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山海丰饶一肩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海丰饶一肩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现年64岁的于泽文来说,从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下来歇歇,似乎成了一种奢望。在去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平时言语不多的他一再向村民重申,自己到了退休年龄,再担任村支书已经有些力不能支了,可最终选举结果一公布,他又一次以满票当选。村民们对他的信赖,似乎要比对他的体谅多。“退下来歇歇”的愿望落空了,却没有让于泽文感到遗憾,乡亲们的信赖和支持反而让他心里分外热乎,村“两委”班子开会时,他语气铿锵地表态:“既然老百姓信咱,咱就得对得起他们。”

舍小为大的“能人”

今天的庄河市鞍子山乡山海丰村有680户人家、2400多口人,村如其名,有山有海,物产丰饶,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山海丰”却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好想象,整个村子的经济状况只能用“惨淡”二字形容:180万元的村债务,也让村集体在村民中没有任何威信可言;邻里纠纷不断,打架闹事时有发生。当时,我国沿海养殖业刚刚兴起,干瓦匠的于泽文瞅准机会,从外地“取经”回来,和合伙人一起承包400亩海域,建成虾圈投放虾苗,转过年就赚了5万元。这在当时的农村,算是一笔巨额财富,让村里的老百姓羡慕不已。正当“能人”于泽文心里盘算着如何修圈、换置大功率水泵、准备扩大养殖规模时,父老乡亲们却在这当口儿把他推举为村党总支书记。于泽文虽然当时并不十分情愿,但“难得能让村里人都看得起”,也就痛快地应承了下来,挑起了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担子。

“人总不能钻到钱眼儿里”,于泽文的愿望随之而变:“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让村集体经济尽快壮大起来,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

接下来的几年,是山海丰村大发展的几年,也是于泽文最为劳心劳力的几年。于泽文意识到,山海丰村发展的未来就维系在村子紧邻的这片海滩上。为了把握住这个机遇,他把自家承包的400亩虾圈退还给了村集体,在这基础上又扩建了近400亩。为了给村里省钱,他重操自己的老本行,带领着村干部自己建虾圈,从指挥施工到填土方、垒石头、安闸门、跑贷款,他都亲力亲为。由于养殖的需要,围建虾圈的工作必须赶在冬季清圈时进行,寒冬腊月干活儿,经常累得一身汗,稍一休息,北风又吹得人直打冷战,再加上申请扶持、跑贷款劳心费神,于泽文得了重感冒,高烧几天不退,为了不耽误工期,他把吊瓶挂进了工地的窝棚里……

如果算个人“小账”,于泽文赔钱又遭罪,吃大亏了。但于泽文算的是集体的“大账”:“我们自己干比包给别人干能节省40多万元,这些钱可以为村里做更多的事。”今天回忆起来,于泽文仍然这样认为,当时付出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

艰辛守业的“当家人”

从1985年到1992年,村集体虾场每年都为村里带来多则100多万元,少则四五十万元的可观收入,集体虾场也成了村民个人水产养殖的范本。在于泽文的带动下,村里个人养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看到自己出的致富路成了乡亲们的致富路,于泽文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1993年,一场大规模的海虾病毒在全国各沿海地区暴发,一直顺风顺水的海虾养殖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山海丰村的虾场也未能逃脱厄运,刚走出困境不久的村集体经济再次举步维艰。

村民个人养殖较为灵活,要么迅速转产,要么把虾圈转让给别人,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而此时的村集体就没这么“轻松”了。很多人劝于泽文把虾场转让出去,也有很多双眼睛都盯上了山海丰村的这些虾圈,频频有人找到于泽文,动辄开出一两百万元的价格,想一次性把村里的虾圈承包二三十年。在当时,庄河沿海很多有集体虾圈的村子,为了应急,纷纷“失守”,以类似或者更低的价格将虾圈承包了出去。而于泽文觉得,干什么买卖都会有起起落落,养虾也是如此,他坚信水产养殖业肯定会再次迎来“春天”。于是,在于泽文这里,商贾掮客纷纷碰壁,没有一个能够染指山海丰村集体的虾场。一些人甚至暗地里向于泽文表示,只要他能通融把虾圈生意做成,就额外再给他一大笔感谢费。于泽文连想都不想,就直接把这些人拒之门外。

“有钱都不会赚。”很多人把于泽文看成是老古板,一些曾经信任过他的人也对他宁肯村集体受穷也要死守虾场的做法颇有微词。而于泽文却顶着各种压力,依旧“油盐不进”。在他看来,一方面这凝结着他和村干部们心血的虾场,是山海丰村的立村之本,自己如果不坚持,不仅是对集体的不负责任,更辜负了乡亲们对他的期望;另一方面,当时虾场承包出去的收入仅相当于村集体经营收入的百分之二三十。“这虾场也不是不能承包出去,而是要等到合适的时机和满意的价格”,于泽文心里有着自己的“小九九”。在这期间,于泽文研究出虾、参、贝、海蜇混养新模式,以集体虾场为示范基地,带动村民发展水产养殖业,引资500多万元,建起一座2600立方米水体的育苗场,保证养殖户的用苗质量,还降低了养殖成本。

在守护集体虾场的17年里,于泽文抵制住了数不清的诱惑,查阅了数不清的行情资料,承受了数不清的猜忌和误解。终于在2011年,山海丰村的虾场以每亩每年2350元的高价承包了出去。仅当初由于泽文和村干部们围建的800亩虾场,每年就会为村里带来180余万元的收入。而就在一年前,有人开出每亩每年1320元的“高价”,为了集体,为了村民,于泽文都没有心动,坚守终于取得了胜利。

廉洁气正的“好干部”

时至今日,山海丰村累计存款已达1000多万元,固定资产达到4000万元。村集体富裕了,于泽文又把精力放在了改善民生上。在山海丰村,近些年来村里先后投入68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柏油路屯屯通,水泥路户户通,近500盏太阳能路灯使村里主要街道全部亮化,屯屯建起休闲娱乐健身广场;全体村民用上了自来水,70%的家庭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每10户配一个垃圾箱;村里的小学和幼儿园完全按照城市里的标准建造,村里的孩子上幼儿园全部免费;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都能领到村里发放的1000元养老金,村里还拿出12万元帮助全体村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出资10万元为卫生所配置了先进的医疗器械……

把村集体的钱用在村民身上,是于泽文一直恪守的准则,在山海丰村,村里的所有花销都摆在明面上,村委会的办公楼里贴着满墙的公示,只要愿意,村民可以找到每一笔开销的明细,每项花费都精确到了个位数。随着村里生活水平的提高,拥有私家车的村民已不占少数,而于泽文压根儿就没有购买轿车的打算,依旧每天骑着摩托车上下班。有人调侃他30年前骑摩托车是进步,30年后则是落后,他则愉快地表示,“骑摩托挺好,最起码和乡亲们打招呼不用摇下车窗”。

正是因为这种“不摇车窗”的朴实,让村里人对他信赖万分。于泽文带领村民发展设施农业时,村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自己建大棚或者把钱交给村里集中建棚。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所有要建大棚的村民不约而同地都把钱放心地交到村干部手里。“有于书记在,就是多出1分钱,也指定会还给我们,咱们就是敢打这保票。”村民说。而于泽文没有让村民们失望,高质量的标准化大棚如期建成,村里每年还专门拨出一部分钱,将大棚养护、修缮的各类资金全部担负起来。

从最初当选村支书到现在,于泽文习惯用“一晃眼的时间”来形容这30年。当记者问于泽文:“曾经的创业梦就这样消逝了,是否感到遗憾?”得到的却是一个很坦诚的回答:“遗憾当然有。但我还是要坚持下来,因为这是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