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酒精对离体家兔心肌收缩力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酒精对离体家兔心肌收缩力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含酒精的饮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消耗品,中国每年的啤酒消耗量2000万吨,每人每年约18.5公升,而每年的白酒产量约为800多万吨。酒精与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健康可谓息息相关。

酒精为一简单的二碳化合物,饮用后在整个胃肠道尤其十二指肠和空肠以单纯扩散的方式很快吸收,浓度越高吸收越快,而后在肝脏乙醇脱氢酶作用下氧化为毒性产物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氧化为醋酸盐,进入柠檬酸循环,继续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关键词:材料与方法;注意事项;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R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2

近年来,心脏性疾病逐渐增多,但仍没有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或药物面世,为此欲通过本研究建立动物模型[3]对比实验观察酒精对离体家兔心肌缩力影响作用,确定酒精的毒害作用。

用不同浓度乙醇灌流液灌流家兔离体心脏,观察其对离体心脏心率、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的变化。通过建立动物研究模型彻底研究心肌收缩力作用及影响其正常机体活动的因素,从而使人类对心脏疾病得到更好的了解和预防,为人类研究心肌收缩力性疾病打下坚固打基础。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随机选取家兔25只。利用生物机能采集系统,采集生理指标。利用哺乳动物解剖器械。酒精的浓度是95%。

(二)方法及步骤

1、分组

家兔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0.5g/kg体重灌注组,1.0g/kg体重灌注组,1.5g/kg体重灌注组,2.0g/kg体重灌注组,每组5只,各组体重(1.75~2.5kg)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模型制作

参照文献[16,17,18,19] 并略加改进:实验前各组家兔分别称重,实验采用蛙心斯氏灌流方法建立模型,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家兔均用不同浓度酒精灌流,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对照。

1)随机取家兔一只,称重,记录。然后用酒精生理盐水麻醉剂将其麻醉并绑定在手术台上,用毛剪剪毛,并剪开胸部皮肤,再剪除胸部肌肉和胸骨,打开胸腔,剪破包心膜,暴露心脏。

2)在主动脉干分支处之下穿一线,打好松结。准备结扎插管之用。与左动脉上剪一个“V”形口,插入有任氏液的蛙心插管,通过主动脉球转向左后方,同时用镊子轻提动脉球,向插管移动的反方向拉,即可使插管尖端顺利进入心室,见到插管内的液面随着心搏而上下波动后,将松结扎紧,并将结扎线绕在靠近插管尖端侧的小钩上结扎固定,然后剪断两根动脉。持插管提起心脏,用线自静脉窦以后把其余血管一起结扎,在结扎处剪断血管,使心脏离体。

3)用带有长线的蛙心夹夹住心尖,将棉线连于张力换能器,采用pclab生物信号转导系统观察、记录心脏搏动。

4)记录正常心搏曲线后,依次换不同浓度的酒精。每次加一种药都要密切注意心收缩强度、心率、房室收缩的一致性等方面的变化。

5)酒精浓度按0,0.5,1.0,1.5,2.0g/kg体重给家兔灌注。通过腔静脉插管进行任氏液恒压灌流,心肌收缩通过肌肉张力换能器输入pclab生物信号转导系统。观测指标包括最大收缩张力,心率,等。标本稳定1小时后,用不同浓度酒精任氏液灌流心脏,在灌流后45分钟进行记录,观察不同浓度酒精对离体家兔心脏收缩的影响。心脏收缩通过肌肉张力换能器输入pclab生物信号转导系统。观察指标包括心率、最大收缩张力和收缩幅度。

6)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均以±s表示,并进行配对方差分析。

7)药物:无水乙醇由武汉市一轻江南公司竹叶酒精分装厂提供。

(三)实验注意事项

1、制作离体心脏标本时操作要迅速,不要损伤心脏。

2、经常给心脏滴加任氏液,以保持心脏适宜的环境。

3、灌流压力和灌流液温度要严格维持恒定。

4、采用pclab生物信号转导系统时,注意仪器的调配。

5、张力传感器与蛙心夹之间的细线应保持适宜的紧张度。

6、注射各种药物时要观察其影响流量的全过程。

7、若实验内容要求刺激,严格控制刺激时间和时段。

(四)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以P

二、结果与分析

在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中,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第一是每搏输出量的调节;第二是心率的调节。第三是左心室内压的调节。由此可见心脏在机体中的生理功能很重要,随着人们饮酒数量的增加,因此研究酒对心肌收缩力的影响迫不及待。而心肌收缩性能即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对搏出量的调节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实验研究的不同浓度酒精对离体家兔心肌收缩力影响中,通常用左心室内压的最大和最小变化率(dp/dt或-dp/dt)、心肌收缩幅度变化、心率变化来表示心肌收缩力的变化。结果显示如表1。

与对照组比较P

对心肌收缩幅度的影响:随乙醇剂量的增大,心肌收缩幅度变化较小,成不显著变化。

对心率的影响:随乙醇剂量增大, 心率下降越明显,剂量达1.0g /kg,心率下降明显,2.0g/kg下降达非常显著水平。

对左心室内压变化率的影响:当剂量达1.5g /kg 时与对照组相比, 血压降低明显,达2.0g/kg时,血压下降非常显著(P

表明乙醇过量使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率下降 ,当乙醇作用于心脏,可使心肌收缩力下降,等容收缩期心内压降低 ,导致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减慢,使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快速射血期缩短,造成心输出量降低和血压下降。左心室内压最小值随乙醇量增加而下降 ,形成左心室内压最大值与左心室内压最小值下降的现象 ,说明心肌收缩顶峰降低和舒张峰谷升高造成收缩性能降低和舒张性能不完全的可能。左心室内压降低和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率降低与左心室内压最小变化率的减少,意味着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减慢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减慢。这种现象表明,乙醇有减低左心室内压快速上升的速度和下降速度 ,都有可能使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均发生异常。这就警告人们在饮用酒精时应以适度和低度为主,否则对心脏收缩性能将会带来不良影响。大量饮用酒精对心脏收缩性能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冠脉收缩和流量减少引起的。

酒精对离体家兔心脏的影响[20,21]具有双向性,在一定范围内,浓度酒精越高心率也越快。这时低浓度的酒精对家兔心率有促进作用,而超过这个范围高浓度酒精便有抑制家兔心率的作用,而且浓度越高,对家兔心率的抑制越大,甚至导致死亡。实验组急性酒精摄人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急性酒精摄人后45min时出现显著性的左心室压力指标下降,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心肌力学指标下降。可见酒精可对心肌细胞造成直接的损害作用;急性过量酒精摄人舒张功能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用不同浓度乙醇灌流液灌流家兔离体心脏,观察其对离体心脏心率、收缩幅度、左心室压最大变化率和左心室压最小变化率等指标的变化。

三、小结与讨论

经实验发现,用不同量乙醇15min后左心室内压随乙醇量加大最大值减小,左心室内压最小值也是随着乙醇的加量出现减小,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率和左心室内压最小变化率减小这些结果表明,乙醇的作用可使左心室内压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并且与量有关,当量达1.5g/kg时最为明显。说明小剂量乙醇对心脏的活动影响不大,并有加强收缩性能现象,过后可缓慢的恢复。但是,若量大则有可能使心脏收缩功能降低。乙醇对心脏收缩性能效应仍以降低为主,出现心脏活动有抑制现象,从而影响心输出量和血压的变化。乙醇过量使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率下降,表明乙醇作用于心脏,可使心肌收缩力下降,等容收缩期心内压降低 ,导致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减慢,使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快速射血期缩短,造成心输出量降低和血压下降。左心室内压最小值随乙醇量增加而下降,形成左心室内压最大值与左心室内压最小值下降的现象,说明心肌收缩顶峰降低和舒张峰谷升高造成收缩性能降低和舒张性能不完全的可能。左心室内压降低和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率降低与左心室内压最小变化率的减少,意味着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减慢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减慢。这种现象表明,乙醇有减低左心室内压快速上升的速度和下降速度,都有可能使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均发生异常。这就警告人们在饮用酒精时应以适度和低度为主[22],否则对心脏收缩性能将会带来不良影响。大量饮用酒精对心脏收缩性能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冠脉收缩和流量减少引起的[23]。这与Morvai和Regan报道[24,25]大剂量乙醇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并出现血压的下降相一致。提示微血管对乙醇的敏感性比血压和心率来得快。

参考文献:

[1]陈明,丁云川,钟青,等.急性酒精干预对心功能的作用[J].中华超声影象学杂志,1997,6(5):266

[2]Braunwald.(美)主编,陈灏珠主译.心脏病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3~184

[3]陈主初,吴端生.实验动物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2-182

[4]赵善民,黄俊杰 ,何显教 ,黄丽娟,晋玲 ,梁祚仁 ,黄彦峰.低温低氧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家兔心电图的影响 [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02:

[5]高丽,艾洪滨,李建文,付惠远. 酒精对家兔高频心电图影响的研究[J].山东生物医学工程,2002,(01)

[6]刘淑梅.酒精对家兔心肌损害及曲美他嗪干预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

[7]冯庆芝.酒精对兔心肌损害及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

[8]尹良宏.酒精对离体兔心高频心外膜电图频域值的影响[J].山东生物医学工程,2000,(01)

[9]魏文汉.病理生理学(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4

[10]杨英珍,王齐兵. 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0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