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戒除大而化之的“终极考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戒除大而化之的“终极考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缘于制度漏洞”“×××因为法治不彰”“××问题反映道德缺失”“把×××关进制度的笼子”“根治××问题需法治发力”“扭转××现象需改进作风”……时下一些媒体的评论特别是时评,以上述句式为标题或者以类似观点为主要内容的屡见不鲜,大有成为一种套路的趋势。

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之道在客观方面归结于法制,在主观方面归结于道德,这样的“终极考问”,不但在观点上“十分鲜明”“非常正确”,而且论述起来也很容易做到“纵横捭阖”“畅快淋漓”。无可否认,这样的时评,乍读起来的确非常过瘾,猛一看也好像“直指病根”“非常深刻”。但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些“终级考问”不过是大而化之的概念性表述,并没有确切的具体指向和实质性内容。而且“终极考问”一旦成为套路,势必导致时评在形式上“千评一面”,在内容上“万病一因”“万病一方”――概括起来就是,法制不健全、道德不给力,是所有问题产生的原因;只要法制健全、执行有力,人人皆为圣贤,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终极考问”式时评的大量出现,或许缘于创作者认知、分析能力的不足,或许缘于创作者内心的惰性,或许缘于创作者对“终极答案”的执着,等等。但不论具体原因为何,这种写作方式的流行,大有使时评创作沦为简单复制的技术活儿的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时评应有的思想深度及可读性、说服力。因为“终级考问”式时评所讲的道理、所开出的“药方”,不过是人人皆知的大道理,实在没有太大必要评和论;所描绘的完美状态,只是一种遥远的理想或教科书里的理论――这样的理想答案,非但不能让作品体现出建设性,反而有可能因为所呈现的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进一步激发、强化读者对现实的不满。

评论特别是时评的思想深度,并不在于讲了多少大道理、罗列了多少大概念,而是来自作者对评论对象(由头)特质的准确把握,来自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给出的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如同高明的医生治病,必须“病万变,药亦万变”,而不能大而化之地讲“固本培元”。

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以为,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在比较中分析、在去同中留异。

现实中,许多事件、现象从大的方面看都具有相似性,但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一性质的事件、现象之间总会有细微而具体的差异,发现、把握这种差异,就是增加时评思想深度的前提。所以,在决定以某一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为由头进行时评创作后,我们不妨先将其与多个同一性质的事件、现象进行全面、认真的比较,以去掉“相同”、留下“不同”。实践证明,这些“不同”往往反映具体问题产生的独特原因,也能折射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着力点和抓手――一具体就深入,立足、围绕这样的“不同”,时评创作或许就可以跳出“终极考问”的窠臼,增加思想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