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帕慕克《新人生》的多重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帕慕克《新人生》的多重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人生》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力作,此书出版后迅速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量最快的书之一。本文立足于文本分析,初步探讨了这位后现代大师独特的叙事技巧。力求从多个角度阐述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政治洞见,以及但丁在这部作品当中对其产生的影响。笔者将试析这部寓言式的作品所蕴含的深邃“寓意”。

【关键词】“我”;世界;书;《新人生》;但丁

故事大约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之间,地点主要在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的高原间。作品讲述了一个大学生“我”(22岁的工科学生奥斯曼)某天发现了一本能够改变一生的书,而这本书恰恰是让“我”魂牵梦绕的女生嘉娜呈现在“我”面前的。于是我们一起踏上了一个寻找新人生之旅。

以作品中的人物“先知”的死为分界线,笔者姑且把这部小说大致分成两部分:1——13章为第一部分,其余的3章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而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化名的纳希特。其实,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从一开始就像是以另一个“我”的身份存在。而且随着“我”寻找新人生过程的开始和不断深入,对的“回忆”也一步一步展开。也就是说,“我”在叙述着“我”现在的经历的时候,同时也在叙述着另一个“我”的过去的和未来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早已经发生在身上。“我”的过去和未来与他的惊人的相似。 “我”的现在、“我”的过去和“我”的未来一起构成了这个完整的故事。

这部小说是不是帕慕克“授意”于但丁后的作品呢?亦或者说是作家有意的把但丁的两部作品《神曲》和《新生》的某些意象杂糅在自己的作品里。至少,作家是受到这两部作品强烈影响的。主人公“我”鬼使神差般的就开始了新人生之旅,他的人生状态突然进入了迷狂状态。如同但丁莫名其妙地开始了地狱之旅一样。

“在人生旅途中,我发现我已经迷失了正路,走进了一座幽暗的森林” ①

帕慕克在接受他的研究专家Judy Stone采访时说:

“这个题目是从但丁的《新生》得来的。’帕慕克说。②

我们先来看但丁《新生》的主题。他这第一部文学作品是一部诗集,用散文连缀在一起。抒发了他对这位“从天上来到人间的”天使贝雅特立奇的爱情。但丁把她奉为精神向导,因为她“充满精神之美和使人高贵的道德力量。” ③乃至于她死后,但丁发奋学习追求真理。

再来看帕慕克《新人生》的一个主题,作家在作品中同时也引用了《新生》篇章。“所以,我投身回到房中的寂寥里,开始想着这个迷人的人。当我想着她,我沉沉睡去,一个不可思议的影响,在眼前出现。新生《第三章》”(第263——263页)Bradford Morrow说:

“主人公与新人生中的另一个圣徒相知并相爱,一个美丽并深不可测的建筑系大学生嘉娜,他在她的手上第一次看到了那本书……一旦确定了嘉娜是我精神向导,他离开了家庭和朋友,奔向逐渐消逝的地平线寻找他新的身份。” ④

“我”与嘉娜初次邂逅之后,她便不知去向。但是“我”坚信还会再见到她。果然,在新人生的旅途中我碰到了她,而且结伴而行。而但丁在《新生》中,第一次见到贝雅特立奇

和再次见到她的时候却事隔三秋。

“她出现在我的面前时,差不多刚好过了九岁。”

“从我前面提到的那位优雅姑娘的出现,转瞬又过去了九年。就在几天前,那奇迹一样的姑娘再次出现在我的面前。” ⑤

难道能够如此巧合?主人公都是初次见到两位天使之后,她们便消失了,随后又都奇迹般的出现。

“我”不仅对其一见钟情,而且这次爱情让“我”迷狂。作家在作品中再次引用了《新生》的篇章。“爱情对我的影响如此巨大,我完全交出主动权,像一具行尸走肉。新生《第十一篇》”(第263页)奥斯曼疯狂迷恋嘉娜,以至于回到家乡后拼尽一切找寻她的行踪,特别是在有了家室后还要不顾一切再次踏上旅途去设法破译奶糖上天使的“密码”,因为“我”认为那是找寻天使般的嘉娜的唯一方法。

众所周知,但丁对贝雅特丽奇的爱只是精神上的。

在创作过程中,两位作家或多或少的有着相同的社会背景。Judy Stone认为:

“‘尽管巧妙地概括帕慕克的书是不可能。但是《新人生》这部文学之路上的玄想杰作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帕慕克说‘他和但丁在他们国家的宗教生活上都有麻烦。事实上,我的书写于2年多以前,在原教旨主义者当政之前。书中描绘的是那种外省人的气愤和狂怒,而原教职主义者正是以此作为自己的战略。’” ⑥

如前文所述,帕慕克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国家所处的政治环境是动荡不安的。这与但丁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是一样的。但丁写作《神曲》的时候,正处于流放期。说的更确切些,政治上失败后,他不仅遭到迫害,而且无家可归四处流浪。《新生》的“女主角原型”死后,

“但丁失去了精神上的向导,一时思想上和道德上迷失了方向,接着又经历了政治上的失败和流亡的艰辛,意识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觉得自己如同‘无帆、无舵手的船在暴风雨中漂流’,同时又看到意大利和整个基督教世界的黑暗,感到自身是在黑暗生活中人类的缩影。” ⑦

最后,作家也许想模仿但丁三部曲地狱、炼狱、天堂来构建《新人生》这部作品。至少,他头脑中是有这种“原型”的。即“我”身处的这个世界忽然间变成了地狱;夜间巴士开动的时候——炼狱便开始了;所不同的是,因为维吉尔和贝雅特丽奇的引导,但丁最后到达了天堂,而“我”因为亲手杀掉了和失去了嘉娜,“我”的“新人生”不可能到达,取而代之的是“我”没有能够成功地走出炼狱,“我”死于返回原地的巴士的交通事故,而真正的天堂只存在于那本书中。作品中,作家最后一次引用但丁《新生》中的诗句,足可说明一切。

“我踏上那个没有希望返回的来生。《第十四章》”(第263页)

【参考文献】

① 但丁:《神曲地狱篇》,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页.

② Judy Stone,“Turkish Writer Captures the Intensity of Desire”San Francisco Sunday Exaniner & Chronicle .

③ 但丁:《神曲地狱篇》,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2月,译本序.

④Bradford Morrow,“Falling Between The Pages”in The Washington Post .

⑤ 但丁:《新的生命》,沈默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1月,第2页,第5页.

⑥ Judy Stone,“Turkish Writer Captures the Intensity of Desire”San Francisco Sunday Exaniner & Chronicle .

⑦ 但丁:《神曲地狱篇》,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