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技术更先进的等离子产业为何未老先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技术更先进的等离子产业为何未老先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7年前4个月,在全球平板电视市场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等离子产业却出现了萎缩,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降至36亿美元。到2007年5月为止,已有多家跨国公司退出等离子产业,其中包括飞利浦、东芝、索尼等。而国内制造商中,也只有海信和长虹等少数厂商继续经营等离子业务。

相对液晶电视而言,等离子技术更加先进,拥有更少的生产工序,在各项指标上均优于液晶电视。但为何一项新的技术,在还未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就未老先衰

技术更优秀的等离子沦为配角。在平板电视领域,等离子技术较液晶技术更优秀。从技术角度看,等离子技术在多方面超越液晶,更适合作为电视使用。比如在屏幕的响应时间方面,等离子是微秒级(百万分之一秒),液晶处于毫秒级(千分之一秒)。所以,等离子电视播放快速变化的画面时不时存在“拖影”现象;在颜色的表现力上,等离子电视迄今最高可以达到5490亿色,而液晶只能达到10.7亿色,因此等离子画面的真实度更胜一筹。

电视产业正在经历由CRT向平板电视的换代潮,但技术上更优秀的等离子电视正在丧失市场份额,市场地位无法与液晶电视相比。2007年第一季度,等离子电视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15.1万台,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1.1%。中国平板电视市场中,液晶和等离子的销售比在2005年为7:3;2006年则为8:2。

综合电视产业中CRT和液晶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技术的先进程度与产业链的集中程度都起到了主导作用,按照技术先进、技术成熟与市场集中、市场分散组合成以下4种方式:

一、处于技术刚刚进入产业化的初始阶段,存在着众多公司与研发机构的竞争。例如,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平板)产业中,全球从事OLED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公司有一百家以上。随着OLED的技术不断发展,当一些公司对关键性技术有一定突破并进入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阶段,整个产业链将出现集中化趋势,企业数量迅速减少。截至2007年,只有三星、索尼等大型跨国公司推出大屏幕OLED电视原型机。一旦OLED的“短寿命”缺陷得到解决,具有宽视角、高对比度等多项优势的OLED技术将迅速成为平板电视产业的主流技术。

二、当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的发展阶段,由于核心技术集中掌握在几家公司手中,技术产业链集中度较高,潜在进入者很难参与到该技术产业链中。而过高的产业集中度,恰恰是等离子产业最大的特点之一。2006年,等离子电视产业中,出货量排名前4位厂家(包括LG电子、松下、三星SDI以及富士通日立)的市场份额之和达到90%以上。在等离子电视核心零部件制造领域,如玻璃基板、介质材料等,均被少数公司绝对垄断,其最大供货商的市场份额都达到85%以上。就玻璃基板来说,由于等离子电视在技术上对其加工工艺有特殊要求,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因此作为第一大供货商的日本旭哨子占有全球90%的市场份额;在等离子屏幕的荧光粉生产方面,日本Optonix也占有全球81.3%的市场份额。

三、当技术步入成熟,市场上从事该技术产业的公司较多的阶段,一定程度的竞争促进了产业链开放程度的提高。产品种类丰富,形成了高低端错落有致的市场格局。由于产业链较为开放,规模经济导致的成本下降更为明显。在多家厂商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技术缺陷得以弥补,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液晶电视屏幕尺寸突破了原来37英寸的制造局限,逐渐增加到65英寸;2007年3月,夏普推出了108英寸的液晶电视。处于低端的国内厂商采取“成本优先”策略,大量采用台湾“友达”、“广达”等供应商的低价面板;而三星等品牌均使用自己制造的液晶面板,采用“优质优价”的高端策略。

四、在技术已发展成熟,产业链集中度开始不断升高的阶段,众多公司开始退出该技术产业。例如,从2005年开始,整个CRT产业步入衰退阶段,部分高端厂商开始退出。2006年,平均一台CRT电视的价格仅是等离子电视的13.9%。整个CRT产业的利润率开始降低,只有少数低端厂商依旧在此产业停留。

那么等离子产业有哪些突围的途径?等离子产业正在经受着来自成熟的液晶技术和未来OLED技术的双重威胁。虽然液晶技术不适用于平板电视,但由于其产业开放程度高,多个互为竞争对手的公司开发出了补偿性的技术,使得液晶可以在技术成熟阶段停留更长时间。例如,针对液晶的视角较窄的缺陷,三星开发出了PVA技术,日立则拥有Super-IPS技术。虽然OLED技术还存在着“短寿命”的缺陷,但一旦该技术瓶颈得到突破,OLED将会迅速步入产业化的轨道,对现有等离子产业造成很大压力。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等离子产业只有不断开放其产业链,才能迅速发展与扩张。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开放产业链,在各个关键零部件引入竞争,从而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技术持有者在一定程度上开放技术,可以使最终产品的生产领域有更多的厂商进入,做大整个市场,既有利于技术输出商,也有利于单一的最终产品生产商。

刘巳洋,家电行业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