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岛地域民间道教神像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岛地域民间道教神像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青岛地域的道教神像创作历史悠久,其形象和内容众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道教神像与青岛民众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于信仰的民间表达,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社会生活的共同价值观。文章对青岛地域民间道教神像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青岛地域 民间信仰 道教神像

民间是社会的基础层面,是最富有生命力又最为杂芜的社会组成部分。道教神像在民间信仰及社会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青岛地域道教神像的渊源

(一)人口迁移中的神像信仰

青岛地域古为东夷之地,夏禹为青州之域,周时为夷国。①至春秋战国时代,青岛大部分地区为齐国所属,胶南沿海一带为鲁国之地。青岛建埠之前,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在胶州。胶州自宋代开始,历经元、明、清以至民国,都是本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明代洪武年间,明朝为防倭在青岛一带设立“卫所”。“卫所制”是一种军屯性质,有一定的专职官兵,而大部分兵丁是“军屯”,平时为民,耕种田地,可带家属,战时为兵。《崂山县志》记载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倭夷入侵崂山沿海,居民多受其害,“诏近海诸卫分兵讨之”,永乐二年(1404年)设置即墨营。鳌山卫、浮山所、灵山卫等地官兵主要来自外地。官兵或携家属,或在当地安家落户、结亲、通婚,繁衍后代。伴随着人口迁移,人们也迁移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神像的信仰。神像的作用有两个,一是避灾驱邪,二是祈福纳祥。通过对神像的祭拜,摆脱恐惧,趋吉避凶,祈求道教神像的指引和帮助,为此构成了人们对神像认知的实质和基础。通过相信神明的保佑,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同时在面对自然和命运的挑战时,就会增添了几分信心。

(二)青岛地域道教神像的多元性

人们崇奉神灵带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塑造的每一尊神都期待满足某些要求,即神的职能作用。人们祈求保佑的范围很广泛,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祈求消灾弭盗、避祸降福、财丁兴旺等,这种信念反映了道教神像的多元性和功利性。

从宋代至清代,青岛地域民间庙宇众多。南宋末年建(青岛)青云宫道观,祀玉皇大帝,龙王、雷公、电母、三官等诸道教神像。明成化三年(1467年) 建(青岛)天后宫,供奉妈祖、财神、龙王等道教神像。明代青岛沿海各个贸易口岸所建的天后宫有10多处。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即墨观音庙。明代末年建(青岛)海云庵(俗称老母庙),属崂山太清宫下院。正堂供奉观音老母,南殿供奉比干、关羽,左右配殿供奉龙王、老君。民众进香许愿,祭扫神灵,祈求丰收和海上平安。

清代仅在平度县城建的庙宇就有天宫神寺、云台观、城隍庙、崇德宫等近30座。清代胶州的财神庙是当地知名的庙宇,香火鼎盛,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胶州志》记载参拜财神庙的“香客接踵而至,人头攒动,易入难出”。青岛地域的民间道教神像祭祀背后体现了民众“钱满柜、粮满仓、子孙满堂、多福多寿多吉祥”的美好愿望。

二、青岛地域道教神像构成

(一)财神

青岛地域供奉的文财神多为范蠡、增福财神李诡祖、武财神多为关羽。青岛地域道教神像画中的财神往往是两个神,即文武财神。武财神在上,文财神在下。

1.文财神范蠡

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经商被尊奉为财神。《史记》记载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当时齐国在海畔有两个治所,一个是琅琊,一个是即墨,现在都属于青岛。后来,齐王礼请范蠡当相国,范蠡化名跑到陶(今山东肥城)经商成为巨富,称为陶朱公。范蠡于19年间,三致千金,三散家财,乐善好施,成为青岛民间信奉的财神。

2.增福财神

明清时期,崇拜财神之风盛行,李诡祖成为青岛民间最受欢迎的增福财神。李诡祖是山东淄川人,北魏年间在曲周做县令,去世后成为天上星宿中的财神,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清代平度年画中的增福财神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喜、财。青岛有供奉增福财神的传统,青岛天后宫、胶州财神庙等道观最早供奉的都是增福财神。

3.武财神关公

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山东人坚持“孔颜人格”,对朋友讲义气,做事、做人讲忠诚。山东人忠实厚道,做人如此,经商如此,选择财神也是如此。关公形象威武,忠勇感人,他的忠诚和信义被山东商家奉为诚信楷模,关公因此也成为青岛民众心目中的武财神,也是青岛民间的镇宅之神。

(二)灶王

灶王在民间被奉为主宰家庭平安兴衰的一家之主。清代平度年画的灶王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复杂的是三段式的灶王图。它采用阁楼式构图,上层是赐福财神和童子;中层为灶王夫妇及侍从,有的还加了麒麟送子和摇钱树;下层是宅神,两边有文官、武将和侍从。最底层有聚宝盆和鸡犬等。加上画幅两侧的八仙人物,全图通常有32人。画面层次非常丰富、构图饱满,装饰性也很强。

(三)龙王

龙王“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在山东民间广为流传,清代袁枚的《子不语》记载此事为“山东文登县毕氏妇……见树上有李……采而食焉……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父恶而持刀……断其尾,黑龙一痛之下,腾空而去,落入东北一条大江中,占江(黑龙江)为王。”青岛地域为“秃尾巴老李”而建造的庙宇是南宋初年建的即墨龙山龙王庙(又名龙神祠),以及南宋末年建的青岛青云宫。

(四)天后

天后即南方所称的“妈祖”,山东沿海渔民称其为海神娘娘。明清以来,随着南北海上航运的开展,“妈祖”逐步传到北方,并成为青岛地域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之一。明成化三年(1467年)建(青岛)天后宫。海神信仰和海神祭祀的多功能性,小而言之,是渔民多捕鱼、捕好鱼的愿望;大而言之,是祈祷一年风调雨顺、渔船丰收。另外,由于龙王、天后等海神具有保平安的作用,所以人们也把一些其他的功能附加到他们身上,如生儿育女、祛病求吉等。

(五)泰山娘娘

山东碧霞元君又叫泰山娘娘或泰山奶奶,是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时被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清代平度木版年画彩印《泰山娘娘》中娘娘双手捧瑞玉、凭案而坐,案陈香炉、烛盏,左右有簿司判官,后有宫女及宦官侍立于左右。在最初的信仰中,泰山娘娘司掌人间生育,保佑妇女儿童健康平安。明代《灵应泰山娘娘宝卷》《杌闲评》记载“万方朝礼碧霞君,永护漕河福德主”,使得碧霞元君的神职渐及广海。在青岛民众心目中的泰山碧霞,实际上已成为北方妈祖,充当起海神娘娘的重任。

三、民间道教神像形象的内涵

(一)财神、灶王等男神形象

清代平度木板年画中文财神形象鼻背平直、鼻梁高挑挺拔,鼻翼饱满,形似半月鼻梁、鼻尖大小中等,尖圆适度,体现出中国传统审美观中的财运象征,是标准的有福之相。杨家埠木版年画中灶王耳廓饱满,耳垂长而且饱满肥厚,是荣华富贵的标志,体现了普通民众对富贵与长寿等生活理想的真挚向往。而财神、灶王的男神女相的表现方式,则彰显着民众寄托在女性身上富贵宜家的情怀,呈示出传统的“厚德载物”的要求。财神的出现激发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人们叩开财富的大门,也聚集和放大了对财富的崇拜。将对财富的期望、崇拜和诉求的形象典型化,进而神化。从出现财神之日起,就说明了人的欲望是永远没有满足的。虽然,人们的生活状况不平等、财富多少不平等,但财神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平等,即祭祀的对象和希望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二)娘娘的女神形象

青岛天后宫的海神娘娘造像相貌含蓄温润,体现了海神娘娘生性宽厚、思虑深远、聪慧敏锐之美。其眉目细长,内眼角微微下垂,低敛含笑,眼珠黑白分明,炯炯有神,神情恬美而又富于灵动之气。清代平度木版年画中根据泰山娘娘文静娴雅的性格,通过巧妙的勾划眉眼、形象塑造,表现出泰山娘娘既是一位滋生万物的女神,又是温柔善良、感情细腻的慈悲的送子娘娘。

道教神像信仰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人们对道教神像烧香磕头,为的是风调雨顺,免灾逃祸。祈祷道教神像的降福对于人来说是为得到某种权力,同时也不断强化对那些具有实用价值道教神像崇拜,淡化对那些逐渐失去实用价值的道教神像崇拜。就如同人们在祈求观音能够普渡众生之外,又增加了向其求子的要求,于是出现了送子观音。其实,这种功利化的神人关系,已经改变了道教神像信仰的内涵。

结语

青岛地域的道教神像构成掺杂了各种信仰色彩,信仰活动总是与特定的人群联系在一起的。人们能够基于神像信仰建立起民间社会的基本共识,体会出神与人、人与社会的共同价值纽带,并借助于神像信仰的民间实践与表达方式,呈现一个神人交往、善恶规范的运作形式。人们通过对道教神像世界的想象,将各种理想的生态元素放置于其中,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其影响不但体现于思想、文化的层面,更是深深地融入于社会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注:本文为2014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间视野下青岛地域的宗教中神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DSKL1401020;2013年度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资助经费项目成果,项目编号:J13WJ05)

注释:

①现在青岛市区建制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下辖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五市。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2]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3]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4]王见川,皮庆生.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刘道超,筑梦民生.中国民间信仰新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明时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山东省胶南县史志编纂委员会.胶南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8]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人口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4.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