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城区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城区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逆反心理不仅是中学生典型心理特征之一,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成长。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表现千差万别,是动态可逆的,没有一蹴而就或固定不变的解决方法,必须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在不断创新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抑制和逆转逆反心理是治标,而控制和化解致逆因素是治本之举。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是治理其逆反心理的基本前提,应当把教育隐蔽起来,在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和心心相印的互动中培育学生成长。

关键词:逆反心理;客观因素;对策

逆反心理就是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对待他们的逆反心理的消极方面,关键是要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强化他们的是非意识与鉴别能力,引导他们的心理误区。这样就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逆反心理负效应的产生。在教学或家教活动中对学生的逆反心理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变成催人上进的动力。但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蘼等。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止其发生。本文就城区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展开研究和讨论,探索和寻找原因,探究解决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克服和防止城区学生逆反心理负面影响,更加有利于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城区学生逆反心理出现的原因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当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2.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教育视为专门针对他们的“管”“卡”“压”。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父母和老师的对立面上。

3.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造成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城区家庭教育观念上家长存在误区,只重视智力的培养,没有好好把握教育规律,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失去信心,反其道而行之,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同时在一些家庭中教育要求不统一,家长的溺爱,放任,或者专制,或采用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面对家长的指教,孩子有意无意地回避,甚至背离。父母和孩子在认识和观念上存在时代的落差,中学生在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与能力方面往往比父母强。年青人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快,且能即学即用,少有顾虑;而父母们不仅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已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而且他们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上也往往比青少年慢半拍。这种认识的落差也就不可避免地使我们与父母容易产生矛盾。同时,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又往往是专制与粗暴的,远远超出了孩子所能承受与容忍的程度,从而对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4.同龄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突出、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对待城区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学校方面

(1)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要形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学生在进行德育渗透时,纠正他们的病态心理,端正他们的人格是长期而艰巨的德育工程,抓住他们的每一点小进步、每一粒闪光点加以激励,可以让他们在肯定中循序渐进地进步。

(2)教师教育方法要妥当

据有关专家分析指出,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教师,工作方法大多较简单粗暴,往往是三下五除二或是三板斧。这样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学生是难以接受的,继而形成逆反心理。对于有些道理教师要反复讲,经常讲,讲明白,讲透彻,循序渐进,以理服人。只要教师态度诚恳,指导思想对头,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和谅解教师的,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消除。遇到问题时,冷静地分析,换位思考,想他们之所想,找出问题的结,根除病源。多些镇静,少些脾气,严肃而不失尊重,批评而不失风度。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加强,避免师生冲突。因此,老师要注意遵循教育规律,研究学生接受心理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采用民主的工作方法,把平时工作做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要注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体谅和宽容学生。聆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生活,用心去感动他们。因此,教师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他们是会理解教师的,是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的。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有许多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就必须自己先做到,正人先正己。诸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教师上课就不能迟到、早退或拖堂;要求学生不打架、不骂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须举止文雅,以理相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这样,教师的要求学生才会渐渐地接受,学生的逆反心理才会渐渐地消失。

2.家庭方面

(1)家长首先必须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但自身却很放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认为当父母的都没有做到,凭什么总是要求自己去做?因此不服管教。所以,做父母的应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在家长和孩子中间架起信任的桥梁。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影响,自然而然地接受父母的意见。

(2)理解孩子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了解、尊重与平等相待孩子。宽容地对待他们的某些极端的做法,平心静气地与之进行交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来看待。

(3)必要的沟通

沟通,是我们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也只有沟通,才能让我们了解我们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也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对某些问题又是怎样看的。而当彼此都能够了解对方的想法之后,也才有可能相互理解与通融。很具体地说出不满意孩子的某种行为,也应说出自己不满意的心情,要用提醒的语气带出,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出发点是关心自己。启发孩子思考,是引导而非教导。因此家长的教育方法要讲求艺术性。

(4)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中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而现实生活中,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了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因为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所以,会使孩子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厌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因此,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理性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心理现象,中学生逆反心理是无法被斩草除根的,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有效抑制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和化解致逆因素,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建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中国教育报,2005,3,25.

[2]魏龙渝.教育科学研究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3]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4]詹万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

[5]欧阳华,沈军.青少年心理修养训练读本.红旗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