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党的十七大科学地总结了国内外发展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目前河南提出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作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举措,那么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与传统城镇化有何区别?又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本文就此谈些看法。

一、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的基本含义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人类由小规模分散居住向大规模集中居住转变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通常是以城市人口占这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即城市化率来表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应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农业人口比重逐步减少城镇人口逐步增加的过程。二是伴随着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经济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产生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三是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四是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完善、调整、和谐发展的过程。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在以下方面:

(一)体系新

传统的城镇化只注重城市的发展,而不重视小城镇的发展,尤其是忽略了农村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具有较为完备的城镇化体系,体现为:以大城市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基点的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

(二)理念新

新型城镇化改变了传统的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有较为完备的城镇化发展体系,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即摒弃了城镇化发展中城市化盲目扩大,又避免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失衡发展。

(三)举措新

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功能配置的原则,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升绿化品质,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新型城镇化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这是与传统城镇化的根本区别。人既是城镇化发展的出发点,更是城镇化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新型城镇化将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着力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差别、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2、新型城镇化坚持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传统城镇化主要依赖城镇工业化发展,注重城镇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而忽视了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导致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脱节,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新型城镇化在吸取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基础上,既注重第二产业的发展,又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注重提升城镇质量的同时,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3、新型城镇化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传统的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牺牲和剥夺农村利益基础之上,再者城乡户籍二元结构又阻碍了农村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坚持不以牺牲农村发展利益为前提,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体系,强化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新型城镇化坚持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城镇化走的是分散化、粗放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侧重城镇规模的扩大,忽视了城市质量的提升。一方面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加深了人地矛盾;另一方面造成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效率低。新型城镇化坚持紧密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努力提高城镇建设的集约化程度,严格控制城市无序扩张,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

5、新型城镇化注重各级城镇建设的协调发展。传统城镇化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广泛发展,而新型城镇化注重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建设城市群为重点,强调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协调发展。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措施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过程,一般将城镇化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期阶段,城市化率为30%以下,其特点是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城市化水平发展缓慢 ;第二阶段是中期阶段,又称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为30%~70%,其特点是人口向城市集聚、资本向城市集聚,城镇规模扩大、数量迅速增加;第三个阶段是后期阶段,城市化率为70%以上,其特点是城乡差别近乎消灭,人口城市化趋缓。专家指出,当一个国家城镇水平达到30%时,也是这个国家加速城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19%,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河南城镇化率达到40.57%也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周口市城镇化率仅为31.5%,刚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因此,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实时地制定符合各地实情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措施。

(二)提高城镇化规划水平,完善城镇规划管理体系

实现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加快构建以中心城镇为核心,中小城镇为依托,中心村和新型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加快推进扩大规划覆盖面,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二元结构”制约

城乡二元户籍管理体制,严重制约农村人口的流动,阻碍着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应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城门槛,从而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

(四)完善城镇配套设施,提高城镇容纳能力

要统筹抓好城镇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用设施建设,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系统化、网络化、立体化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切实满足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建设功能配套、景观良好、整洁文明、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好重要民生问题,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五)注重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

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以城镇化为依托,而城镇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工业化即对工业化具有促进作用或反作用。城镇化适应工业大规模集中生产的需要,能够极大地推进工业化;从国外城镇化发展的实践看,如果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由于缺乏相应的城市配套设施,就会出现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房价暴涨等“城市病“问题。反之,如果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由于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就必然会出现城市“空心化”、大量平民窟和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问题。所以,我们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必须既要避免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的现状,又要避免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的现象,这就要求在大力发展现有的工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的基础上,实时地发展城镇化规模,既包括城镇规模的扩大,又包含城镇数量的适度增加,力求两者协调发展。

(六)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从我国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来看,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城市发展将继续依赖产业集聚,但必须把握城市发展新趋势,推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加强城市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在体制机制、服务功能、科技教育、创新主体、人才素质、政策引导、居住环境等方面提升城市创新功能,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增强城市创新竞争力。

(七)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不以牺牲农业和农村发展来推动城镇化,而要通过城镇化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使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得益彰。一是要加强城市和工业的反哺力度,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扩张导致的农村土地产权和用途转变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应更多倾向于“三农”,这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也是对过去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的合理补偿。二是要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充分挖掘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潜力,采取有力的激励政策,引导城市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又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三是要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增强农村对要素的吸引能力,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