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强化探究,在整合中提升阅读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强化探究,在整合中提升阅读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广泛的阅读与大量的积累。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将视角局限在教材课文中,而要以课文为基点,为学生拓展必要的课外阅读,将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紧扣主题、由点到面、把握类型、罗列整理等途径,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课内外;探究;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39

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广泛的阅读与大量的积累。而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一本教材打天下,学生的认知视野受到严重影响,收获也就非常有限。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将视角局限在教材课文中,而要以课文为基点,为学生拓展必要的课外阅读,形成阅读的辐射之势,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一、紧扣主题,在前置性课外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

不少课文所描写的事件、现象,并不是单一、纯粹的存在,而是与其他相关事件与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教学就应该紧扣教材文本与其他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拓展阅读范畴,促进课堂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例如,《生命的壮歌》一文描述动物在面对生死时所展现出来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教师为学生推荐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让学生初步感知动物的灵性以及作者对细节的描写。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你对沈石溪笔下的动物有了怎样的认知?你觉得作者在描写动物的过程中,有哪些写作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随后,学生以这两个问题为核心,进行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从而为学习《生命的壮歌》奠定基础。这种前置性阅读,对强化学生阅读的针对性有着积极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由点到面,在拓展性课外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选自经典的长篇名著。教材之所以大量选用节选型文本,其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理解节选部分的表达策略和独到的言语形式,更在于要以节选的文本作为基点,将学生的阅读扩展到整本名著中去。

著名作家茅盾曾经评价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教师正是紧扣这一评价语,先引领学生感受《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童年萧红的快乐与自由,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此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茅盾怎么会说成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呢?”这一问题不仅有效地激活了学生阅读整本《呼兰河传》的兴趣,更为学生把握整本书的内涵,提供了极富思维含量的探究性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置身于文本的世界中,积极探寻“凄婉”的元素,从而促发了对整本书的深入感知。

三、把握类型,在分类性课外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

当下语文教材都是以主题的方式编排组合课文,将具有相同主题、相近意蕴的文本整合在一起,便于教师对文本资源进行对比、联系。因此,教师要洞察编者的良苦用心,在推荐课外读物时,要遵循这样的编排原则,积极为学生拓展与主题相关的文本,从而形成教学的合力。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编了《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等几篇名人传记类文本。在教学本单元后,教师立即为学生补充了读本《100位世界名人励志故事》,并提出探究性课题:“这些名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具备了哪些特点?在名人传记类文本的创作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这种分类性阅读,有效地延续了教材课文主题式编排文本的方式,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罗列整理,在收集性课外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

很多课文所写的内容、表达的主题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可通过对名人名言、谚语俗语等的收集,引领学生将其文本内容有效整合、对接,在拓展阅读内容的同时,强化学生对文本中心主题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如,《少年王冕》一文突显王冕淡泊名利、勤奋好学的高贵品质,文中有一段关于雨后荷花的描写,意在借物喻人。教学时,教师为学生补充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名句与文本内容进行链接,让学生深入感知文本的人物形象。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从文本特质入手,从古今中外的名句中进行搜寻,并与文本内容进行整合,丰厚了学生的整体认知,在拓展阅读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应该跳出教材文本这一框架,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探究,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