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肥胖患儿头皮静脉穿刺的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肥胖患儿头皮静脉穿刺的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7-0055-02

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头皮静脉穿刺技术是3岁以下小儿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其中,肥胖患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各项操作技术中的难点。如何提高穿刺水平,已成为许多儿科护理工作者积极探究的问题。笔者总结我科室护理人员多年来的穿刺经验,现报告如下。

1 患儿的固定

由于小儿哭闹,不能配合,一般穿刺时需要二人合作:一人固定住小儿的头部及身体,一人穿刺。通常情况下都由家长负责固定,但是由于肥胖患儿穿刺较困难,有的家长在一旁心情紧张,言语及行为难免情绪化,或是按不住患儿,这样会给护士造成心理压力,增加了穿刺难度,导致穿刺失败。这时,如果有条件的话,应由二名护士配合操作,负责固定患儿的护士因为经验丰富,用力得当,不仅可以稳妥的固定住患儿,还可以在操作过程中给穿刺者以建议及帮助,使穿刺者的自信心增加,可大大提高穿刺成功率。

2 光线的选择

肥胖患儿头皮皮下脂肪较厚,血管显示不清晰,光线的强弱及照射角度的选择,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应选择光线从穿刺者的左上方照射到穿刺部位,不可太强或太弱,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选择,可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宜疲劳。

3 静脉及穿刺方法的选择

3.1 选择表浅细小静脉

肥胖小儿常常在头皮边缘才有细小静脉显露,因此应耐心寻找,必要时可在有血管的部位用酒精棉签多搓擦几次,刺激血管充盈扩张。选择这种表浅纤细的血管穿刺时,应在血管后方2-5mm处进针(便于固定),针尖刺入皮下后,进针方向与血管平行,轻轻刺入血管内,持针要稳,避免碰伤血管壁。这类血管管腔细,回血慢,为使穿刺后易回血,可将调节器置于莫菲氏滴壶下端,以距针头60cm效果最佳。未见回血时,不要急于退针,可轻轻挤压头皮针细管(如用力过大,挤入液体过多,可使针头斜面冲出血管外),观察有无回血。若既无回血,针尖处的皮肤又无隆起,而穿刺者又感觉针尖在血管内,可松开调节器试滴,若液体滴入通畅,局部又无肿胀,即可固定。

3.2 熟悉头皮静脉的解剖位置,选择合适的静脉

3.2.1额正中静脉:

额正中静脉位于近发际处,呈Y型,血管表浅,短粗而不滑动。一般肥胖小儿此静脉头皮显示不明显,可顺其静脉走行方向触摸到血管沟痕,轻轻压之,有弹性,即可穿刺。此处穿刺易于固定,但输液过程易发生渗液。有研究显示,此静脉向心穿刺渗液率高于离心穿刺5倍多。其原因为头皮静脉虽呈网状分布,无静脉瓣,回流心脏的途径较多,但正常时还是有其固定的回流方向,这就造成同一静脉不同方向压力是不同的。当在顺静脉回流方向穿刺时,因静脉内压力低,不易造成渗液;而当在逆静脉回流方向穿刺时,因静脉内压力高而易造成渗液。故在输入高渗液或有刺激性药物时应以离心穿刺为佳[1]。

3.2.2颞部静脉:

颞浅静脉与颞浅动脉大多伴行,动静脉颜色大多与头皮颜色相似,故穿刺时一定要注意鉴别。触摸有无波动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次,此处血管壁薄腔大,且通常不隆出皮肤。故穿刺时要摸清其走行方向和深度,以左手的食指和拇指固定住穿刺血管的两端,并反复挤压几下使血管充盈,然后再将这一区域的皮肤绷紧,右手用6号针头以45°角从血管上方由浅入深缓慢地向前下潜行刺入,这时持针的右手应很敏感,如见到回血,表明已刺入血管壁,应停止纵向下探,将针头水平方向略向前送即可,以免针头斜面一半漏在血管外[2]。

3.2.3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以45~60°角度进针,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

4 执针手法的改进

传统的执针手法: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执针柄上下面,进入皮肤后,改为执针柄的前后面刺入血管。此手法的缺点:手的灵活性欠佳,不好掌握进针的力度和角度,且进入皮下后变换执针手法,易使视线分散及针柄摆动,造成针尖失准,导致穿刺失败。

改进后的手法: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执针柄的前后面,指尖顶到针柄的根部(手不可触及针梗)稳妥执针。此手法的优点:手指比较灵活,掌握角度准确,且进入皮下后不用变换手法,一气呵成。

5 总结

由于3岁以下肥胖患儿四肢静脉血管更难寻找,加上不易固定,所以头皮静脉穿刺成为首选。因此,面对这类患儿,要求护士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较强的自信心,还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谨慎地对待每一次穿刺,争取一针见血,一次成功,切不可心浮气躁,盲目穿刺,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梁咏.小儿前额静脉穿刺体会[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9(2):9.

[2] 张敏,王连英.谈影响小儿静脉穿刺成功与失败的因素[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3:28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