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拉萨的遗产之二:非物质进行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拉萨的遗产之二:非物质进行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布达拉宫有一块壁画损毁了,既无图本又无照片资料。你能画出如原作一样水准的复制品么?

唐卡艺人罗布斯达在药王山前建立了唐卡勉萨画派传习基地,这里是自治区挂牌的“拉萨勉萨画派”保护点。不久前,布达拉宫相关人员找到了他,提出了上述的难题。毁损的壁画是关于五世达赖喇嘛的传记,原作的样式只存在于几个老人的记忆中,怎么办?罗布斯达通过研习整幅壁画,查阅五世达赖喇嘛的传记,依壁画的整体布局与细微风格,揣摩着画出了图样。专家看后说和原作完全吻合。但类似的问题却持续困扰着文物专家们,其中,尤以布达拉宫最为突出。

“百科全书式”的拉萨壁画

修建布达拉宫是一项宏大的工程。由此将全藏最杰出的手艺人集中到了拉萨。

据《五世达赖灵塔纪实》记载,修建布达拉宫有姓名的官员和工匠就有1559名之多,其中清康熙皇帝特派汉族工匠114名到拉萨参加红宫建造。尼泊尔也派出金匠、裁缝等数百名工匠。这样,在拉萨城日渐聚集了最优秀的手工艺人。其分工细致,囊括了木工、铜匠,金银匠,石匠,皮匠和画工等各类手艺人,

其中因绘制壁画需求,引来了一批杰出的画工。旧嚆厦政府时期,并没有“修复”的概念,壁画经常通过覆盖重画的方式来更新,以致拉萨现存的壁画大多数都属清代重画,更早期的壁画多半被覆盖在它们下面。

自治区文物局文管所何靖手里有着几幅拉萨早期壁画的珍贵影像纪录。据他考证,拉萨留存至今的古代壁画都是藏传佛教寺庙美术遗存,时间跨度从公元7世纪吐蕃时期至20世纪中叶,空间分布以拉萨八廓街为中心辐射四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

吐蕃时期壁画:大昭寺二楼东北角壁画金刚界佛及狮吼观音;墨竹工卡尼玛拉康外墙面壁画观音佛母。清代壁画有:布达拉宫西大殿壁画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哲蚌寺措钦大殿壁画四大天王;乃穷扎仓壁画血海图。拉萨近现代壁画中最重要的当属罗布林卡新宫壁画中的释迦牟尼说法图。

大昭寺吐蕃时期壁画遗存既有印度样式也有汉地风格,与敦煌初唐和晚唐壁画极为相似。壁画虽然残损严重但仍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构图大气,造型饱满,色彩沉着,综合多元风格而又和谐统一,是藏族佛教绘画的源头。只可惜经历了灭佛毁寺的劫难,饱受了灯烟尘垢的侵蚀,我们已无法领略到壁画当时的风采。

大昭寺壁画值得一提的,还有大院内和转经道四周清代壁画作品。如扶佐五世达赖建立政权的固始汗,被刻画得勇武,霸道,明显具有蒙古人特征。

尼玛拉康是松赞干布妃子孟萨赤姜所建的祈愿寺。这座拉康的建筑形制与大昭寺一期建筑相同,其外墙面壁画是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壁画具有十分典雅气派的艺术品格,所绘观音佛母体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其艺术水准高于后代所有壁画作品,堪称壁画一绝。

布达拉宫白宫及其壁画是五世达赖1645―1648年主持完成修建与绘制的。五世达赖时代是历史上最大规模兴建寺院繁荣佛教艺术的时代。西大殿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是布达拉宫壁画的经典作品。通过壁画的形式来表现重大历史和宗教事件是独特的史笔。这幅作品所展示的透视空间和人物关系,给我们呈现了一种新鲜而恒久的历史观。

哲蚌寺措钦大殿门廊的四大天王,是哲蚌・鲁本格西的作品。四大天王是明清以来壁画的典型题材,哲蚌・鲁本格西所作则是四大天王这一题材的顶峰。乃穷扎仓位于哲蚌寺下。现存少量壁画多是形象较完整的局部。壁画巫术色彩十分浓郁,想象力丰富,虚实渲染技法精彩卓绝,极具视觉震撼力。

罗布林卡新宫壁画释迦牟尼说法图是安多强巴所绘。安多强巴早年为僧,曾师从于近代最伟大的学者更敦群培。安多强巴从他那里沿袭了反叛传统和对新事物不断探求的精神。安多强巴大胆吸收了20世纪初上海时装美人的粉艳趣昧,将其转化为佛祖和度母的慈爱与美丽,制造了画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影响延续至今。

天才“托尼”与“掌门”罗布

的壁画就是一座盛大的美术馆,有心的唐卡艺人在其中汲取着营养。而有才的艺人则背着包来到拉萨。在这里发展出他们的风格。

除了罗布斯达、丹巴绕登、格桑次丹这些拉萨唐卡界响亮的名字外,在拉萨总还能发现无名但天才的画师。我们和直贡噶举羊日岗寺年轻的活佛丹多聊天的时候,无意中聊起他的朋友“托尼”。丹多活佛说,他的画连老师都赞叹称奇。

”托尼”是朋友间的戏称,大名顿珠尼玛。他的小画室就在色拉南路一间小藏餐馆的二楼上,十几平米见方。正巧这天他带了自己最出色的一张作品,也是他的毕业作品。展开前,丹多活佛和“托尼”两人交换了下意见,搬来椅子,由丹多活佛站在上面,郑重展开这幅中型大小的唐卡。这是一张噶举派皈依境,画有噶举历来高僧大德,主尊冈波巴,其余是历代上那洛巴、帝洛巴、玛尔巴,一手举着的米拉日巴等等,背景山水树木,沟壑溪渠,问有苦行僧人在洞里苦修,狮子,水獭惟妙惟肖,指甲盖大的地方能画出万千气象,确是我所见识过的唐卡中第一佳作。“托尼”扎着马尾辫,目光明亮但宽阔。丹多活佛说他是朋友们的开心剂,谁要是有了不开心的事情,只要找到托尼,再大的烦。恼也抛到天涯海角去了。托尼给我们放流行音乐听,他说自己喜欢一边画画一边放CD,音乐种类丰富多变。他说老画师的心静,不听音乐,他自己则还需要借音乐来集中专注力。

比起才气横溢的“托尼”,罗布斯达显得沉稳老练。传习基地的画师们整天都盘腿而坐,安静地画画。画的多是订单,这一批有好几张“五文殊”。罗布斯达最近很多时间花在布达拉宫坛城殿上,临摹壁画,琢磨修复壁画的工程。回来要是不累,就在他的画室画上一会儿。

画室也是办公室,中间挂着传习基地的Iog0,英文字母“M.5”是“勉萨”的缩写。作为拉萨“勉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点,罗布“掌门”肩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有一句话说:“传授技能是要花时间的,这是一个要用手去记忆的过程。”唐卡的艺术正是如此。

色彩“炼金师”

无论是托尼还是罗布斯达,作为严肃而传统的唐卡艺人,他们画画用的都是传统的矿植物颜料。而八廓街上的一些商业唐卡作坊,则大多会采用广告色,这种颜料的色泽在严肃画师看来是不纯正的,而且用不了多久就会变色。

古建公司的传统藏画颜料生产,也列入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点。土旦、达娃扎西是拉萨古建筑公司唐卡画部的唐卡画师并兼任经理,他们的师傅多布杰是旧噶厦政府时期的著名唐卡画师。

土旦介绍,所有的颜料皆取自于大地,不是珍贵的矿物就是稀罕的植物,有的竟是特别的土。至于颜料的配制完全靠手工操作,过程缓慢而复杂,甚至跟人的力气有关,比如白色和黄色可以由年轻男人来打磨。但蓝色和绿色则需要体弱无力的人慢慢地研磨,加工也最为复杂,实际操作要七八道工序才能完成。有特色的是金粉颜 料的制作,其工序更加复杂,很多小铺子因为金粉的价格昂贵,改为用十几元一罐由铜粉加工而成的“金粉”替代真正的金粉颜料。达娃扎西讲,用这种颜料绘制出的唐卡只能光鲜一时,过不了一两年,就会由于空气中的湿度原因导致“金粉”发暗退色。只有用真正金粉颜料绘制出的唐卡和壁画才能保证历经百年依旧光彩夺目。而这种颜料的制作过程还处在保密阶段。

操作坊里都是阿佳拉,她们正用在石臼舂捣蓝色矿石,然后再慢慢地研磨。这样要研磨许久,才能将矿石磨成粉末,之后还要晾晒,去渣。晾在露天走廊上的盆中颜料反射着阳光,纯净而沉稳。

旁边的唐卡画室里,一名画师正在调制他所需的矿物颜料。他先将粉末状颜料放入耐火的陶碗或玻璃碗里,倒入少许被水稀释的胶水,再把碗放火上加热,同时要用细木棒搅匀。更细致的中间色要由画师们根据需要自己调配。

雪堆白

古建公司的前身是著名的“雪堆白”。

一种说法认为,五世达赖喇嘛时期,为解决修缮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将以“惹玛岗”地区的铜匠大师傅公夏为首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了雪堆白;另一说称,七世达赖喇嘛时因修建了罗布林卡,再次汇集了大批手工艺人,于此时才成立雪堆白手工艺作坊。前后时期相差并不太远。自治区文物局的“阿叔”说,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就已经在小昭寺南面的甘丹康萨建立作坊,完成布达拉宫木构件的“备料”。这大概是雪堆白的前身。

雪堆白的出现是一次手工艺的集结。其主要职能是为布达拉宫和地方政府各大机关制造所需宗教艺术品佛像、民用金银铜铁工艺品。生产的工艺产品大到寺院金顶,佛塔,小到文房四宝、世俗生活器具茶盖茶架等。300多年来,雪堆白工艺厂的师徒们制作了许许多多工艺精品,如布达拉宫金光灿灿的金顶,布达拉宫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罗布林卡装饰典雅的诸多宫殿,以及数不清的宗教用品和生活用品。

如今在古建公司一楼,每天还叮叮铛铛地响着金属加工的声音。院地堆放着铜艺品的各类构件。土旦介绍说,雪堆白金属雕刻工艺主要包括锻敲、雕刻、镀金、铸造等工艺流程,每道工序均为手工完成。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能体现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浓郁宗教气息,凸显了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长期以来,雪堆白金属雕刻工艺全靠师徒传承,世代相传。工艺流程方面(绝技)仍然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还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验及感觉才能掌握,难于言表和文字表述。

在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雪堆白的保护名号是“雪堆白金属加工”。其实只是当年雪堆白中的一个类别。真正的雪堆白囊括了木工、铜匠、金银匠,石匠和皮匠等各类手艺人。

五世达赖时期,堪称为“手工艺的盛会”。这个时期,在拉萨召开过一次全藏手工业产品展评会,当时,江孜的卡垫,山南姐德秀的围裙、郎杰雪的氆氇、墨竹工卡的陶器、拉萨的缝纫制品、昌都的唐卡,卫藏地区的金银铜铁器均被评为最优质民间手工艺品。这种认同持续到了今日。这是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日与传承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平时只有平措和阿旺两个人。平措带着一支百人的拉萨传统卡尔和朗玛乐队去北京演出了。办公室里只有阿旺一个人在忙碌。四壁满是高大的文件柜,里面如瓦片一般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夹,分别为“联合国级(世界级)”,“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目。

阿旺次拉说,目前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落实在传承人的保护、活态保护和生产性保护三种方式。对藏纸,藏香这类手工艺制品,主要用生产性保护来延续其生存价值。如拉萨彩泉福利学校的强巴遵珠是传统藏纸的传承人,他的校办工厂生产的藏纸目前供不应求。校办工厂也被定为传统藏纸的保护点。至于藏香,由于大量的市场需求,生产上无须担忧。值得担忧的反而是,在商品文化冲击下是否能将藏香文化的精粹传承下去?

另一方面,对于卡尔宫廷乐舞,拉萨朗玛、觉木隆藏戏这类音乐歌舞及戏剧的保护上,难度较大。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的核心是“创造力”,而关键是“传承人”。

有些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朗玛吉度最后的直系传人罗布曲珍今年已经76岁高龄,觉木隆藏戏的传人大次(次丹多吉)老师今年74了。我拨通了大次老师的电话,一个热情的声音邀请我明天去娘热乡藏戏团。“那里有你需要的东西。”大次老师简短地说。

在军区医院门口,娘热乡藏戏团副团长小米玛带着我们进了路边一间院子,上面挂着“娘热乡招待所”的招牌。眼盲但心明手快的手风琴手索朗旺堆拉着一支循环往复的曲子,迷幻得像是上世纪60年代的嬉皮音乐,一群年轻的藏族人在飞快地腾空旋转――这是藏戏团每天早上例行的集训,充满活力的肢体在传统歌舞的约束下表达着自我。

“我喜欢这些孩子们”,大次老师夸奖着,他还加上一句:“这里有业务气息。”

大次老师的正式工作是自治区藏剧团导演,他指的“业务”就是藏戏表演艺术。他说藏剧团的伴奏中加入大乐队,角色和唱腔都有了很大的改动。“我还是喜欢传统的”,大次老师自小和父母生活在觉木隆藏戏队,8岁开始学习藏戏,功底深厚。“藏戏”的全部内容都记在他的脑子里。他说,传统藏戏都是在广场或平地上演出,桌子、凳子都不用,伴奏只要鼓和镲,靠的是演员自己唱功的魅力。

大次老师在娘热的教学是完全义务的,不计任何报酬,他说:“我认为这里面能出几个人。”这是他最大的动力。目前,娘热乡藏戏团已经排出藏戏中的五部,争取明年排完另外三部。

今天城里有人结婚,请剧团派16人去婚礼上表演歌舞。米玛团长吩咐小米玛在黑板上写了一排人名。歌是敬酒歌,哈达歌,婚礼歌,舞一般是谐青舞,带乐器的每人每天80元,不带乐器的每人每天70元,点了名的忙着换装,化妆,匆匆忙忙出门了。

这是剧团日常的收入。娘热乡藏戏团日常的收入来源靠婚庆表演,望果节及旅游旺季在宾馆、酒店的演出,但支出远远不够。团里还购入一台装载机,在工地干活有些收入,加上招待所的收入,此外只能靠企业募捐了。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的传承仍然面临巨大的困境。

微妙朗玛

罗布曲珍是朗玛吉度直系第三代传人。而朗玛吉度,已经成为一个传奇话题。

朗玛歌舞不同于其他音乐种类,是一种非常富有历史韵味、庄严典雅的歌舞品种。萨迦班智达这样形容朗玛:

“起的犹如挺拔参天的大树,

弯曲得就像那藤花缠绕着树枝,

中间弱如静静的河水,

波浪说的是那月儿在海中映照着的影子。”

几年前,拉萨文化局二楼的小朗玛厅里,洛桑先生和他的搭档们表演着纯正的朗玛堆谐。我还记得那样的夜晚,乐曲从容而优雅地行进中,忽然洛桑高喝 一声“拉索――”,曲风一转,节奏变得欢快,洛桑开始跳起了堆谐舞步,他的两只脚踢踏顿挫,听起来就像美妙的乐器……

再次拜访洛桑先生,谈到罗布曲珍时,他肃然起敬。洛桑说,阿麽罗布曲珍的舞步是十分微妙的艺术,像新疆姑娘踩水一样,细微、轻缓而流畅。相比之下,男人的朗玛舞步要像弯弓射箭一样雄壮有力,相对要容易许多。

洛桑例举他的老师雪康・索朗塔杰的《论囊玛,堆谐的由来》一文,来给我们详细解释卡尔宫廷舞与朗玛堆谐的由来:

堆,是古代时的上部地区名称,它所指的大致地区是由日喀则以西直至阿里的广大地区。阿里一带在先民中就盛行歌舞,在德巴藏巴汗二世嘎玛-图多布朗杰时期,从阿里派来艺人,建立了“卡尔瑞(乐舞)”的表演形式。五世达赖喇嘛时期,第悉・桑吉加措从阿里调遣乐手卡尔本若迪等人来到拉萨,对歌舞词与乐进行了整理汇集,成立了“卡尔巴”宫廷乐舞组织。人们把来自阿里的歌舞称为堆谐。这个时候还组织了“朗玛吉度”的民间歌舞组织,在他的“司木琼囊玛(内庭)”演奏歌舞,从此,这种歌舞又称为“囊玛”

(内庭歌舞)。第悉・桑吉嘉措专门颁发文书,规定“吉度”的宗旨,成员,演唱内容和经济来源。每逢地方政府宴请宾客和僧俗官员过林卡以及藏历年、萨嘎达瓦、雪顿节等重大节日,朗玛吉度成员,必须无条件地表演音乐歌舞。

直到20世纪上叶,传奇的盲人音乐家阿觉朗杰(1894-1942年)继承和发展了堆谐,使之“变得更加悦耳动听和受人喜爱了”。最初朗玛的表演形式较为简单,只有歌曲没有舞蹈,而且不用乐器伴奏,后来逐渐丰富起来,并开始在拉萨上层社会的娱乐生活中流行起来。18世纪末期,尼泊尔入侵挑起战事。将官多仁・丹增班久在与尼泊尔军队作战失利后,被清政府误认为叛国押往内地审查数年之久。丹增班久在内地期间,学习了内地流行的音乐、歌舞,戏曲,曲艺、乐器等,特别学习了演奏扬琴和笙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及技巧。后来返回时,丹增班久带回了扬琴、京胡,二胡,笛子等多种乐器,并将这些乐器陆续充实到原来仅有竹笛、扎念、串铃等少数乐器组成的朗玛伴奏乐队当中。现在被称为朗玛堆谐演奏的五大乐器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拉萨朗玛”的保护点落在娘热乡藏戏团,在阿麽罗布曲珍的精心传授下,团内培养出好几个接班人。朗玛舞步并不复杂,难的是那份约束中的优雅,其微妙之境,难以言传。

拍照时,坐在椅子上的阿麽罗布曲珍稳得像山一样,但又如“月儿在海中映照着的影子”,静而不滞,端得大气。

那天下午,在藏戏团的一间小房子里,小姑娘次珍和白玛卓嘎在杨琴的伴奏下跳起了朗玛,她俩轻巧优雅,让我想起洛桑先生的句子,“舞步像新疆姑娘踩水一样,细微、轻缓而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