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文作文教学模式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文作文教学模式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古文作文教学模式的几点尝试

新课标中对古文“阅读与鉴赏”的课程目标,即应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目标中,忽视了对古文的文章结构、文章语言的鉴赏,这既是语文教师不把古文列入写作教学内容主要原因,也是教师不去探究和总结古文写作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以古文为写作教学重要范例的原因

原因有四:一、语言风格多样,教师可选择其中适合学生写作使用的语言进行教授。如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在信息爆炸和高速传播的当下,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是这个时代的必然选择;质朴且包含真情,面对浮夸的世风,学生还不能自觉进行抵制时,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逐渐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特别是实事求是的文风,这也是文学创作的根本等。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如辩证地分析和深入地认识问题、敢于质疑、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等。三、熟能生巧,高中有古诗文背诵任务,其中古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对其记忆深刻;有些可以弥补学生写作时素材不足的缺点等。四、有利于树立大语文意识,即将“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二者融为一体。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基本表达能力

1.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叙、描写基本表达能力

高中教材中文言文单元传记文学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从表达方式看,行文多采用记叙和描写等。如教材中的《鸿门宴》,司马迁再现了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鸿门宴”。作者以时间为序,却毫无平铺直叙之感,且张弛有度,足见其文笔之娴熟。除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法外,作者还在刻画诸多人物时使用了人物对比衬托的手法,如刚愎自用的项羽与知人善任的刘邦、倚老卖老的范增与谨小慎微的张良、轻信于人的项伯与忠心耿耿的樊哙等。在两大军事集团强弱胜负已然分明之时,针对为何局势会骤变的问题,作者给出自己的答案――人性的弱点和天意使然。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读来或许还有新的答案。足见作者在记叙与描写上的实力。除此外,还有教材中选自《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汉书》的《苏武传》等,无论是在记叙上,还是在描写上,都有其优点和长处,作为教师应该予以重视并将其借鉴到写作教学中。除了手法外,我们更要强化对记叙的语言训练,如简明、准确、内蕴丰富等,如《鸿门宴》中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一句,不仅交代出宴会上主宾的落座位置,更将长幼尊卑的意识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其中,从中既可看出项羽对刘邦的蔑视,也为下文项伯帮助刘邦脱险埋下伏笔,语简而意丰;同时也要强化对描写的语言训练,如生动、形象等,又如《鸿门宴》中的“项庄拔剑起舞。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一句,一个“翼”字,将二人舞剑时的辗转腾挪、互为攻防的场面写得栩栩如生,也将二人舞剑场面的紧张、凶险的气氛渲染地淋漓尽致。文言文语言的洗练,和如今文风的无病、拖沓冗长等相比不知高明多少。我们可以在阅读鉴赏的同时,有倾向地引导学生去模仿,先从替换开始,再将文中没写出的内容补写出来,接下来将合理地联想和想象的内容融入其中,最后与原文的内容进行比较,找出不足并加以修改,并回味隽永。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特别是留白等艺术手法;又可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套作”的迁移训练本身也是创作,即二次创作。

2.如何提高学生的抒情表达能力

抒情方式一般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历代文人骚客因崇尚含蓄美故多钟情于后者。而后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将情感不露痕迹地融入到记叙和描写当中去,显得平静、深沉,真可谓不言情而情自现,不言情而情动人。

例如,《项脊轩志》的第二段,作者以简练的记叙语言和生动鲜活的描写语言,将生活的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融入字里行间,如对家族败落的伤感、对先母和先大母的追念、对先大母的愧疚等情感,其情感是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趋于强烈,感情的发展,脉络分明。至“瞻顾遗迹”,酝酿于心中的物在人忘、三事变迁的感概,以“长号”的方式爆发出来,难以自持,由间接而直接抒情的转变娴熟,自然而然,短短的文字浓缩了人间的至真至纯之情。情能动人的关键是“真”,最好是源自内心的。提高学生抒情表达能力的前提,就是培养学生的“真”,让其说真话;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感知能力,让其恢复赤子之心。光有“真”还不够,还要指导学生确定其情感被触动的原点,如庭院的变化、“儿寒乎?欲食乎?”、“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等,即情感的载体。在如何确定情感载体确定的问题上,注意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适当的空间,重在。这样有了真情,确定了原点,再择以恰当的方式,学生的抒情能力想不提高也难。

3.如何提高学生的议论基本表达能力

对必修课程中“表达与交流”的评价,新课程课标有这样的要求――“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这一要求明确了文体特征,即议论文,包括三个方面,即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的写作中,学生相对薄弱的环节就是论证,常常犯以叙代议的错误。故如何提高学生的议论基本表达能力,其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

(1)重视素材的组合与素材多角度的分析

素材的组合体现了行文前的思考的深度,如《劝学》“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仔细推敲这段文字不难发现,荀子组合的三个事例,其角度一致,即“吾”。此种情况下的排比语势尤为连贯,这为议论文的论证深刻在语势上提供了可能。

此外素材多角度分析体现了行文时表达的深刻,如《过秦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作者从地位、兵力、武器、谋虑等角度将陈涉与六国进行了比较,这种多角度的排比,强化了读者的疑问,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去思考秦亡的原因。形式是排比、对比,但内容上较素材的组合时使用的排比,其论证深刻性又进了一层。

(2)重视论证结构的选择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包括并列式、对比式、递进式等。前两种结构常见,第三种一般受论据素材的限制较大,故选择的较少。选择哪种结构形式都行,关键是学会古为今用,如前文提到的《过秦论》的最后一段,它的结构形式:现象排比(包含对比)――转折、总结,设问――假设,转折,设问――明确观点。(陈涉与九国比较无可比性,秦却亡于陈涉之手,层层渲染)将这个结构形式进行迁移训练,

模仿《过秦论》的最后一段的结构形式,以认清自己为话题,以《寡人之于国也》为论据,进行议论文的论证训练。

(3)重视规范议论段落的选择

如《师说》第3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第3段:段落中的论证结构,即,亮出观点――摆出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明确原因深化观点。这是最常见的议论段落模式之一,首尾照应,也是我们教给学生的,可我们都忽略了一个根本的传授,怎样做到深化观点?仔细揣摩事例中,段首与段尾的观点,不难发现这两个观点形成了果因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由果推因,是解决如何深化观点的关键所在。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布局谋篇的能力

以《项脊轩志》为例,最重要的原因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于两个时期,前面正文写于青年时期,那时作者18岁,与高二学生处于同龄,虽然古今不同,但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学子的心理大致相同;补记写于31岁以后,那时作者刚中举人,时隔十几年,现如今读起来却是一气呵成,毫无支离破碎之感。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语言“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即简练、质朴、不假藻饰,可谓繁华落尽见真纯;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浑然天成等。

作为归有光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代表作,作者紧扣青年时代的书斋――项脊轩来写,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既是我们备课时常常借鉴的一个评价,也是让学生必须记住的一段分析,反思我们怎样让学生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除了让学生去概括段意或归纳主要内容,告诉学生记住就行了,还有其他的吗?更别说将这篇文章的布局谋篇教授给学生了。至于怎样让学生得出这个结论,不是本文的阐释的重点,故略去不谈。本文的切入点放在是什么让时隔十几年后的续写与原文浑然一体。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多数同行都知道,双线结构,即项脊轩和亲情。实则不然,这只是表面的,而深层的简单不能再简单的则往往被我们忽略,即时间在情感表达上的重要性,情感是通过时间来展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在十几年的时间中,情感的空缺如何被作者填补出来,特别是细节。

例:《项脊轩志》的最后两段,“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仅仅几个短语,预示着时间的飞逝,良辰美景奈何天意使然,赏心乐事今又何处寻得,几许的落寞和无聊、残生的孤寂与落魄,便跃然纸上。看似时光飞逝,实则度日如年。什么最伤人?是时间,尤其是在它不能让人忘却的时候。在时间的框架内,填充的故事详略互补,作者在概括性叙述中插入细节性的描写,让平淡的叙述变得富有表现力,如“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一句,让人联想到“吾妻归宁”这段时间内娘家姊妹间的闺房趣话,作者的妻子一定讲到了有关阁子的诸多趣事,并引来诸小妹的异常羡慕,故有此一问,进而从侧面凸显作者婚后生活的和谐幸福美满,并与上一句彼此交映成辉,这是不写之写。接下来交代吾妻死后,作者是如何打发时间的。此外还有暗写时间的,如妻死之年所手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这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时间令枇杷树枝繁叶茂,或许也在预示着,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与日俱增。悼亡人,并不一定要时时刻刻想着才表明多么爱她,也并不一定要说出来才显得多么思念她。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当事者能够直面这种悲伤时,他往往会选择一个物象来寄托这种刻骨铭心的痛楚且甜蜜的思念。睹物思人,在物象的身上都会得到情感上的慰藉,哪怕是些许。这就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移情于物,以物结情的手法。试问当我们教给学生手法时,是否将文章最基本的意义忽略掉了?

事件通过细节得以完整且富有情趣,而其中的情感通过时间得以证明和升华。时间的跨度越大,情感的内涵也会越丰富。时隔十几年,续写的部分并不突兀,是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始之祖孙情或母子情,继之以夫妻情,这是人生经历的必然阶段,也是作家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感受认识所使然。

处理好时间与情感的关系是构思文章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简言之,如何布局谋篇就是如何安排素材的顺序问题,时间仅是顺序中最常见的一种,不过其富于变化,如由其延伸出顺叙、插叙、倒叙、补续等常见的叙述顺序。要达到像归有光这种最自然而然的写作状态,是作为语文教师今后努力的目标。

二、反思

看似仿古“套作”,实则不然,这其中蕴含了诸多玄妙之处。如“套作”更多地只是形式上的仿写,而仿写的内容却千变万化,不过为了表情达意的最佳,两者往往需要配合,这就涉及到了选什么最合适的问题。在选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优劣的比较,其写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夯实了这个基础,学生的“创作”就不再是空中楼阁。不过有个问题不容回避,就是学生的阅历太少,导致“创作”的素材不足,故在高中阶段应侧重在基础能力的训练上,而不是一味地引导学生进行原创。

语文教师应该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贯彻下去,重视基础的语言表达训练,深挖教材,广积素材,及时总结,共享成果,共同努力将学生有关写作的一切调动起来,引导学生突破写作的瓶颈,要做到温故知新、推陈出新和努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