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快速原型的知识共享与团队创造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快速原型的知识共享与团队创造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知识共享与团队创造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信息传递是知识共享与团队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文章通过分析知识共享时信息传递模型,得出传统信息传递模式具有过于专业化以及信息损失过多的不足。通过分析快速原型的特点,得出快速原型具有促进、加速知识共享、提高团队创造力的作用。最后,结合实例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快速原型 知识共享 团队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118-02

知识创新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当原有市场出现衰退、新技术迅速发展、竞争对手成倍增长等现象时,企业要获得产品的成功上市以及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则必须具有持续、快速发展的创造力,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这种创造力并不是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可以办到的,而是基于整个团队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基础上的团队创造力。

知识创新并不是对客观对象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而是要发掘团队中每个人头脑中的想法和灵感,也就是使用各种激发创造力的技法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并使之完善的过程。对于知识创新来说,一般起源于个体员工的创造性思维,然后经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传达,在所有员工之间形成知识的共享,再经进一步激发与完善,最终达到全体员工得知识共享和团队整体的创造力。

快速成型技术RP(Rapid Prototyping)能方便、快速地将设计师的创意转化为功能对象或产品实物。其最初的意图是使CAD几何图形具象化。该技术经过发展后,逐渐应用在产品设计的应用中。它具有快速、精确、可视、可摸、任意曲面造型、承载设计者创意的所有信息等特点,使得它在新产品开发时在知识共享以及提高团队创造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知识共享时信息的传递模型

一般来说,新产品开发时知识的创新总是来源于个体,这种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属于隐性知识的内容,要形成整个产品设计开发团队的内容共享,则必须使这种知识成为明显的知识,并通过有效的客观环境使之在整个团队之间进行发散,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这是提高团队创造力的第一个阶段。其次,团队的成员将这种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再次形成员工个体的内在知识,这是提高团队创造力的第二个阶段。员工个体通过创造性思维方法形成新的知识,并通过一定的媒介使之在整个团队中形成新知识的共享与发散。通过这种方式的不断进行锤炼,从而形成团队成员之间的持续性的知识共享,最终提高整个团队的创造力。

(一)知识共享时信息的传递模型及要素

新产品的信息传递模式同其他信息的传递一样,都遵循着信息的基本传递模式。信息的传递是实现新产品开发团队知识共享并达到提高团队创造力的基础,其整个传递过程遵循如图1的模式。

由图1可见,要实现信息的共享必须要经过三个步骤:信息的编码过程、信息的传递过程以及信息的解码过程;六个要素:发信人、收信人、符号、规则、信文以及信道。信息的传达过程往往以信道(媒介)为中介,在它的两端包含了彼此不同、却又相辅相成的过程:发信端发信人的编码过程、收信人端收信人的解码过程。

所谓编码过程就是发信人借助符号这一载体,根据符号规则将抽象信息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信文的过程。解码过程就是收信人将通过信道所获得的信文进行重建的过程。发信人一般处于信息传递的始端、是信息的编辑者,收信人处于信息传递的末端、是信息的接受者、重建者,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具有可加工、可感知的特点,编码规则是所有符号编码规则的总和,信文是指所有要传达信息的总和,信道是信息传达的媒介。

(二)知识共享时信息传递的缺陷

知识分为显形知识与隐性知识,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所以要实现知识的共享,就必须利用一定的媒介将其以显性的方式传达出来。由信息传递的模式可见,收信人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才可以得到信文,然后再通过固定的规则进行解码,重新组建信文才可以了解发信人的意图。这也就形成了信息传递的以下特点:

1.信息传递的专业性。信息传递的专业性要求发信人与收信人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进行编码与解码,同时也要求发信人与收信人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否则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将沦为空话。但是由于新产品开发人员来自不同的领域,对于自身以外的领域不是很熟悉,常常会导致新产品开发团队成员之间交流的障碍、影响到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的普及性。

2.信息的损失。由图1可见,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由于“噪音”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使最终传递到收信人手中的信息有所损失。在信息传达过程中造成信息损失、甚至失真的原因有两条:第一,信道中所存在的“噪声”引起信息的损失;第二,发信人与收信人使用了不同的编码规则。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损失量,随所采用的媒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快速原型促进了知识共享团队创造力

企业想要获得产品的成功,则必须拥有持续的创新与创造能力,而这种创新与创造力又和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紧密相连。由以上的论述可以发现,在知识共享时由于信道中噪音的存在,使得团队成员之间不可能实现“零噪音”的信息传递,再加上传达媒介的专业化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知识的差异性,使得知识共享不可能在所有团队成员之间都完美实现,进而影响到整体团队的创造力。

快速原型是由CAD模型直接、快速制造而成的三维实体。由于快速原型具有三维立体、可视、任意角度观测等特点,使得它在新产品开发团队成员之间进行关于新产品创意、概念的知识共享,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传递时的专业化程度。在新产品开发时,往往由于开发团队成员之间专业知识的差异,使得他们之间不可能进行知识的共享,再加上由于快速原型是三维的实体造型,具有不分环境、对象的直观性,它们有效地降低了产品创意、产品概念信息传递时的专业化程度。

三、快速原型增强团队创造力、促进知识共享

如今企业的竞争不仅是知识的竞争,同时也是时间的竞争,谁的产品越早进入市场,就越具有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可能性。快速原型在加速知识共享以及提高团队创造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快速原型加速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新产品开发的实质,实际上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快速原型能够迅速将设计构思者的创意实体化,并使之在开发团队的所有成员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以及知识的共享,不仅为提高团队整体的创造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为新产品早日上市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快速原型加速了知识的循环速度

新产品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许多次的迭代过程。而每次迭代是在上一次的基础上,对新产品创意、概念所做出的补充与完善,每一次迭代都需要所有开发成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再激发、信息的互动以及关于新产品创意、概念的再次知识共享。快速原型具有使产品创意的所有信息的快速实体化功能,以及信息普及性,加速了新产品创意的迭代速度以及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频率。

四、案例分析

如下是一款电子戒毒产品。经过市场的调研,我们发现青少年吸毒人数占吸毒人数总量的75%,而且重复吸毒率很高。而现阶段通过专门戒毒场所进行的强制戒毒十分受限,而自愿戒毒又缺乏完备的治疗措施。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我们从这些市场调研的问题出发,希望能有一个新的产品,寻找新的、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戒毒方式。

我们发现,戒毒的青少年有很强的自尊、想戒毒但不希望有人知道自己吸毒,于是我们将产品定位于“针对青少年的电子戒毒产品”。产品应该满足戒毒这一主要需求、同时要在大众场合隐藏这一方面,并且要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再加上MP3等附加的娱乐功能。在这些调研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经头脑风暴法获得创造性思维激发,并经快速原型使之实体化,得到如图2所示的创意。

在创意构思时主要考虑到操作的方便性,如操作面板设置,指示灯传达的语义以及其布置等。造型以直线为主,主色调采用棕绿色,MP3的辅助功能如图2。经集体讨论以及专家评审,以及市场调研发现:直方造型过于死板、僵硬、体积过大,不能表达此产品的亲和力的需求;直白化的棕绿色不能体现出活泼这一主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创意的第一次改良、完善,其结果如图3。缩小了产品的体积,改变了产品的造型,整个造型以曲面为主、强调了产品的亲和力。

第二次的改良设计是通过多学科小组法进行创造性思维再激发而得出:7号电池存在可能电量不足的问题;同时采用市场现有MP3产品整装件,能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所以将此创意进一步完善成如图4所示。

第三次改良设计则通过集思广益法获得创意:整体造型缺乏整体感、区部结构不合理。再一次的创意激发与完善,将造型改变为:保持电池盒的棱线分割和整个形体的曲面过渡,由零部件的再次改变对外形整体产生影响,如图5。

第四次改良设计是通过征询专家意见而得出:打开式电池盖不利于产品脱模;MP3功能增加了产品的开发成本。所以对创意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如图6。将电池盖打开方式改为平推式;并舍弃了MP3这一娱乐功能。

每一种产品在开发期间都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开发团队个体成员知识的不足,使得某一个成员不可能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同时由于其他成员专业知识的差异,会使得成员之间进行知识的相互碰撞、相互补充,从而解决所遇到的所有问题。但前提是团队成员之间必须实现知识的共享。

五、小结

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知识共享的必要保障。但是在新产品开发时,由于创意传达往往使用了专业化的符号,加上信息传递时信道中噪音的存在,使得团队成员之间很难实现知识的共享。由于快速原型具有快捷、准确、可任意角度观测、承载创意的所有信息以及实体化三维造型等特点,所以具有降低信息传递时的专业化水平、减少信道中的“噪音”、加速知识传递与循环的速度的作用,从而促进、加速了知识共享的速度,提高了团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孙平,王谊.产品创新[M].西南财经出版社,1998.

[2]刘莹,艾红.创新设计思维与技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许青.创造性思维与新产品开发[J].科技与管理,2001(02):29-30.

[4]杨德林,陈耀刚.关于新产品创意的若干问题分析[J].2003(05):58-59.

[5]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