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幅生动和谐的施教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幅生动和谐的施教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在许多方面,至今放射着璀璨的光芒,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很好地研究和借鉴。选自《论语先进》篇的《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便是孔子一堂精妙绝伦的思想教育课,其语言、态度和方法,无不令人倾倒。

该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至“咏而归”。写孔子的弟子四人,各自申述自己的远大志向。

文章先写子路等四名弟子陪侍孔子坐着。这是弟子们言志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孔子首先启发弟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注:前“以”是因为、由于之意,后“以”是“已”之假借,当“止”或“静止”讲。故两句意思为: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你们就静止而不发言。)作为老师的孔子,在弟子们面前,不以长者盛气凌人、高傲自居,而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就从思想上解除了弟子们的拘谨和顾虑,创造出和谐融洽的宽松气氛,为其畅谈志向提供了良好条件。接着孔子又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几句话,突出地表明,孔子平时经常深入弟子并了解其情况,所以才用弟子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启发他们,又用假设条件的办法,引导他们大胆言志。

于是,子路便“率尔而对”,也是设想有一个夹在大国之间的诸侯王国,且不断遭受天灾(饥馑)人祸(战乱)的袭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他来治理该诸侯国,“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注:“方”――义理,即正确的道理。)说得坚决肯定,毫不含糊,表现信心十足。对这一发言,其他弟子感到震惊,因此,无人轻易启齿。而孔子则“夫子哂之”即报之以微笑。因为孔子深知子路有喜欢“兼人”(胜过别人、出人头地)的个性特征。有一次在回答子路“闻斯行诸”(即听到当做的事应立即实行)的问话时,则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理由是“由也兼人,故退之。”(见《论语先进》)这当然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体现。他对子路的骄傲习气,随时予以妥善抑制,绝不一味赞扬助长。

由于无人轻易发言,孔子只好依次点名询问其志向。

冉有的回答,也用假设方法,设想有一个六七十或五六十方圆的地方,由他来治理,三年以后,可以使人民丰衣足食。至于用礼乐治国的大事,只好待有德才兼备的君子来实施,自己是无能为力的。这一回答,反映了儒家“足食”“富民”的民本思想。一次弟子子贡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在这三者之中,“足食”是取得人民信任的首要前提。如果一个统治者,连人民的吃饭都无法解决,人民岂能信任他?又有一次,孔子在回答冉有的问话中,指出,应当使人民“富”,然后再“教之”(《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治理国家,使人民群众丰衣足食、富裕起来,是起码的要求。至于礼乐治国、天下太平,那是最高的理想,绝非常人所能完成。正因为如此,冉有的回答,既表现出其谦虚谨慎,又表现出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公西华的志向是,他希望在国君祭祀祖宗或会盟的仪式中,充当一个司仪人,从中得到学习与锻炼,其态度则比冉有更为谦虚。

曾皙的志向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场所),咏而归。”这些反映出其潇洒自如,愉悦欢畅的情怀和态度。这又与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大异其趣。

第二部分:“夫子喟然叹曰:……”、“孰能为之大!”写孔子对弟子们志向的评论。

孔子听了曾皙的言志,赞叹地说:“吾与点也。”(“与”:赞同;点:曾点。)关于这一评论,人们各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孔子所以赞同曾皙的志向,是因为孔子推行其政治主张,周游列国,结果是“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其政治思想与主张,不能被各国统治者所接受和运用,于是孔子便产生了消极隐退的思想,想过那种世外桃源的生活。又有人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树达《论语疏证》)。我以为杨氏所说,符合曾皙的理想,也符合儒家及孔子的最高理想。因此,孔子赞同理所当然。

下面,由曾皙的两问,引出孔子对另外三人志向的评论。孔子从“为国以礼”的观点出发,批评了子路言志的轻率态度。然后又指出冉有、公西华之所说,都是关系治国之大事。因为在春秋时代,还有许多小的封国,而祭祀宗庙和诸侯间会盟的事,当然是诸侯国之间的重大事件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在孔子看来,冉有、公西华的所言,虽然含蓄,但仍是关乎治国之大事。

这篇短文,有力地反映了春秋时代,儒家的政治理想以及孔子及其弟子们怀才不遇的情思。同时也充分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教育弟子的高超艺术。

作为一篇优秀散文,其突出的艺术特色,堪当效法。

首先,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文章开头,对孔子语言的记述,成功的刻画出一个平易和蔼、善良可亲、温文尔雅、气度恢宏的伟大教育家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后面对弟子各人、志向的评论,不溢美、不偏颇、公允中肯、言简意赅,俨然伟人气度。

子路言志时,脱口而出,毫无谦让,信心十足,表现出他是一个胸襟坦荡、刚强果决,而又有些轻率的人。他所说的“可使有勇”既是他的愿望,也是他本人之所长。对此,孔子就曾说过:“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负责军事)……”(《论语公冶长》),司马迁也说子路:“好勇力,志伉直(刚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可见子路确实是一个勇敢豪爽的人。

冉有言志的话,则很有分寸,留有余地,且很含蓄。表现出他的谦和性格。同时“可使民足”也是他之所长。据《论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论语先进》),可见,冉有是一个善于理财的人。

公西华的言志,比冉有更谦虚。他的志向与孔子对他的评论也是相符的。孔子曾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这些情况表明,孔子对弟子的长处,早就了然于胸的。

曾皙的志向,确实“异乎三子者之撰。”他的陈述,表现出一种超世脱俗、豁达潇洒而又怡然自乐的性格。他的“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淋漓尽致、跃然纸上。说明他是一个温文尔雅、富于礼貌而又尊敬师长的人。

其次,文章波澜起伏、屈折有致。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之所以富有艺术性,也表现在它犹如一座起伏不平的山峰,读后给人以奇异多姿、富于变化的印象。比如:文章一开始,孔子刚刚作完启发之后,子路立即率尔而言。对此,孔子则“夫子哂之”。行文至此,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波折。接着孔子的两问,冉有、公西华的两答,看似无大差别,实则,冉有比子路谦虚多了。而公西华比冉有更为谦虚。这也是行文中小小的涟漪。到曾皙言志时,既有“舍瑟而作”的行动,又有“异乎三子者之撰”的引而不发,这是行文中的一个大波澜,也为曾皙进一步言志蓄势。经孔子再启发,曾皙才道出自己不同于以上三人的志向,并得到孔子的赞许。文章到此,似乎应该结束,可是这个不同凡响的曾皙,又提出一些问题,由此,引出孔子对三个弟子的评论,文章又产生了波澜。全文就是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向前发展,使人感到曲折跌宕、情味隽永。

再次,文章前后呼应,联系紧密、形成整体。

比如:前有“夫子哂之”,后则应之以“夫子何哂由也”的发问;前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后则有“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帮也者”的反诘;前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述志,后则有“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的反诘。这样使文章前后勾联,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整体。

更值一提的是曾皙言志一段,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艺术地展现了理想世界的美好境况。其中既有暮春三月的良辰美景,又有少长咸集的开怀畅游;既有“浴乎沂,风乎舞雩”自然风光的享受陶冶,又有踏歌而归的赏心乐事。可谓精美绝伦,发人神往。

一言以蔽之,这篇短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生动逼真、结构严谨、韵味无穷,堪称一篇优美的语录体散文,更是一幅生动和谐施教图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