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洞穴里的生命大峡谷的两栖与爬行动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洞穴里的生命大峡谷的两栖与爬行动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8年的科考显示,在雅鲁藏布太峡谷地区,共计两栖动物19种,爬行动物25种,

分别占自治区两栖动物总种数的47.5%,爬行动物总种数的78%:占全国两栖动物总种数的10%,爬行动物总种数的8%。

典型的两栖与爬行动物有山湍蛙、林芝齿突蟾、侧条小树蛙、拉萨岩石、细脆蛇蜥、温泉蛇、南峰锦蛇、眼镜王蛇等。

IBE团队里的两栖与爬行动物专家范毅,因在网上号称自己是一只喜欢生态摄影的乌鸦,被我们亲切地称为鸦鸦。当他穿着一身两爬专用的雨裤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笑他像一个“蛙人”。这套行头的讲究可多,雨鞋连着裤子,可以直接涉水钻林子,水陆两栖。

范毅是昆明人,说话时总带着昆明腔的幽默,原本他的专业是广告经营管理学,曾做过电信工程师,早期因为户外旅行接触了摄影。除了拍摄、研究两栖和爬行动物,范毅对昆虫也相当痴迷,在大峡谷考察期间,他经常和昆虫专家张巍巍一起配合协作。他介绍,最早开始摄影的时候,他喜欢去公园和大学校园里拍昆虫,那时候发现这些细小的生命在微观世界中非常奇妙,于是被深深地吸引住,并逐渐深入到保护区进行拍摄。

当范毅深入接触生态摄影之后,便发现拍的东西越多,了解的越多,责任也就越大。他说,总是会想着把拍到的特殊物种和动物的精彩图片展现给大家,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并参与到保护中来。在这次考察团队中,调查人文的刘源博士非常惧怕蛇,范毅提出愿意帮助刘源做心理治疗他说,大部分的人提起两栖和爬行动物―尤其是蛇,都会有恐惧感。那是因为人们对蛇不了解,通常是受了小说、电影以及一些单方面新闻报道的影响,其实只有少数的种类才会主动攻击人类。

两栖动物喜潮湿的环境,一般生活在近水的农田、池塘、石缝以及岩洞中。因白天藏在隐蔽处,以防烈日和敌害的侵袭,天黑后才是蛙类活动的高峰期。在加拉村,每晚范毅都会带上手电、头灯和蛇钩,到村子附近的浅沟、江边寻蛙找蛇。夜晚,在密林中行进,身边的草丛和树木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昆虫的叫声、不明原因的“塞塞率率”声等等。在黑暗中,会让人产生未知的恐惧。可是当戴上头灯、打开手电筒后,会发现此刻周围的环境竞与白天所呈现的完全不同

夜晚也是一个缤纷的世界。你能够在漆黑的夜里发现在许多树叶和花蕊上,停留着各种昆虫在自然的环境中静静地觅食、或者休息。

加拉村的环境并不适合两爬动物生活。因此范毅收获寥寥,深夜就和张巍巍一起拍摄灯诱到的昆虫。范毅也是一个拍虫子的高手,擅长利用各种光,能把一只普通的昆虫拍得晶莹剔透,让人看了心生喜爱。

考察第三天,范毅转战到了直白村,他说,那里的自然环境绝好。直白村位于南迦巴瓦峰脚下的避风沟底,浅沟、溪流众多,并且南迦巴瓦峰的雪山融水能较好的保持湿度,有着两爬动物生活的绝佳水源。

我到直白的第一天,看见范毅采风归来收获了三只高山倭蛙并把它们放进事先带来的鱼缸里,放上水,铺上水草进行行为观察、拍摄与鉴别。我曾一直好奇,大家的行李里有一只鱼缸,终于有了谜底,并且见识了拍摄两爬的“专业布景”。

范毅告诉我,他们主要是以影像作品为主导,如果在这里可以鉴定,拍完后就会把它们放掉。因为两爬动物大多跑得快,并且怕光,所以在一些石缝里找到时无法进行拍摄。“翻开这块石头,它就跑到那块下面,根本记录不到影像,所以只能把它带回来拍摄并鉴别。有的特殊物种,一时间无法鉴别,才有可能带出去,找更权威的专家,甚至需要电子仪器做基因分子鉴定”,范毅解释道。然后,他很高兴地告诉我,前一天拍到了南峰锦蛇,此蛇在国内极为罕见,目前仅于1982年在南迦巴瓦峰北坡发现1条。

对于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摄影,范毅有自己的观点。他说,影像记录对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比如拍到一些特有物种,有可能外形让人很害怕或反感,但如果画面吸引人,并加入艺术的构图和光影效果,就很容易取得公众的认同。这种认同当中会产生怜惜,人们就不忍心再去杀害它们。同时,也能增强公众对该物种及其栖息环境的关注度,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范毅说:“我希望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科学研究方面外,还有一个公众认知的过程。所以我会尽量让我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这些物种最能打动人的一面,让公众有这样的意识――离开了生物的多样性,人类将是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