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预习导航”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预习导航”教学模式是我校构建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和课下的小组交流,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以“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为例,详细阐述了“预习导航”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该模式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过程性评价更是凸显学生的能力考查。
关键词:“预习导航”教学模式;预习案;巩固案;自主学习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4C0031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预习导航”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民办初级中学,学校办学理念新,以“作业少、活动多、课堂活”为特色,致力于创办高效课堂和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学校自2011年开始摸索包含课前“预习案”、课中“巩固案”、“学科小先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内容的教学模式,旨在改变传统课堂模式,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建高效课堂。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逐渐构建出“预习导航”教学模式,并在各学科教学中付诸实施。
2 “预习导航”教学模式的内涵
“预习导航”教学模式是以“预习案”、“巩固案”为载体,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高效课堂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导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小先生”等策略解决疑难,再根据“巩固案”的完成情况,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本模式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重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也让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
3 “预习导航”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预习导航”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体现在知识和学习两个方面。
3.1 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1],教师应将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长出”新的知识来。“预习导航”教学模式中“预习案”的设计就是依据这一主张。
3.2 学习观
大多数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从头脑中提取与新知识一致的知识经验,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固定点,而且要关注已有的、与当前不一致的经验”,“学习不仅意味着对新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还意味着对既有知识经验的改造”[2]。“预习导航”教学模式就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
4 基于“预习导航”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4.1 “预习导航”教学模式的模块结构
“预习导航”教学模式分三个模块:教师前期准备、教学阶段和教学评价,三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4.2 学习小组的建立
“预习导航”教学模式下的常规课堂,每个班的学生都按照要求建立若干学习小组,如表1。
4.3 教的前期准备
4.3.1 编制“预习案”“预习案”的编制原则[3]多轮实践下来总结如下:
(1)“预习案”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储备为基础。
(2)“预习案”明确预习目的的同时要有问题意识。
(3)“预习案”要有学法指导,通过试题的解决找到其中解决问题的规律。
(4)习题设置需分层次,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
(5)“预习案”的设计要有艺术性,需图文并茂,不但有文本部分,还要有图表、图形等非文本信息。
以新授课“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为例加以阐述。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预习案
[预习目标]
1.知道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2.知道着火点。
3.初步学会使用正确的灭火方法。
[预习内容]课本第97~98页。
1.如上图,实验现象一:铜片上白磷燃烧,烧杯内白磷不燃烧,你猜想原因可能是: 。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 接触,若要使烧杯内的白磷燃烧,你的方法: ;实验现象二: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你猜想的原因可能: 。
提示:
着火点:使可燃物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归纳]我能行!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①可燃物与 接触(如 );②达到可燃物 。
[举例]我来答。
在红磷燃烧的实验中,可燃物是 ,助燃剂是 ,使红磷燃烧的最低温度是 。
[提问]如何使铜片上的红磷燃烧?
[实验反思]可燃物燃烧的助燃剂一定是氧气吗?举例说明
[实际应用]考考吧!我能行。
1.如何熄灭下列火焰并分析原理。(1)熄灭酒精灯火焰。方法原理
(2)油锅着火,如何扑灭。方法原理
(3)酒精灯内酒精泼出,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方法 原理
(4)山林着火,如何扑灭。方法 原理
2.判断下列做法是否正确
(1)电线着火,切断电源 ( )
(2)室内着火,立刻打开门窗 ( )
(3)身上衣物被引燃,立刻就地打滚 ( )
我的困惑
教师事先明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储备编制“预习案”,“预习案”的内容包含对比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介绍可燃物的着火点;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探究灭火的原理,根据这些内容设计的问题通过阅读课本,完成预习,在完成“预习案”的过程中明确预习目标,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的困惑。
4.3.2 编制“教学案”
“预习导航”教学模式下,“教学案”的制定是在批阅“预习案”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知识点对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案”适度增略。本节课针对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两个知识点,设计实验,学生根据现象讨论,得出结论。本节课教学案的框架图如图3。
4.3.3 编制“巩固案”
“巩固案”是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本节课需要掌握的新知识编订的,根据“巩固案”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由这些情况再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举例如下: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巩固案
1.某次战争,大批油井被炸起火,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
A.设法使着火的油井与空气隔绝
B.设法阻止石油的喷射
C.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2.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合理的是( )
A.室内遇火灾,坚持守侯在室内,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要马上打开门窗
C.所处地烟雾较浓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3.小明同学用一块棉手帕,放在盛有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的烧杯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棉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如下图)。当火焰熄灭后,棉手帕完好无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中“火焰熄灭,棉手帕无损”的原因。
原因可能是
4.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分析以下两个实验,请将未完成的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巩固案”的编制,在内容上不能太多,约5~7分钟的量,针对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进行巩固,如1~3题,难度适中,期望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在知识拓展部分,设计对比实验:木条的燃烧和玻璃棒的燃烧,进一步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与灭火的原理联系起来,“巩固案”的最后,列出生活中常的图标,让学生了解这些图标的含义,达到化学联系生活的目的。
4.4 教学阶段
4.4.1 环节一:情境引入
[视频]火的介绍(约2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在预习时了解了课本知识,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不能省略,相反新课的导入,对激发学生兴趣尤为重要,让学生对本节课仍抱有期待,在期待中完成这节课。本课用一段《火》的视频引入,向学生介绍了燃烧这一人类认识最早的化学反应,通过视频,学生了解了火的发现,以及过去和现在对火的不同认识和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让学生对这一平常的现象有个概括的了解,并将燃烧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便于进行本节课两个知识点的学习。
4.4.2 环节二:燃烧的条件
[反馈预习情况]课前大家已经完成了“预习案”,做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认真预习了,但其中第3、5等题,错误率很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并请同学回答,让大家分享你的方法。(整个过程大约5分钟)
设计意图:“预习案”中的问题相对简单,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解决的问题,不需要直截了当告知学生其中的答案。学生在预习时已经了解了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教学中需要用实验来验证。
[对比实验]课本中原有的装置图(图7),不能完全验证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故将课本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设计对比实验(图8),如下:
设计意图:实验中强化了对比的方法,改进实验装置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生观察]图8试管中白磷和红磷的对比得出了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达到着火点;试管中白磷和水中白磷对比得出燃烧需要助燃剂。同时又关注了环保问题(实验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有毒,释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渗透实验中对比的方法。
[设疑]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如何让它燃烧?
[学生解答]可燃物燃烧需要助燃剂和温度达到着火点,现在温度够了,需要助燃剂,那么通入氧气应该可以。
[教师操作]将事先集满氧气的试管伸入水中,罩在白磷的上方。
[现象]水中白磷剧烈燃烧,出现“水火相容”的景象,学生很震撼。
[提问]通入空气行不行?
[生]有疑问和顾虑。
[教师操作]将试管伸入水中,罩在白磷的上方。
[学生观察]白磷燃烧,但没有在氧气中剧烈。
[继续提问]试管中红磷如何才能燃烧?
[生]加热(此时学生思维很活跃)。
[教师操作]取出试管,擦净外壁的水,酒精灯上加热。
[现象]红磷燃烧。
设计意图:化学实验是最具魅力和说服力的,通过对比学生不仅知道了燃烧的两个条件,还通过这两个条件解决了实验中的问题,并顺带复习了氧气的浓度与燃烧剧烈程度的关系。
[追问]可燃物燃烧需要助燃剂和温度达到着火点,那么,助燃剂一定是氧气吗?
[生]不一定(预习时已经知道这部分知识,但期待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镁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见表4)。
[视频]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师]实验说明助燃剂不仅仅是氧气,还可以是二氧化碳、氯气等。综上实验,燃烧的条件和概念总结见表5。
[提问]若燃烧过了头引起火灾,如何灭火?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小组讨论]“降低温度”、“隔断氧气”、“撤离可燃物”……
[问题]如何熄灭燃着的蜡烛?
[用品准备]讲台上放置燃着的蜡烛、剪刀、细沙、烧杯、水等。
[生]小组讨论,填写讨论结果(约5分钟)。
[小先生]汇报讨论结果,并演示灭火方法(每组灭火方法不得重复)。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生参与,动手操作,激起学生很大兴趣,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根本上理解灭火的原理。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展示时,教师适时地评价和指导,总结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形成了有联系的问题链,启迪学生不断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拓展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其中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和“小先生”的展示,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展示的平台,也给学生提供了建构知识的空间,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当然,有的学生课堂上不能将所有的知识理解透,这就要发挥“小先生”的作用,课下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将小组合作和“小先生”的作用延伸到了课下。
4.5教学评价
“预习导航”教W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和表现的过程性评价,不是仅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多的是参考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六部分,具体的要求见表6。
教师将以上六部分内容中学生的表现做记录,综合所有表现,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分阶段展示学生的综合表现,让学生了解本阶段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指出一部分学生的不足,帮助他们找到提高的方法和方向。
5 小结
“预习导航”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其中小组合作也让学生间的互帮互助行为增加,课堂上学生是主人,有了更多表达的机会。学生有如此多的变化,是因为课前预习让他们学会了思考和质疑,课中的合作和课下的互帮互助让他们有了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预习导航”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建构知识,这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这个好习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俨然成为展示学生能力的地方。但同时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灵活应用教材,编订高质量的“预习案”、“教学案”和“巩固案”,学生认真预习,有效完成“预习案”和“巩固案”,才能确保“预习导航”教学模式有效进行,不是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朱宝荣主编.应用心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赵丛海.初中化学导学案的编写和运用[J].现代教育2011,(69):2~3.
[4][5]王祖浩主编.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