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进印尼餐饮业的中国年轻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进印尼餐饮业的中国年轻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印尼也不例外。在这个接受过数百年殖民统治的千岛之国,荷兰人走,日本人来,留下的除了带有殖民国家色彩的建筑物外,再有就是异国的风味“料理”了。所以走在印尼各大城市的街头,都不难发现以各种文字为招牌的餐馆。

中国人“好吃”,光是“烹、煎、炸、炒炖”,一种食物就可以翻出百样花式来,加上地大人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风味。印尼的中餐馆也因华人居住区和原籍的不同分有:棉兰菜、客家莱、坤甸潮菜等等,其中“潮州菜”算是印尼中餐厅里最普遍的菜式。

在过去政府实行同化政策时期,华人开的中餐厅都只是以印尼文字为招牌,只有懂行的人可以从店号里暗窥一二,例如:AHUA(阿华)、YUNGJI(荣记),甚至一些马路大排档只用中国人喜爱的吉利数字“88、66、99”来当作店号。随着近年印尼改革新时代的到来,政府对华族的友善日渐增加,禁闭了30多年的中华文化传统终于获得政府承认,于是从2000年开始,位于班芝兰草埔的唐人街陆陆续续出现了镶嵌有中文字样的中式餐厅,很快这种中式餐厅在全国各地都风行起来。印中两种文字作招牌成了中餐业的流行时尚。与此同时,印尼中餐业也不再是本地华人菜式一统天下的格局,各大城市陆续出现了“兰州拉面”、“四川火锅店”、“山东饺子店”等中国其他地区菜式,也算是来自中国的新一代移民的一个窗口。

回族小伙带来“兰州拉面”

小马,中国甘肃人,回族,和绝大多数印尼人一样信仰伊斯兰教。1995年,刚从某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他,一心想到新加坡留学。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行。凭着头脑灵活和一股子闯劲,2000年小马来到了杭州,拿起面杆,开了一家拉面馆。由于小伙子干事勤快利落,生意还算红火。今年春天,面馆里来了一伙黄皮肤的外国人,他们为小伙子的拉面手艺赞叹不已,其中一位华人就问小马,愿不愿意和他合作到印尼开拉面馆,经与家人商量后,小马决定和伙计们一块到印尼来发展。

当笔者问到他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千里迢迢来到印尼,他回答说:“因为理想。”那么他的理想又是什么呢?除了赚钱外,更是为了了解世界,增长见识。选择来印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同样的信仰,在语言和生活方面相对比较容易沟通。

小马很快习惯了当地生活,并把太太也接了过来,马太太和当地的妇女在穿着上没有区别,从外形上几乎看不出她是来自中国的妇女。

拉面馆开张也有几个月了,生意果然是热闹红火,客人们总是围着他们,看着他们亲手拉出的手工面,啧啧地赞不绝口。口感细滑有嚼劲的手工面配上红油调料、牛肉汤汁,客人们过完了眼瘾再享口福,真的是好吃看得见。

很快,拉面馆在雅京各地区的热闹地段连开了三家分店。您要是走进面馆,看到几个年轻的小伙子像玩魔术般把粗大的面团变成细小均匀的长面条,或许就是小马他们了。

东北妞做起了“辣妹子”

来自东北吉林的潘小姐,自从嫁给了印尼丈夫便留在了这里。虽然是东北人,但潘小姐对四川菜却情有独钟,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胃,同时发展一门事业,潘小姐与先生商量后,决定回四川请一位师傅在雅京开一家正宗的川菜馆,同时还特意准备了北方人最爱的水饺,来它个南北俱全。

问起这段跨国婚缘的来历,潘小姐告诉记者,前两年自己作为歌星到了印尼,工作时认识了现在的先生,就这样从千里之外的北国来到赤道线上的南国定居。

位于雅京中区的这家川菜馆,地处繁华地带,虽然并不在当街路口,但华灯初上时,客人们总是能“闻香”而来,而且越晚客人越多,原来这附近有不少夜总会、卡拉OK、酒吧等夜间娱乐场,客人们结束了娱乐后便到这家店来寻宵夜,所以时常开到凌晨三四点,生意好得很。

我们去的那天很不巧,正碰上印尼的开斋节放长假,只有几种菜色可选,于是就点了一锅“香辣蟹”,味道果真是香辣可口,只是同去的朋友(印尼人)不太能接受川菜中除了“辣”还特有的“麻”,硬撑着吃完,后来他承认,出了门像喝醉了似的。

重庆娃儿主打“香辣蟹”

邓建,韦丽艳,李金君,陈福,都是重庆娃儿,其中韦丽艳还是一位女娃儿。今年4月他们来到印尼,之前,四个人在深圳一家餐厅工作,到深圳旅游的印尼华人相中了他们的手艺,把他们挖了过来。其实要说工资待遇,他们在国内的条件并不见得比这里差,那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小伙子邓建告诉笔者,他到深圳之前曾在上海服务了几年,他认为年轻人就应该到外面闯闯,长长见识,才不枉此生。一群年轻人除了工作之外,闲空时也时常一起交流人生经验和未来的人生计划,由于年纪相仿志趣一致,大家平日里感情很好。当印尼老板打电话邀他到印尼来时,小邓和伙伴们一商量,决定到印尼来闯闯。

“你们不害怕吗?外面的世界说不定陷阱比黄金更多呢?”笔者一边钦佩他们的勇气,一边为他们担忧地问。“没出来前,从书本上电视上也看到过,一些人到了海外工作后被人扣押护照,被勒索或不给工钱等现象。但我们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就算是挣不到钱,也不过是浪费掉一年的时间。”

“来了几个月,生活还习惯吗?”笔者关切地问。“还好。刚开始没什么朋友,工作后老板带我们到市内转转,晚上看看中国电视。后来有些国内过来的客人到店里来吃饭,慢慢也认识了一些朋友。”

谈到对印尼的感受,小邓感叹地说:“出来之后才深有体会:我们中国人真的是太勤奋了,相比之下印尼人懒散多了。”在他眼里,印尼人大多都很安于现状,只要有工作可以生活下去就满足了,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动不动跳槽。

谈到未来的计划,小邓充满着自信,他告诉记者,他和几个伙伴已经商量好了要留下来,入股开分店,自己做老板。

编辑/覃慧芳(印尼)、程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