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两次仕杭时期苏轼词对唐人诗句的化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次仕杭时期苏轼词对唐人诗句的化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以两次仕杭时期苏轼词对唐人诗句化用为研究对象,分初次仕杭与再次仕杭两时期进行研究,考察出两时期苏轼词化用唐人诗句的现象都较为常见,具有多以杜甫诗为出处等共同特点;相比而言,再次仕杭时期的苏轼词化用唐人诗句,则表现出了时间分布更均匀、对白居易的诗化用增多、方法更多样、情感痕迹更明显等变化。

关键词:苏轼词;两次仕杭;唐人诗句;化用

一、引言

况周颐《蕙风词话》指出“两宋人填词,往往用唐人诗句。”在苏轼词中,也存在着化用唐人诗句的现象。本文选取苏轼两次仕杭时期的词作,一方面旨在以此为窗口研究苏轼词对唐人诗句的化用情况;另一方面,由于苏轼一生中曾在其34岁和52岁时两次仕杭:第一次任期是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至熙宁七年(1074)九月,第二次任期是元v四年(1089)七月至元v六年(1091)三月,两次仕杭相隔了十余年。因此,本文对这两次仕杭时期的苏轼词分别加以研究,亦试图进一步发现其化用唐人诗句呈现出的变化。

二、初次仕杭时期

1.逐年考察

根据苏轼初次仕杭的起止时间,本文查阅《苏轼词编年校注》,共收集到该时期词作35阕,参考其编年与校注,现将其对唐人诗句的化用进行逐年考察:

熙宁六年

(1)[行香子]《过七里滩》:“鱼翻藻鉴”化用杜甫《绝句六首》之四:“翻藻白鱼跳”。

(2)[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①“忽闻江上弄哀筝”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

②“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化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3)[菩萨蛮]《歌妓》:

①“我已无肠断”化用白居易《山游示小妓》:“无肠与君断”。

②“遗响下清虚”化用杜甫《听杨氏歌》:“响下清虚里”。

(4)[临江仙]《风水洞作》:

①“寒藻舞沦漪”化用柳宗元《南涧中题》:“寒藻舞沦漪”。

②“层巅余落日”化用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之一:“层巅余落日”。

(5)[江城子](玉人家在凤凰山):

①“十里春风谁指似”化用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

②“香雾着云鬟”化用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

熙宁七年

(6)[少年游](去年相送):“对酒卷帘邀明月”化用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一:“举杯邀明月”。

(7)[虞美人]《为杭守陈述古作》:“湖山信是东南美”化用魏万《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湖山信为美”。

(8)[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太守例能诗”化用刘禹锡《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苏州太守例能诗。”

(9)[菩萨蛮]《玉童西迓浮丘伯》:“清香凝夜宴”化用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宴寝凝清香”。

(10)[劝金船](无情流水多情客):“杯行到手休辞却”化用韩愈《赠郑兵曹》:“杯行到君莫停手”。

(11)[浣溪沙]《重九》:“茱萸仔细更重看”化用杜甫《九月蓝田崔氏庄》:“醉把茱萸仔细看”。

2.归纳与分析

根据以上考察,初次仕杭时期的35阕苏轼词中有11阕共15处对唐人诗句进行了化用,化用现象的出现概率为43%,较为常见。本时期苏轼词化用唐人诗句的现象集中出现于熙宁六年、七年,即初次仕杭任期内的末两年。

下面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1)从数量来看,同一阕词中最多出现两处化用的情况。

(2)从对象来看,本时期苏轼词的化用对象多为某首诗中的单独一句,仅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一处例外。

(3)从出处上看,本时期苏轼词化用的唐人诗句以杜甫诗句为最多,在总共的15处中占了6处,苏轼“对杜诗艺术深入研究,大力提倡,身体力行在创作实践中学杜”的倾向,由此可见一斑。

(4)从方法上看,本时期苏轼词化用唐人诗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直接沿用原句:例如[临江仙]《风水洞作》中的“寒藻舞沦漪”,就是直接沿用柳宗元《南涧中题》中的原句“寒藻舞沦漪”。

②直接截用诗句:例如[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中的“太守例能诗”即对刘禹锡“苏州太守例能诗”一句直接进行截用。

③择取字词,再简单发挥:这是本时期苏轼词化用唐人诗句所最常见的方法,例如词句“香雾着云鬟”,乃择取杜甫“香雾云鬟湿”一句中“香雾”、“云鬟”的字词略加发挥而成;又如,择取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中“曲终”、“人不见”、“数峰青”三处字词,加入“寻问取”即成词句“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择取诗句“无肠与君断”中“无肠”与“断”的字词,只是略换表达方式,即成词句“我已无肠断”。

初次仕杭时期的苏轼词化用唐人诗句的方法以择取字词,再简单发挥最为多见,兼有直接沿用原句、直接截用诗句的情况存在,鲜见富有个人情感的艺术加工,稍显单薄。

再次仕杭时期

逐年考察

根据苏轼再次仕杭的起止时间,本文查阅《苏轼词编年校注》,共收集到该时期词作31阕,参考其编年与校注,现将其对唐人诗句的化用进行逐年考察:

元v四年

(1)[行香子]《茶词》:“觉凉生,两腋清风”化用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2)[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之一:

①“强揉青蕊作重阳”化用杜甫《叹庭前甘》“青蕊重阳不堪摘”。

②“不知明日为谁黄”化用朱庆馀《旅中过重阳》:“今日为谁黄”。

(3)[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之二:“暂时流转为风光”化用杜甫《曲江二首》其二:“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元v五年

(4)[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赠项长官》:“佳人不见董娇饶”化用杜甫《春日戏题恼郝使君兄》“佳人屡出董娇饶”。

(5)[南歌子]《钱塘端午》:“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化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6)[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落日山衔半”化用李白《乌栖曲》:“青山犹衔半边日”。

元v六年

(7)[浣溪沙](雪颔霜髯不自惊):“且呼张丈唤殷兄”化用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笑呼张丈唤殷兄”。

(8)[浣溪沙]《和前韵》:“水晶盘莹玉鳞W”化用杜甫《丽人行》:“水精之盘行素鳞”。

(9)[木兰花令]《次马中玉令》:“要看梨花枝上雨”化用白居易《长恨歌》;“梨花一枝春带雨”。

(10)[临江仙]《送钱穆父》:“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化用白居易《赠元稹》中的:“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11)[减字木兰花]《送别》:

①“忍听阳关第四声”化用白居易《对酒》:“听唱阳关第四声”。

②“不见如今劝酒人”化用曹唐《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诸仙子》:“不见当时劝酒人”。

分析与比较

根据以上考察,本时期的31阕苏轼词中有11阕共13处对唐人诗句进行了化用,化用现象的出现概率为42%,与初次仕杭时期相近。此外,这次任期内每一年的词作都有化用唐人诗句的情况,时间分布上也比初次仕杭时期更为均匀。

下面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与比较:

从数量来看,本时期与初次仕杭时期相同,一阕词最多出现两处化用。

(2)从对象来看,本时期苏轼词化用的对象也多为某首诗中的单独一句,但以两句诗为化用对象的情况出现了三处,比初次仕杭时期更为多见。

(3)从出处来看,本时期苏轼词化用的唐人诗句依然以杜甫诗句为最多,共有4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与初次仕杭时期杜甫诗句的一枝独秀不同,该时期苏轼词对白居易诗句的化用也达到了4处,与杜诗并列。在这一时期苏轼曾作诗题云:“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苏轼对白居易由于心性同样安分寡求而产生的认同,不仅表现于上述诗题,由这一时期词作中多化用其诗句亦可见一斑。

(4)从方法上看,本时期苏轼词与初次仕杭时期相比,在化用唐人诗句的方法上既具有共同点,也呈现出变化――

首先,观察共同点。与初次仕杭时期相同,择取字词再简单发挥也是本时期化用唐人诗句的方法之一。例如[临江仙]《送钱穆父》:“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即是择取诗句“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中“无波”、“古井”、“有节”等字词稍加润色而成的。

接着,考察新变化。本时期苏轼词已不再使用直接沿用原句、直接截用诗句的方法,相较于初次仕杭时期,本时期苏轼词化用唐人诗句的方法更加多样,情感痕迹也更为明显,主要有以下三种新方式:

①根据自身情境进行改动和扩展:例如将诗句“今日为谁黄”中的“今日”改为“明日”,又扩以“不知”而成词句“不知明日为谁黄”,既符合自身的情境,又突显了茫然不知前途的感受。

②择取字词并注入自己的情感:如词句“要看梨花枝上雨”择取了诗句“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字词,但并非描摹杨贵妃听见使者到来而哭泣,而是注入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又如词句“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借用“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字词,但并非反映扬州城的繁华,而是表达自己对杭州的情有独钟。

③反用诗句:如词句“佳人不见董娇饶”,反用杜诗“佳人屡出董娇饶”,抒写出自己月夜登楼的失落心绪,蕴含着个人情感;又如词句“忍听阳关第四声”,反用诗句“听唱阳关第四声”,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结论

两次仕杭时期,苏轼词对于唐人诗句的化用都是较为常见的;在这两次仕杭时期中,同一阕苏轼词最多只出现两处化用的情况,而其化用的对象都以某首诗中的单独一句为多;在这两时期中,杜甫诗始终是苏轼词化用唐人诗句的重要出处,择取字词并简单发挥是苏轼词化用唐人诗句的一贯方法。

与初次仕杭时期相比,再次仕杭时期苏轼词对于唐人诗句的化用也呈现出了新变化:时间分布更为均匀;以两句诗为化用对象的情况增多;白居易诗成为与杜甫诗并列的重要出处;在方法上也更多样,通过根据自身情境进行改动和扩展、择取字词并注入自己的情感,以及反用诗句三种新方法的运用,苏轼自身的情感痕迹得到了更明显的表现。

注释:

[1]唐圭璋P4419(中华书局,1986)

[2]邹同庆,王宗堂P14-93(中华书局,2002)

[3]莫砺锋,1994年02期P28

[4]邹同庆,王宗堂P599-673(中华书局,2002)

[5]王文诰 辑注P1761(中华书局,1982)

参考文献:

[1] 唐圭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 邹同庆,王宗堂.,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3] 莫砺锋,,1994年02期.

[4] 王文诰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