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社会经济加速转型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剖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社会经济加速转型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剖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社会经济加速转型背景下高职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阻碍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因素,最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导向,并介绍了深化中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办法。

【关键词】社会经济加速转型期 高职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18-02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时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和完善,企业的数量、规模、效益和竞争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崛起了一批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的数量快速上升,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更为突飞猛进,企业国际化取得突出进展。但随着企业的不断转型,其面临的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升级和转型的熟练技工和高端技术人才缺乏问题日益凸显。有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30.7%的企业认为“缺乏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妨碍企业转型的最大困难。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我国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经济快速转型的现实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为了不断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同时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高职教育必须大力加快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体制和办学模式的改革,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

一 转型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定位模糊不清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只有准确定位,发展方向才会合理、有效。

第一,教育制度照搬普通高等院校,进入改革误区。我国高职教育建设初期,只是模仿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制度,没有自己的特色,在学习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时,将一些东西直接照搬过来,没有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加以转变和调整,使得高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入误区。

第二,办学模式效仿发达国家,但难以深化。在30多年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模仿美国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学分互认模式、奥地利的“模拟公司”模式,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并未能使这些模式得以有效而深入地开展。

第三,培养理念崇尚技能,忽视理性和人性。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先后出现了“基础理论够用为度”、“针对岗位设置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等创新理念,但笔者认为这些理念的主旨过多且崇尚工作岗位操作技能,而忽略了理性、价值性和人性。高职教育虽然是职业教育,其本质不同于社会上五花八门,追求短、平、快的上岗培训班、考前冲刺班,其教育核心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育人,而且是不同于中等层次的职业学校的高端育人,离开了育人这个目标,高职教育就会因为追求功利和短期效益而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

2.高职教育体制改革遇到“瓶颈”

第一,现有领导体制缺乏活力,影响效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体制,国家和政府既是举办者又是管理者,这样的体制带来了机构膨胀、职能不清、用人机制缺乏活力、管理效率低等弊端,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第二,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影响办学质量。高职院校在等、靠、要国家投资为主的体制下,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目前,很多国家示范职业院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的投入动辄上百万、上千万,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但由于国家投入有限,并非所有职业院校都得到了同等的待遇,虽然这几年国家对高职教育大幅度投入,但比例还是远远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大众化,优质高职教

育资源需求激增,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效果和办学质量;和国企改革一样,高职教育出现了很多社会力量办学,但规模小、基础弱、地位低、发展不平衡,而其中不少利益集团为了追求市场效益,一味扩招,招到学校后直接送工厂和企业,并美其名曰校企合作,但却是严重违反办学规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3.相关制度规章有待健全

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技术人才,离不开到企业去实习、实训,甚至需要企业直接参与到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企业对院校伸出的“橄榄枝”并不特别感兴趣。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与企业能成功有效地深度合作,有赖于国家财政税收倾斜、职业准入体制等有力支持。如德国先后制订了《职业教育法》、《高职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1962年美国制订了《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方向; 1984年法国颁布《高教指导法案》等,所有的这些法律措施,都从根本上保证了各国“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还设置有专门机构管理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对校企合作的双方都有约束力。而我国正是因为缺少这样健全有效的政策,导致校企合作仅是学校“一头热”,校企合约遍地开花,但却是有花无果,仅是为了完成上级评估指标形式之作。

4.办学规模过大

我国高职教育近两年出现了办学过热、商业化运作非常严重的现状,很多的资本团体看到了高职教育中的利润空间,积极投资开办各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多,学生的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高职教育质量的下降,这些都是我国高职院校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办学规模过大,对我国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不利,因此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加以引导和限制。

5.教师队伍职业素质和技能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会教书又能操作示范的师资,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的多样化以及多变性,需要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加拿大的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占88%,德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比重很大,有的高职类技术性强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教师。拥有一支职业技能过硬,职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与教学的重要保证。而事实上,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多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缺少从生产一线来的技术骨干,兼职教师的比例很小。

二 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办法

1.改革现有办学体制,实现多元化办学

要加快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就要从实现多元化办学这一理念上下工夫。我国的高职教育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在人才配备上、办学理念上、管理制度上、专业设置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办学模式不先进,办学体制单一的问题。新时期,我国的高职教育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以及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多元化的办学,同时创新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人才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办学格局和办学体系,利用高职教学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利用地方企业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通过开展多元化办学,可以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跨行业、大规模、多功能的综合性骨干职业技术院校,使之做大、做强,提高质量和效益。

2.建立激励机制,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必须依托“双师型”师资队伍,如果没有一批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做后盾,高职教育就会失去其本质特色,就会办成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相关部门十几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双师”目标,要求教师既是技师,又是教师,但由于教师日常教学和研究任务繁重,导致了“双师”仅停留在拥有资格证书,而没有实操经验阶段,虽然历经十多年,但“双师”工程推进仍较缓慢,以笔者为例,虽然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是由于每周授课任务均在20节以上,假期还要做课题研究,到企业锻炼的时间根本无法保证。所以,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真正拓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在时间上、政策上给予保障,采取“走出去”的措施,选送教师到国内外企业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管理,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对“双师型”教师要给予政治上关怀、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照、情绪上关注,使“双师型”教师能安心稳定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做贡献。

3.行业参与,政府主导,政策护航,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实现真正共赢

高职院校的培养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的一切资源,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与地方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间的深入交流,实现资源的互动与共享,地方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技术与设备支持,充分开展和建设教学实践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真正做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

为了改变以往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形式合约的局面,行业要放下架子积极参与,而政府在其中应起到主导作用,推波助澜,同时成立专门指导和管理校企合作的机构,效仿发达国家在财政、税收、人力资源保障等方面出台相关强而有力的政策给予扶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将“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近几年教育部在推动这项工作方面不遗余力,为了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育部近两年联合各行业协会和机构,组建了59个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通过行业的力量把企业和院校整合到一起。可喜的是,在社会经济加速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政府努力的效果正在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