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寻清净之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说艺术是一面心灵的镜子,那么我们可以说,当这面镜子映射现实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使我们了解了社会中那些艺术家们的生活经历。通过镜子观者看到了自己,感悟到了自己的心灵;通过镜子反映了艺术家自己的心灵,同时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给了他人。我们常说心灵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是通过心灵去谱写自己的作品。在我看来,注重于心灵的关照和培养才是创作的根本。
回想自己的雕塑创作,其中的道与理也逐渐变得清晰。在我以宣纸为材料,古典人物为题材的一系列作品中,《窃窃私语》和《前倨后恭》这两件最具有典型意义。在这两件作品中,我将古典人物肖像作为整体构图的主要部分加以表现,大面积的“留白”处理用于塑造人物身体,其目的是借鉴中国画中重观意境的传达和形式美的体现方式。“留白”则是构成形式美及意境延续方面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作品的主题、意境、趣味等多种因素,给观者带来无限遐想的空间。处理作品的局部,我借鉴了古典同画中写意的刻画手法,力求简洁与整体。这两件雕塑作品主要体现了我对于淡雅之美的追求,作品蕴含了深厚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老子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这两件作品正是受清净无为思想的影响。由主形到主意,这也恰恰反映了我对于巾华传统美学思想尚清观念的追求与向往。我运用了当代的审美模式来表述这组雕塑人物的面部表情。我认为,这组雕塑如果完全用传统意义上的写实手法是无法阐述清晰的。因此,我借用了艺术语言中的当实性来加以说明。写实,在中国绘画的语境中,是要造成“似真”的表现效果。它是艺术语汇中最古老的叙述方式,与写意遥相呼应。当实,是现代艺术的文本叙述,在艺术的处理方面更多的是对艺术的“摹拟性”而言。 我采用当代的写实是想在现实的基础上去塑造去一种带有夸张意味的形象,以表现创作中的精神追求,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出作品中传统精神的当代性。
看过近几年国内的雕塑展览之后我有一种感觉――雕塑作品的材质千变万化,让人眼花缭乱。当追求材质上的美感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树脂模具、喷漆等一系列视觉上很抢眼的作品一度成为各大展览的宠儿。作品华丽外在不是我的艺术追求与目的。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进入某种状态――纯净化的状态、物化的状态。在这种状态的暗示下我仍探索着华丽材料表面之下潜在的艺术本质的存在意义,不断寻找着更为适合创作的情感“载体”。考虑到作品的选材要服务于创作的主体,我选择了“宣纸”作为创作的主要材料。宣纸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材料,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它源于自然而且还可以回归自然,是一种有机的环保材料。它的特性正是“生于斯,归于斯”,一切皆归于空恰好是“清”的又一种呈现,与我作品的总体想法不谋而合。千百年来,宣纸一直是古代绘画的基本用纸。由此开始,中华美术的血脉与纸再也脱不了干系。纸有千万种,唯有这种浸染十几世纪文人精神的宣纸,最能诠释我作品所追求的清净之美。在研究用宣纸做雕塑后,很多人都会问:“这么廉价的材料做挑塑能成型吗”。廉价与否对于我来说并不是我作品的全部意义所在,重要的是在抛开雕塑材料的价格之后,雕塑的价值是否依然存在。中华民族是一个尚清的民族,中围的文化是以“清”作为基本素质之一的东方特有的文化。无论是观物的方式到感情的格调,都受儒道文化和弹宗思想的影响,而懦、道,佛三家皆尚清。清字已经深入了中华民族的骨髓,涉及各个方面如:哲学、美学等等,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原则和欣赏原则,更是古代文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因此我清楚,尚清文化对中国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直至今天仍旧深入人心。在纷繁复杂的现在,清净无为实乃大为。我在雕塑作品中,刻意地摒弃了材料的价值,但是同时又产生了另外一种材料的美观,遵循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融入了更多的清文化,向着中国传统美学审美倾向靠近,为我的作品注入灵魂。常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如果空有一副皮囊的创作将更令人忧虑。在现代艺术盛行之当下,古典艺术精神该怎样生存?对于传统的失忆必然引发更多的失忆,要知道无源之水始终是死水一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