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并影响着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态伦理学研究推动了当今社会将道德延伸到自然界,通过协调各方利益,规范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进一步保证人类整体事业的繁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当今和随后发展时期我国推进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生态伦理思想 “天人合一” 道德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247-02

当今社会,科技与经济地飞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但是正如我们都看到的,这些改变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不小的环境影响。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是首次出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这个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为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随后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而在2012年党的十报告中,则是首次单独成篇来详细地论述生态文明,并且首次制定了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就是建设“美丽中国”,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众所周知,说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伦理基础,其实就是人们生态伦理理念的生成。当生态伦理理念开始逐步渗透到人们的观念、思想等方方面面,使人类的行为能够自觉地来以生态伦理的基本要求为准绳时,这才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 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研究

1.1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

说到生态伦理观,不难理解,正如我们每个人所认识的,生态伦理观就是指人类对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及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生态伦理观的确立,不仅规范了人类的思想同行为,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所生存的生态环境。

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如我们知道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由天地而生成的,世间万物所处于同一环境中,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自然界是有道德属性存在的,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悟出有关于社会道德的种种观念,并且将此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之后再返回到自然界,用以处理人与万物关系,从而达到人与世间万物的和谐发展,达到所谓真正的“天人合一”。

1.2 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观点

1.2.1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学说作为对我国伦理思想影响最为深远且长远的学派,无时无刻不贯穿着“天人合一”的精神。孔子大力倡导的“仁者爱人”的伦理原则、以及他所作的《易传》等,其实都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来作为基础,是以天地人三才之理作为自然界的运行法则,希望能够构建出一个有条理的世界体系。孟子则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这一伟大思想,明确地提出了把“爱人”扩展到“爱物”,提出了“仁民”、“爱物”等等的伦理原则;再发展到宋代的张载,则是从“天人合一”思想出发,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是由天地之气而生的,天地是人与万物的父母。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应当视老百姓为自己的同胞兄弟,视世间自然万物为自己的同伴朋友,真正做到爱一切人、一切物。

显然,在儒家众多学者看来,人类应该试图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像许多人所理解的妄图征服自然。由此可见,儒家的文化对于现代生态伦理的影响是最大的,研究的学者也是最多的。

1.2.2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道教的思想中同样也充满了生态伦理思想。道教是在“天人合一”生态整体观的指导下,所构建起的“道法自然”的自然生态观。道家其核心的理念是“道”,它所追求的是宇宙中道―天―地―人的和谐与统一。在老子看来,人其实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已,既然是一部分,就应当遵循天的运行法则,即自然而然,不应当包含任何人为的痕迹或者因素。

在生态实践活动中,道家不仅单纯地制定了一系列戒律,以此来保护动物、土地、森林植被以及水资源,而且道教中人始终坚持凡事要从自己做起,并且非常重视其宫观内外环境的建设和维护。

1.2.3佛家“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

佛教的根本核心就是“缘起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分散而灭,整个世界都是息息相关的,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这为佛教生态伦理观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哲学基础。

佛教从根本上承认除了人类之外,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权利和价值,应当做到自然而然的保护生态环境,并且把佛教的基本精神归结为尊重世间万物的生命。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其追求的终极理想所在地称为极乐世界,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中,万事万物的生存与发展则显得井然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了一致。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生态建设的启示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自然首先应当是自在自然,而在随后逐步添加了人类的活动之后,才逐渐分化成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个部分。自在自然,顾名思义就是在人类产生前以及人类的历史性活动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自然。而这里所说的人化自然,就是指与人类已有的认识以及具体的生活实践中的改造活动紧密联系的自然,也就是作为人类认识以及实践活动对象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在其内容上就是向我们阐述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要使自身不断进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去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创造出一个经过人类精心改造过的、加入了人的因素的人化自然。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人类实践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它是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大量对自然的破坏。大自然则会反作用于人,希望能够恢复到当初原生态的最佳状态。因此,人类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就要严格地做到遵守自然规律,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否则就会遭致自然的报复。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是相互统一的。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依靠自然,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前提条件的,要想达到自然内部的循环与平衡,必须不停依赖于人对自然积极、主动的适应。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摆在第一位,这就体现出了哲学中所讲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由于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人们可以认识自然规律,之后去适应自然规律,甚至利用自然规律,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唯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因此,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就应当做到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规律。一旦人们滥用其主观性,违背客观规律,那就必然会遭到历史的惩罚。

其次,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依靠自然而生活这是必须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经过长期进化的产物,这并不意味着人类被自然界孕育出来以后就可以完全脱离自然界。要明白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要依靠自然界,而没有污染的自然界,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最后,自然对人具有制约性,人类则应当积极地适应自然。一方面,人和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任何活动都要受到自然界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保持生态的基本平衡是人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人作为高等动物,具有其自然属性,由于人类和动物都生活在自然这个大环境中,就注定人和动物一样都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

2.2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中所主张的生态伦理思想

(1)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不可能消除其带来的影响。恩格斯不断地对人类作出了警示:违背自然规律,人类必然要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由此可见,人类必须“真正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努力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2)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要合理的控制自然,否则就会遭受自然的惩罚。其实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控制自然”,表达的是要人类去积极、主动的适应自然,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使自然满足所有人的正常需要。然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实正是源于人类没有真正实现“控制自然”所导致的。如今社会飞速发展,要想从根本上遏制生态恶化、解决环境问题,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合理调整和控制人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2.3 对我国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的启示

(1)人类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同生共存的。人类只是自然界这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中的一部分,所有生物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我们不应该只看重人类的权利而忽略了其他生物的种种权利。要时刻谨记,世间万物是相互依存、同生共存的,人类必须将道德扩展到整个自然界,要确立与万物同生共存的生命观,要有意识地维护自然界所有生物的多样性。

(2)遵循自然规律,努力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不能妄图主宰自然、为所欲为、任意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征服”,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主动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如果一味地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那就必然会对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进行有意无意的破坏,会危及人类的生存。

(3)增强责任感,努力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途径。自然界也有生存权和发展权,只是由于人类是在主观能动地对自然进行改造,因此,相对于人而言它是被动的。其实,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想,人类尊重自然界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关心自然界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在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就如同我们哲学中所讲,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你对它哭,那么它也只是对你哭。这个道理不难懂得,只是落实到实践的时候,很多人却往往做不到,只是一味的要求自然对我们好,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是只有我们对自然无止的奉献,自然才会对我们无止的馈赠。

因此,人类必须重新树立生态伦理观念和全新的现代文明观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并调整,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还有法制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把保护生态环境看作是有利于自身和全人类身心健康的道德行为,并且把此当成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凭借自己所有的责任感和具体的实际行动,努力寻求一条人类与大自然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使人们能够生活在和谐、稳定、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

3 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3.1 自然规律过度伦理化

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道则常常要服从于人伦之理,这一点虽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过度的将其强加于自然界的发展当中,则会适得其反。一方面,人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想要进步,就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人类社会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道德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我们不应该将其强加于自然界。

3.2 过度重视宗法道德

宗教学说虽然对现代生态伦理的理解有着非常大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究其本身来说,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毕竟不能依靠宗教。我们应当辩证的去认识宗教生态观念,既要吸收其有益的部分,又要认识到其中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借鉴宗教其体系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3.3 重主体,轻客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所构架的天、地、人的思维体系中,人的主体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偏偏忽略了自然的地位,强调自然只是人类发展的工具,人类总是妄想可以征服自然。从这一点上看,尽管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主客二分”有很大的分别,但是其在忽视自然这一点上,二者完全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4 我国当代生态伦理学发展的要求

虽然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但是显而易见的认识上的不够重视才是最为重要的方面。例如:当今社会发展中,人们只是片面地追求大幅度的经济增长、某些错误的政绩观、消费观不协调、淡薄的生态意识等等。所以,我们要想完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

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树立中国化的生态思想体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怎样努力抛弃那种唯经济增长至上的传统发展观,适时地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培养人民建立自觉地生态保护意识,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这才是当务之急。

要时刻谨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就是因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是很难再恢复的。如今,生态思想日益显示出其对人类生态实践的巨大价值。因此,就生态伦理这个问题而言,应当试图打破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隔阂,在人文与自然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也应当积极吸纳不同民族的精华,在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就其生态文明的建设来对我们的生态发展提供有利的价值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3.

[2] 严欣.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3] 徐少锦.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特点[J].哲学动态,1996(7):41-44.

[4] 吴秀红.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初探[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1-23.

[5] 袁慧玲.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

[6] 蒋凤娇.道家生态伦理的当代价值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7] 王顺玲.生态伦理及生态伦理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8] 徐磊.庄子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价值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9] 谭晓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10] 邬天启.生态伦理学的观念、问题与出路[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1] 张杰.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3.

[12] 涂江波.国内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述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1):88-92.

[13] 苗泽华,孙增辉.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启示[J].商业时代,2009(1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