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公众人物名誉权与言论自由从方舟子诉崔永元名誉侵权案切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方舟子诉崔永元名誉侵权案切入,在社会科学的背景下,本文具体分析了名誉侵权中公众人物的言论自由限度及其名誉权保护弱化等问题,力求在公众人物名誉权及言论自由方面的法律保护以及相关社会背景下展示公众人物网络名誉权弱化及言论自由受限的意义。
【关键词】公众人物 言论自由 名誉权保护的弱化
崔永元与方舟子的故事从微博骂战升级到法院诉讼,纵横阡陌,“转基因食品”系为“元凶”。2013年9月7日上午,方舟子发起了一项食品科学实践活动,并于9月8日在微博上说“要创造条件让国人都吃上转基因”,引发崔永元质疑。崔发微博说“公众有吃和不吃的权利”,从而引发骂战。最后,方舟子诉崔永元名誉侵权。北京海淀法院于2014年1月21日正式受理该案,并于2014年7月23日上午开庭审理,持续一天,至今审判结果未知。
为了更透彻地分析此案,本人从双方争论的原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出发,探讨双方的争论行为属于侵犯名誉权还是正常的科学批评范畴,并进一步分析了公众人物的言论自由限度及名誉权保护的弱化趋势。
一、公众人物言论自由的限度
言论自由虽然是宪法赋予每一位公民的基本自由,但该自由并非绝对。言论自由的权利应该以不损害国家、社会、他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公众人物的言论应当更为受限,由于其言行往往会对社会公众产生极大影响。毫无疑问,本案双方均为公众人物,无须佐证。
(一)关于原点问题
本案中,骂战源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在学界和社会上已争论多年,至今尚无定论。其次,公众人物的言论与行为均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最后,公众人物应对个人及其代表的利益集团所做的行为与言论负责,即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首先,本案当事人骂战初因中,方舟子行为略失合理,崔永元则合乎情理。在转基因安全问题于科学界尚无定论的情况下,方舟子却极力倡导公众食用,本人认为该行为欠妥。另外,对于不确定的事物,社会大众往往持怀疑与恐惧态度,崔永元在这一专业问题上无疑属于社会大众行列,合理的质疑实属正常反应。
其次,公众人物的行为与言论通常具有更强的社会影响力,在本案中体现为引导功能。方舟子的倡导行为,会引导大众大量食用,并且意识形态中认为转基因绝对安全;崔永元的质疑同样会引导社会,让大家认为此种食品安全性仍待研究。与客观事实联系后,发现崔永元的行为更具客观性,该引导方向目前来看更合理。
最后,双方当事人均为公众人物,应当更具有社会责任性。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重大社会利益。然,上述分析发现,方舟子的行为目前无法体现足够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追本溯源,在本案原点问题上,崔永元的行为比较合理。
(二)骂战过程中行为分析
本案双方当事人围绕转基因安全问题展开对骂。不难发现互相针对人品人格等方面发表了很多具有人身攻击性的质疑言论。
首先,双方的互相指责与质疑应当建立在足够的事实依据上,否则将构成诽谤与侮辱。
其次,作为公众人物,言论的指引性会一定程度上引导公众认为,对方当事人客观上存在骂战中涉及的恶。该行为会直接导致对方当事人名誉权受到影响。如若客观上不存在提及的恶,则该误导行为构成名誉侵权。反之,则仅为客观陈述。
最后,若事实证明客观上不存在双方的“互伤”行为,那么后果将极为严重。两位公众人物极不负责任的言论行为将会影响一部分社会公众跟风模仿,谎言、造谣、失信等行为将蔚然成风,后果不堪设想。
综上,二者骂战中具有人身攻击性的言论都不合理,均应受限。
然而,具体应该限制到什么程度,学界并没有给出答案,甚至没有学者研究这个问题。往往研究的都是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保护限制问题。本文认为,该问题应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以下三个原则不得违背:其一,任何涉及其他社会组织群体、宗教群体、民族问题、国家安全等问题的言论与行为须谨慎,任何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等严重社会问题的言论与行为应禁止。其二,任何言论与行为以不损害国家、社会、他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其三,文明用语,杜绝低俗。
二、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弱化
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公民言论的自由度具有此消彼长的紧张关系。公众人物
名誉权的范围越宽泛,则意味着其他公民的言论自由越受制约;相反,言论自由的范围越宽泛,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就要受到制约。因此,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保护应予弱化。实践中,方舟子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侵害其名誉权一案的法院判决有力地支持了该观点。
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保护应予弱化。既然选择进入公众视野,获取巨额利益,就应承担相应后果,在法律上就表现为隐私权与人格权的保护淡化,涉及到本文就应该是名誉权的保护弱化。大凡公众人物,都已经从自己的角色中获得了足够利益,自然要放弃另外一些利益,方能达到利益均衡。
三、结语
言论自由是相对的,公众人物的言论自由应该受到更大限制。本案中,方舟子与崔永元系互骂,源于对转基因食品观点的分歧。崔对方的科普质疑与批评实属正当与必要,无关乎法律问题;双方的后续对骂内容与措辞,并不能直接认定为侮辱、诽谤,有待对这些内容所指的事实进行查清与确认。但,一些低俗与侮辱性词汇的使用应当在公众人物的言论中加以限制。
参考文献:
[1]黄东黎,刘海波.《法的界限:丽江“纳西古乐”引发名誉侵权案的法律思考》,人民出版社,2006.
[2]黄惟勤.《互联网上的表达自由:保护与规制》,法律出版社,2011.
[3]唐煜枫.《言论自由的刑罚限度》,法律出版社,2010.
[4]王利明,葛维宝.《中美法学前沿对话:人格权法及侵权法专题
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5]王眉.《网络传播中的名誉侵权问题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6]杨立新.《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