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师提问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基本方式。面对目前大学英语精读课课堂提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加强研究并恰当运用课堂提问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实现切实提高学生语言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现状及问题;提问策略

一、引言

大学英语精读是一门基础语言综合课,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精读教学是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代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课堂提问是语言教学中被广泛采用的教学策略。它所创设的师生互动情境,既为学生的语言输入提供了重要来源,又为学生提供了用目的语交流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

交际法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实现交际能力的基本方式。作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问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以及促进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提问策略,对于适应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提问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旨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便无疑使得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者”“参与者”,而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主宰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控制者”“检测者”“启发者”“参与者”和“信息源”。据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教师非常重视课堂提问在精读教学中的作用,但由于大学英语精读课课堂班级人数多、学生水平差异大等客观因素,以及教师自身缺乏对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和原则的研究和探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存在大量的问题。

1.提问次数不足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进行平等交流的良好愿望。虽然课堂提问的次数会受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班级人数等因素的影响,但成功的课堂交流必须保证一定量的课堂提间。许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急于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习者语言输出及语言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的积极提问和有效互动。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影响。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操练机会,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2.提问类型单一

Long和Sato把课堂中教师的问题分成两类: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和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展示性问题又被称为YES或NO问题,通常指提问者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而回答者则可以从学习资料中直接找到答案并简单作答的问题;参考性问题也被称为WH问题,提问者一般并不知道答案,并且被提问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或体会给出不同的答案。目前,英语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都喜欢选用那些有现成答案的展示性问题,而较少使用参考性问题。这无疑会限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减少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不利于不同程度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

3.提问缺乏针对性

笔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学校的精读课都是大班授课,因此教师最常用的提问方式便是“随机点名提问”或者“按名单顺序提问”。这两种方式随意性较大,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使得问题难度与学生水平之间无法形成应有的关联,从而也无法实现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最终会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

4.提问节奏过快

由于精读课课时安排通常较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经常会加快提问的节奏,从而缺乏对学生的积极启发和真实交流。具体表现为“两多两少”四种形式:(1)包办回答多。包办回答意即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直接或间接给出答案,而不做适当的等待和启发。(2)干预回答多。干预回答即教师过分引导学生接受参考答案或自己的观点,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3)等待时间少。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担心浪费教学时间而很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4)评价反馈少。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上,对于回答正确的问题,教师较多采用简单的积极反馈方式,如“Good”“Well done”等;对于回答错误或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教师为了不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往往采用直接回答问题或转问其他学生的方法。这两种反馈方式大大降低了提问本身的意义,无法对学生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时甚至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提高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提问水平的策略

教师提问为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和生生的互动提供了一个积极的交流平台。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对提问对象的分析、提问问题的设计、提问方式的斟酌以及提问后反馈的估测都将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针对目前大学英语精读课提问现状和存在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提高课堂提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1.遵循提问原则,分析提问对象

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包括激发兴趣的原则、启发思维的原则和难易适度的原则。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难易适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自主性。Steve Walsh指出:“外语课堂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语言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教学的媒介。课堂师生交互模式的控制是否得当会对学习者的输出和交际能力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面对大班教学形式下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生群体,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在课前针对具体的提问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提问问题,力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取有效语言信息,让交流水平不同的学生都会得到锻炼机会。

2.交互运用各种类型的提问问题

课堂提问的效果与问题设计有很大关系。英语课堂教学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沿着教学思路积极思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关于课堂提问问题的分类,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然而,如前所述,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Long和Sato的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分类。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各有特点和侧重。展示性问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参与交流;参考性问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使课堂环境更接近于真实的交际环境,从而有利于语言习得。因此,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要尽量考虑这两类问题的有机结合,而在课堂教学中则要交互使用两种提问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具体来说,展示性问题多一些还是参考性问题多一些,应该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

3.适当增加提问等待时间

Nunan指出,教师的等待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很明显是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学生需要更长的时间对目的语提问进行理解,而且还需要时间用目的语来构建答语。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提问后,需要等待3~5秒钟或更长的时间之后,才可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反映情况灵活把握并适当增加等待时间。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有时间充分理解问题,也可以保证学生有时间思考并努力正确回答问题,增加语言输出量及提高交流水平。

4.积极使用提问反馈策略

所谓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结果的评价,它可分为正面反馈与负面反馈。正面反馈是指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或赞赏,负面反馈是指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或矫正。不同的反馈方式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因此教师对课堂提问结果的反馈也需要使用一定的策略。一般来说,较多使用正面反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并激发他们参与提问活动的动机和热情,而过多的负面反馈往往会增加学生的焦虑感,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语言交际水平。然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如果一味地给予学生雷同的积极评价,也会使提问失去本身的功能和意义。目前学界普遍提倡的策略是以认知上的满意为前提,针对学生不同程度的答案区别进行积极的反馈。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既为学生利用课堂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入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也为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语言情境积极思考并组织语言输出提供了重要途径。大学教师应当加强对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并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运用行之有效的提问策略,不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切实提高其语言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施健.大学英语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6).

[3]Long. M. H & Sato, C.J.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 Questions. TESOL Quarterly, 1983, Vol.22(1).

[4]朱静.大学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策略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3(7).

[5]翁红波.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提问教学模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4).

[6]Steve Walsh. Investigating Classroom Discourse[M]. Routledge: Taylor &Francis Group, 2006.

[7]Nunan, 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aking It Work [J]. ELT Journal,1987,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