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式”教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教材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教材高效地发挥作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并不断培养美好的品德。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心理教育的“渗透 ”、法制教育的“渗透”及环保教育的“渗透”进行了探索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德育 心理 法制 环保

语文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为了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道德熏陶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用自己的人文知识把作者倾注在文章中“情”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和作者感情相通,从而受到知识与情感的教育。在教学中包容着复杂的联系,因此就需要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下面笔者仅就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做四个方面的分析。

一、德育的“渗透”

德育内容几乎在各学科的教材里都有所体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的特点是智商不低,但情商不高,自我约束能力和纪律性比较差,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和毅力不强。

技工教育的学生在社会上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成才,固然有能力方面的问题,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品德问题。因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此类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进行德育的好教材,通过历史事件、人物,颂扬爱国主义、正义感、大无畏精神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些内容,教师可以直接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讲《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确立知识目标后,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教师抓住作者在文中举出的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王尔德这些名人小故事和普通人的事例说明不只贤哲而且平常人也可以有纯正的追求。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生活理念,即: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自我精神世界的营造。

根据形势教育的要求,我们也可以通过选择适宜的地方教材或校本教材,对学生直接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

二、心理教育的“渗透”

多年的教学,笔者认识到技校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心理特点,即:接受老师,就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接受老师”有着丰富的内涵,最主要是从心理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的活动素材,对学生适时进行心理教育,能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让学生学会合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第二,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让学生学会感动,完善性格特征。当今的在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关注他人的情感体验,能为伟大的感情而感动。

在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可以在导入时先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如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由此导入作家作品,点出苏词豪放之中见旷达的特点。然后教师可以用抑扬顿挫饱含激情的朗诵,展示词的丰富内涵。如果教师始终以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们,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着他们感情的心弦,使他们深入领会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那么,学生就会激起高昂的学习热情,教师就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法制教育的“渗透”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且有实效的途径。

例如讲授《我有一个梦想》这篇举世闻名的演讲词时,教师通过介绍演讲的背景,使学生体会作者主张的以合法的手段争取合法权利,以团结代替对立,共同推进社会的民主自由发展。法律知识的渗透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而且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在业余时间我们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法律知识演讲比赛,指导学生如何写法律知识演讲稿,通过学生收集大量的法律知识和不同的案件,学生在撰写演讲稿的时候就能获得一些法律知识,在台上精彩地演讲,让更多的学生学到法律知识。

四、环保教育的“渗透”

新课改形式下,语文教育已经整合出几大板块,即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都是人活动的大环境。在环境的三大范畴中,自然与社会都是外在环境,精神环境是内在的,而外在的环境污染总是由内在的环境的“污染”造成的。所以要解决世人瞩目的自然环境污染的问题,必须加强环境教育,改变人们陈旧的环境教育。

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作为教师要分析和运用好教材,对能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的教材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对不能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的教材也不能牵强附会,节外生枝。正确的态度是从实际出发,因课制宜,认真吃透和把握教材,善于在语言环境中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巧妙的渗透,这样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任务,又进行了生动形象的环保教育,做到一箭双雕。

例如讲授《离太阳最近的树》这课时,教师朗读作者对红柳树的细致描写,重点让学生体会红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而当时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更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中的唯一的绿色,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

总之,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的大潮中,“渗透式教育”势在必行,而推行“渗透”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没有创新的教师就谈不上培养创新的学生。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获得和谐、充分、全面的发展。为此教师要不断探讨教法和学法,立足职教语文教材,在学习课文基础上,指导观察方法,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熏陶,才能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永远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武绍春、吕衍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探索[M].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3]刘桂英.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创新教育[C]. 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集,2004.

(作者单位:唐山劳动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