichuan province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从来都是以聚集和不均衡为主,这或是由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引起[1],或是由交通区位及旅游设施的空间分布引起[2],或是因为旅游资源及景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引起[3]。然而,这不是固定和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从高度聚集到逐渐扩展,再到相对稳定的过程。这是因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入境旅游,最初是从中心城市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开始的,后来随着旅游的开发和空间扩展,逐渐在空间上走向均衡和稳定。揭示这种地域聚集的原因和演化过程,对于从地理学的角度认识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并进行旅游产业的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部,景观资源丰富,名牌景点众多,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游览[4]。从1996年到2006年,四川省入境游客由17.9万人次增长到106.3万人次,10年间接待的入境游客增长了5.9倍,国内旅游人数也由3838万人次增长到1.316亿人次,10年间国内客流量增长3.4倍多,已发展成为我国西部的旅游大省。然而,由于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四川省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市场的聚集与均衡、竞争与垄断的格局也因此发生变化,由成都独占的垄断格局正在解体,乐山、阿坝等地(市)的旅游产业正在崛起,旅游业高速持续增长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将成为今后旅游业发展的特点。本文系统收集了1996-2005年四川省21个地(市)的入境客流量和国内客流量统计数据,采用集中率(CRn)和聚集度指数(HHI)模型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旨在认识近10年来四川省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景点资源、交通区位和人口分布等因素进行成因分析。

二、数据的来源与研究方法

聚集与均衡、垄断与竞争是产业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它不仅存在着并有其客观的原因,而且还发展演化着并与系统的整体效益密切相关[5]。

1.数据来源

客流量和旅游收入是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最为重要的指标。本项研究的基础数据包括3个序列:(1)入境客流量数据,我们收集整理了1996-2005年四川省21个地(市)的入境客流量数据,旨在认识入境客流量的地域分布及其变化。(2)国内客流量数据,我们收集整理了1996-2005年四川省21个地(市)的国内客流量数据,旨在认识国内客流量的地域分布及其变化。(3)为了认识客流量的地域结构及其形成原因,本文还系统收集了各地(市)A级以上景点、人口和交通区位的相关数据。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统计信息网及相关的文献资料[6]。

2.研究模型与方法

本项研究所采用的模型包括3个层次,分别是市场占有率、集中率、聚集度与均衡度指数,以1996-2005年这10年中四川省21个地(市)国际国内客流量及市场占有率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

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 Ratio)是进行市场结构分析的基本指标,它反映了市场分割中各个分市场所占的比重[7]。本文利用截面数据分析市场结构,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结构变化。

集中率(Concentration Ratio,CR)是衡量市场垄断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是采用排序靠前的几个主要市场的占有率反映其垄断格局[9],一般采用的指标有CR1、CR4、CR8。日本学者植草益和美国学者贝恩,还依据上述指标对市场的垄断与竞争进行了分类[10]。考虑到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空间集中性的差异,入境旅游选取CR1和CR4进行分析,而国内旅游选取CR1、CR4和CR8这3个指标进行分析。

聚集度与均衡度指数:1970年赫芬达尔赫希曼依据市场份额的凸函数对非均等分布非常敏感,提出用主体市场份额的平方和来度量市场的集中度,被称为HHI指数[11];与此相对应,为了计算市场的均衡性,用AHI=100-HHI计量市场均衡度。当所有游客集中在某个分市场时,HHI=100%、AHI=0.0,具有最高的垄断性;当游客均匀分布在各个分市场时,HHI=1.0/N、AHI=(N-1)/N,具有最大的均衡性。

三、入境客流量的空间聚集性变化及原因分析

1.入境游客的空间聚集性及其成因分析

入境旅游是较高层次的旅游。在时间和资金的约束下,入境游客对景点和目的地的选择倾向于“择高原则”[12],旅游者在空间分布上更易集中,目的地的竞争更易形成较高的聚集度。依据四川省旅游局的有关统计资料,四川省入境游客主要集中在成都、乐山、阿坝、绵阳和甘孜5个地(市),大约占全省接待入境客流量的99.5%,早期数据显示成都和乐山市的集中度更高。1996-2005年5个地(市)客流量占有率如图1所示。从图1可看出,随着阿坝和甘孜自治州旅游开发,成都和乐山市的入境客流量占有率在下降。其中,成都入境客流量占有率从68.2%下降到46.6%,阿坝入境客流量占有率从8.8%上升到30.4%;绵阳入境客流量占有率先升后降,在2000-2003年形成峰值;甘孜入境客流量占有率在2003年后开始上升。上述客流量空间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新景区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形成了对入境游客的分流。

图1 五大旅游目的地入境客流量占有率的变化

数据来源:据1996-2006年四川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整理

四川省入境游客的地域分布具有如此格局,既与高品位旅游资源和名牌旅游景点的开发有关,也与旅游区位及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聚集性相联系。表1给出了5个地(市)客流量市场占有率与名牌景点、旅游区位的对应关系。其中,成都市拥有5A级景点1处,4A级景点5处,是四川省旅游资源和高级别景点的会聚地;同时又是四川省省会城市,交通区位指数高,旅游服务设施完备,是四川省入境游客首选的旅游目的地,各年度入境游客市场占有率均在42%以上,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乐山市拥有5A级景点1处,4A级景点1处,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和南部中心;该市距成都较近、交通便捷,旅游开发历史悠久,入境客流量市场占有率在10%左右。阿坝自治州拥有5A级景点1处,4A级景点2处,是世界级旅游资源聚集地;自九寨沟和黄龙风景区对外开放以来,接待入境游客数量呈迅速增长态势,从1996年到2005年入境客流量市场占有率从8.8%上升32.6%,成为仅次于成都的第二大入境旅游目的地。

2.入境游客空间聚集性与整体效益的关系

随着旅游资源和名牌景点的开发,以及经济的发展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这10年来四川省入境游客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地域扩展的态势。图2为1996-2005年入境旅游空间集中度CR1和CR4指数的变化。从图2可看出,首位度指数CR1从1996年到2005年逐渐下降,从68.2%下降到46.6%,10年来下降了21.6%;四分位指数CR4在2002年之前基本不变,2002年以后,随着甘孜州入境旅游的崛起,CR4指数出现了下降的趋势。CR1和CR4变化的差异性,与四川省高品位旅游景点的空间聚集性有关:首先,由于阿坝、绵阳和甘孜等新兴旅游景区的开发和游客的空间分流,首位度指数CR1呈下降趋势,这反映了旅游产业空间扩展和纵向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由于四川省入境游客主要集中在成都、阿坝、乐山和绵阳4个地(市),四分位指数CR4才保持相对稳定。

为了从整体上认识这10年来四川入境客流量地域结构的变化,下面采用HHI指数和AHI指数进行分析。图3为1996年到2005年HHI指数和AHI指数的变化。从图3可看出,反映市场聚集度的HHI指数逐渐下降,从1996年的0.502下降到2005年的0.326,而反映市场均衡度的AHI指数逐渐上升,从1996年的0.497上升到2005年的0.673。四川入境旅游聚集度指数下降、均衡度指数上升,既是旅游开发地域空间扩展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入境旅游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有关调查数据表明①,这10年来四川入境客流量从17.9万人次增长到106.3万人次,而且,游客平均滞留天数逐渐增加,人均旅游花费逐年上升,入境旅游的综合竞争力已从1997年的全国第21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3位。

四、国内游客空间聚集性的分析

中国国内旅游崛起于1992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国内旅游的规模越来越大[13]。2006年我国国内旅游达13.9亿人次,是入境客流总量的11.3倍;国内旅游收入达到6230亿元(人民币),是入境旅游总收入的4.3倍。积极发展国内旅游是振兴西部旅游业的重要举措。四川省人口众多、区位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国内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图2 入境旅游CR1和CR4指数的变化

数据来源:据1996-2006年四川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整理

图3 入境旅游HHI和AHI指数的变化

数据来源:据1996-2006年四川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整理

1.国内游客空间聚集性指数的变化

国内旅游具有两个特点[14]:一是游客来自周边省区和本地区,空间分布相对较为均衡;二是对旅游景点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并不追赶那些世界级的热点景区。因此,与入境客流量的空间分布相比较,国内旅游的空间聚集性较低、均衡性较高。本文以CR1、CR4和CR8这3个指标的动态变化,反映四川省国内客流量的空间集中度变化,1996-2005年的变化如图4所示。从图4可看出,国内游客的空间集中度低于入境游客,从1996年到2005年,国内游客的空间集中度指数逐渐下降。其中,首位度指数CR1从51.0%下降到27.8%,四分位指数CR4从71.8%下降到47.3%,八分位指数CR8从89.6%下降到64.9%,CR1和CR4的指数值均小于入境旅游,且下降幅度大于入境旅游,这说明国内游客的空间集中度相对较低。

图4 国内旅游CR1、CR4和CR8指数的变化

数据来源:据1996-2006年四川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整理

图5 国内旅游HHI和AHI指数的变化

数据来源:据1996-2006年四川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整理

图5为1996-2005年聚集度指数(HHI)和均衡度指数(AHI)的变化。从图5可看出,聚集度指数在1998年最高,此后逐渐下降,从1998年的0.279下降到2005年的0.109;而均衡度指数则逐渐上升,从1998年的0.72上升到2005年的0.89。聚集度指数的下降和均衡度指数的上升,意味着四川省国内旅游进入快速增长阶段:1998年到2005年的国内客流接待量从4418万人次增长到1.316亿人次,国内旅游综合竞争力从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7位。

2.国内游客空间聚集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川省国内游客的地域分布,以成都为中心目的地,客流量市场占有率高达27.8%,但是在各地(市)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认识国内客流量的地域差异,本文选取A级景点丰度、地区人口数和区位指数,建立其与客流量地域差异的统计关系,以揭示客流量地域差异的原因。

由于国内旅游与A级以上景点资源有关,在计算各地(市)景点资源丰度时,本文以A级以上景点数为依据,采用如下模型计算景点资源丰度[15]:R=5.0N5+2.5N4+1.5N3+0.75N2+0.25N1。其中,N5、N4、N3、N2、N1分别为5A、4A、3A、2A、A级景点数,以行政区为边界进行统计;5.0、2.5、1.5、0.75、0.25为各级景点的权数,个别景点进行了适当调整。

国内客流量的地域分布与交通区位密切相关。在计算交通区位时以成都为中心,按50km、120km、250km、400km、550km为半径将四川划分为5个环带,分别赋值为9、7、5、3、1。

国内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也包括了本地居民的游憩活动。因此,各地(市)人口也影响国内旅游的客流量,如我国国内旅游大省多为人口大省。

在确定上述3个因素之后,以2005年四川省21地(市)国内旅游截面数据为依据,各地市国内客流量回归方程为:Q=151.64R+0.68P+102.93L。其中,R为A级景点资源丰度,P为地区人口总数,L为交通区位指数,相关系数r=0.9693。依据上述方程,国内游客接待量(或市场占有率)与上述3个因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中,景点资源丰度是吸引游客的内在驱动力,客流量的边际弹性系数为151.64;交通区位指数是影响游客进入可达性的因素,边际弹性为102.93;区域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边际弹性为0.68。

五、结果与讨论

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在1992年之前以入境旅游为主导,游客的空间分布具有很高的集中性和聚集性[16];1992年之后,随着新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国内旅游的崛起,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地域扩展的态势,导致游客的空间集中性逐渐下降,这是中国旅游有别于国外旅游业发展的独特道路[17]。本文依据1996-2005年四川省21个地(市)客流量统计资料,定量地分析了空间聚集性,结果发现:10年来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空间集中度在下降,而空间均衡度在逐渐提高,反映出旅游业发展的地域格局正在逐渐扩张。其中,入境游客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和最高级别的旅游景点上,空间聚集度上高于国内旅游;国内游客的空间分布主要受A级以上景点资源丰度和交通区位影响,游客空间分布的均衡性指数明显高于入境旅游。四川省入境和国内游客的这种空间聚集性变化,与地处西部地区和阿坝、甘孜景区开发起步较晚有关,随着景观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四川旅游的空间分布将会走向稳定,实现在某种聚集度水平上的均衡。

注释:

①1996-2006年四川省旅游统计资料。

参考文献:

[1] 梁峰,冯学钢.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分析[J].特区经济,2006(2):219-220.

[2] 孙根年.论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人文地理,2001(4):1-5.

[3] 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J].人文地理,2003(1):l-6.

[4] 冯丽萍,何凡,况红玲.四川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特区经济,2005(8):173-174.

[5] 刘春霞.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06(5):742-746.

[6] 杨国良.四川境外游客构成及旅游流向和流量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2(6):24-27.

[7] 孙根年.新世纪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J].经济地理,2005(1):121-125.

[8] 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4 (6):39-51.

[9] 杨锋,白人朴,杨敏丽.农机工业市场集中度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4):1-4.

[10] 邓丽君,刘志迎.高技术产业空间聚集的实证研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6(5):41-44.

[11] 高铖.中国大陆电影产业的市场结构:集中度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2):103-106.

[12] 马耀峰,李旭.中国入境游客旅游选择模式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3(5):575-580。

[13] 刘德谦.“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内旅游发展的趋势与预测(上)[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7(1):72-76.

[14] 章锦河,张捷,李娜,等.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J].地理研究,2005(2):293-303.

[15] 孙根年,冯茂娥.西部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与资源区位的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2003(4):459-463.

[16] 陈建勤.21世纪初我国国内旅游消费走势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1(5):21-24.

[17] 陈文晖.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空间特征与空间优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