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基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本文从社会(社会期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学校(工作负荷、管理方式、评价机制)、教师自身(角色冲突、名利意识、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新课改的困惑等几个方面探析职业倦怠根源,并提出若干解决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因素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体力上明显透支、有气无力,精神上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工作上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对工作感到茫然,缺乏热情和创新力。职业倦怠无论对教师自身的健康和发展还是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和职业幸福感,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引起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社会期望。一方面,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彰显神圣与伟大,这无形之中让教师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另一方面,教育情系千家万户,牵动社会各阶层的“神经”,独生子女和社会就业压力问题让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升高,又将这种期望寄托于学校和教师。他们要求学校严加管教,而具有张扬个性的“90后”学生却崇尚自由,说不定还会与教师发生冲突,许多教师都感到苦闷、迷茫。
2.社会地位。虽说教师早已摆脱了旧社会“臭老九”的尴尬地位,但是还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社会要求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容不得他们有半点闪失,否则就会招来社会和家长的指责,如前几年出现的“范跑跑”、“郭跳跳”就被炒得纷纷扬扬;而随着教育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教师甚至不及学生,传统的权威地位正受到冲击和挑战。这都让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感。
3.劳动报酬。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教师的经济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与其他的一些行业比较起来明显偏低,微薄的薪金使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得到真正提升,一部分索性离开教师岗位,还有一部分则陷入观望和彷徨,做好离开的准备;即使同在教师行业,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也有差别,无不给教师以强烈的刺激,导致心理不平衡。
策略: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是国家和政府的当务之急,在社会中要真正掀起一股尊师重教之风。国家可以通过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促使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意识与氛围;教师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合理的定位,引导社会对教师有一个合理的期望,毕竟他们也是常人;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掀起“教育热”,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水平和的工资待遇。另外,还要着力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如:住房、医疗、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
二、学校因素
1.工作负荷。迫于升学的压力,即便政府部门一再强调禁止学校补课,然而几乎所有学校都在想方设法给学生“加餐”,或实施所谓的封闭式、军事化管理。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学校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在校:要求他们早起晚睡,上课要蹲班、巡视,下课要监管、保护,自习课还要坐在教室里;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提高班级考试排名,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备课、补课,或者“前抢后拖”;正常的8小时根本无法满足命题、考练、阅卷、批改作业、辅导,教师们就只能牺牲节假日、正常休息、娱乐时间,日复一日地不停劳作。如此高负荷地工作,怎能不倦怠?
2.管理方式。有的学校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刚性有余,柔性不足,严格实行“坐班制”或者按指纹、刷卡,还不时有领导查岗或利用教室里的监视器督察教师的上课情况和学生的表现;有的学校管理者专制、“家长作风”盛行,听不进教师们的建议,动不动就是批评或经济“制裁”,教师提心吊胆,生怕得罪了领导;有的学校教代会是摆设,校长的意志取代教师代表的呼吁,个别领导的喜好取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全员招聘制”、“末位淘汰制”等的实施让许多教师身心疲惫,失去职业的安全感,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紧张感,大大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
3.评价机制。在中、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大棒的指挥下,大多数学校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而学生的健康人格、稳健的心理素质等方面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这不仅让教师的辛勤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且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人际关系的紧张,导致“同行是对头”等狭隘观念和“业务封闭、专业保守”等不良现象的滋生,长此以往,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
策略:首先,学校应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改变过去对教师的纯制度化刚性管理,实现人性化管理: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领导与教师之间要多一些理解、沟通和信任,少一些埋怨、猜疑和指责,领导要真正关心、爱护、理解和帮助教师;尽可能满足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和自由权;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充分听取、采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应以分数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评价的唯一尺度,要综合考察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工作状态、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科研等。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促进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真正提升;建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增加教师间的亲和度,努力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构建精神家园,舒缓教师压力,塑造内心体验和幸福指数,缓解倦怠。
三、自身因素
1.角色冲突。教师是一种多角色的职业,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的朋友、知己和心理治疗工作者,还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长期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难免就会顾此失彼,出现角色冲突,影响工作效果。
2.名利意识。一些教师注重名利,容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总希望自己各方面都比别人强,希望所有的荣誉自己都应该拥有,一旦自己的意愿得不到满足,就将情绪带到工作中,渐渐降低工作效益,从而心思游离,导致倦怠。
3.心理素质。一些教师对自己的定位较高,要求要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一旦出现差错或受到挫折,自己又不能及时调整,内心的自我谴责无比强烈而持久,导致倦怠。一些教师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无法排遣,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4.专业素质。一些教师由于专业素质,业务水平基本功不扎实,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从不反思自身的原因;有的专业态度缺失,工作缺乏激情,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中很难找到乐趣;有的缺乏创新意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产生职业倦怠。
策略:首先,要有正确的信念和职业使命感:不要把上课看成是一种负担,要把教师职业当成一种艺术,不要把教育当做自己谋生的手段,要当做一种幸福的事业。其次,要着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个人魅力,持续发展,快速成长、持续成长。再次,要有积极、乐观态度,正确对待来自成绩、升学率等方面的压力;把成功当做动力,把失败当做一笔宝贵的财富。最后,要积极参与课余活动,寻找宣泄场,多参与一些课余活动,增强生活乐趣,因为丰富的课余活动可以大大改善一个人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即使心情不好时,也可以通过课余活动让情绪得到及时的宣泄。
四、新课改的困惑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很多教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职业的基本特性,出现很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倦怠。
对策:首先,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不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念之间的差异而造成心理冲突。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学生也在变,要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压力和挫折。其次,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可以通过培训得到专家的专业引领,通过看书看报学习他人经验,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网络及时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来实现,争做一个学者型教师:始终有好奇心,有意识地观察,反省自己的失误,在反省中升华,坚持参与读书笔记、教后思、教学随笔、做课题等活动,积极探索新课改的种种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