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这张纸有多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读小学开始,我们就知道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和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古人们最早都是把字刻在龟壳或青铜器上,后来写在竹片上,再编成册,一卷一卷体积庞大,笨重,也不便使用。而的定义早期是指那种用来写字的丝绸,但丝绸又很贵,无法大规模普及。
《后汉书・蔡伦传》中记载:发明造纸术的是西汉劳动人民,至东汉和帝时,太监蔡伦担任尚方令(职掌管理皇室工场、负责监造各种器械),总结经验,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并在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用后大赞蔡太监的才能,从此全国上下都采用他造的纸,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纸称之为“蔡侯纸”。
这个故事流传千古,但古法造纸究竟咋整?直到这次去了腾冲的手工造纸博物馆后,才真正体验到蔡伦们的匠心之伟大。腾冲当地手工造纸的主要原料就是生长在田埂边上很常见的构树皮。虽原料普通,几乎唾手可得,但造纸工艺流程却十分复杂,前后共有11道工序。
/ 采料 / 每年夏季过后,用刀剥下构树干或枝干的皮,再将皮的绿表层去掉,捆成一小堆一小堆。/ 晒料 / 将采剥来的捆好的构树皮挂在院子里,让太阳曝晒,晒干后用作造纸的原材料。
/ 浸泡 / 将晒干后的构树皮浸没在屋子后院水槽里,用清澈的河水浸泡,得泡10天左右,直至构皮完全发软。浸泡的目的,是把构皮中的可溶性杂质除去,为制造良好的纸浆打下基础。
/ 拌灰 / 用筛子将火灰过筛,去掉火炭及其他杂物,然后将泡软了的构皮置于其中,让火灰均匀地附着在构皮上(火灰的质量与所烧木柴有关,木柴质地越好,火灰的碱性就越强),使构皮得到充分的碱化(火灰的碱性还与纸的质量有关,碱性越强纸就越白)。
/ 蒸煮 / 将已经上灰的构皮放进已盛满水的锅中,盖上麻布用中火蒸煮。煮的时间一般在十个小时左右,可以将粘连在构皮纤维之间的果胶、木素等除掉,使纤维分散开来而成为纸浆。蒸煮的时间与火灰的碱性有关,碱性强则用时短,碱性弱则用时长。不管时间长短,只要构皮煮透了就行,取出后还得堆置发酵数天。
/ 洗涤 / 煮透后,把构皮挑到屋子旁的溪流之中,让流动的溪水将附着在构皮上的火灰冲走,同时用手不断浣洗,并将一些杂质及硬物清理干净,直到没有杂质了为止。
/ 打料 / 用这台打料机把构皮原料捣打成泥膏状,使浆料中的纤维分丝和帚化,能够交织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纸页。
/ 晒白 / 就是把本色纸浆(灰白、浅黄到棕色不等)变为白色纸浆。传统的晒白法是把洗净的浆料放在向阳处,直接利用日光照射约达2-3个月的时间,直到纸浆颜色变白为止。
/ 抄纸 / 把纸浆和水放入抄纸槽内,使纸浆纤维游离地悬浮在水中,然后把竹帘投入抄纸槽中抬起,让纤维均匀地平摊在竹帘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湿纸页,最后把抄成的湿纸移置在抄纸槽旁的湿纸堆上。
/ 榨干 / 把湿纸页内多余的水分挤压出去,使湿纸具有一定的强度,以利于刷纸干燥。当抄造的湿纸页累积到数千张时,利用压榨器施加适当的压力,使纸内的水缓慢地流出。压榨时不可用力过猛,否则会影响湿纸页的质量;压榨后湿纸所含水分也不宜过多或过少,以防止分纸时揭破或焙纸时发生脱落。
/ 焙纸 / 把经过榨干的湿纸一张张分开,再将其刷贴在烘壁外面,利用壁内烧火的热量,传递到外壁,蒸发纸内的水分使之变干。焙纸时烘壁表面温度须均匀,一般控制在摄氏90度左右。
在当地村民的造纸坊里,亲眼目睹了技术含量最高的“抄纸”过程,一张纸竟然要抄5层,在最后两层覆盖上去之前,还要洒上雏菊的花瓣,而你得仔细看,这朵洒完花瓣的雏菊,它的花梗也物尽其用地就插在五层纸的分层区隔之处,一个花梗就是一页纸呀!
多么完美的手工造纸技艺,让人叹为观止。这张从树枝而来的薄纸,呼吸过天地日月的气息,又经历了水火的交融,当你亲手触摸到它的时候,已不仅仅是一张普通的纸,而是我们流逝的光阴,厚重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