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乐曲标题的美学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乐曲标题的美学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音乐与文学两门艺术,关系密切。对此,在声乐作品中,人们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本文则通过对标题音乐主要类型的介绍和分析,试图揭示器乐中音乐与文学的深层关系。

关键词:音乐;乐曲标题;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音乐与文学,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

我国古代重要的音乐论著《乐记・师乙篇》说:“故歌之为言者,长言之也。”认为歌声对于要表达的内容,只是把说话的声音拖长些罢了。汉代《毛诗序》也有类似论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可见,音乐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音乐和文学都是“时间艺术”,它们表情达意、塑造形象直至实现其审美功能,都是随时间的推移而铺陈、展开的。它们被欣赏时,都是从局部到整体。这些特性使其迥异于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故音乐术语中,除少数如“音色”、“音乐形象”、音响的“厚度”、“透明度”以及和声的“立体感”等直接借自造型艺术外,更多的是借用或套用了文学中相应的概念,于是才有了众所周知的诸如“音乐语汇”、“音乐主题”、“乐节”、“乐句”、“乐段”、“乐章”、“音乐素材”等等命名。

在以歌曲为主体的声乐作品中,歌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随着音乐事业的发展,对歌词、歌剧剧本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边缘学科”即“音乐文学”。这一学科的研究成果,必将推动我国歌词、歌剧剧本的理论和创作水平日益提高,也必将为探明歌曲(歌剧)中音乐与文学两种艺术的深层关系开创新的纪元。

器乐与文学的联系则不如声乐那样大量与明显。但稍微留心考察即不难发现,无论在其创作之始,还是在其审美功能的最终实现,都无不与文学息息相通。

本文拟对标题音乐的几种典型情形作一初步探讨。

乐曲的标题,如同诗歌、小说、剧本及抒情散文的标题一样,讲究集中、凝炼、常常只有寥寥数字。除少数还有段落性的小标题外,大多在曲谱上再无其他文字说明(表示乐曲的速度、力度及某些特殊演奏技法的文字例外)。

优秀的乐曲何以能给人以各种美感如优美、崇高、悲剧、滑稽等,从而令人陶醉、神往、感奋、愤慨、欢悦呢?诚然,音响本身及其烘托的气氛、渲染的意境、塑造的形象,起了根本的作用。同时,那些恰如其份的具有诗情画意的标题,对于启迪作者的乐思、便利演奏者的理解与发挥、引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激起情感的共鸣,无疑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列举若干颇具代表性的中外器乐名曲,分若干组,作一粗略的浏览。

(一)长安鼓乐《鸭子拌嘴》、《老虎磨牙》,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民间唢呐曲《百鸟朝凤》、广东音乐《鸟投林》等。

这类乐曲,内容单纯,标题含义明确,其乐思直接发端于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音响或画面。乐曲运用各种乐器丰富的演奏技法,较多地通过对自然音响的巧妙摹拟,对生活画面的生动描绘,抒发作者热爱生活之情,给人以情绪感染和审美愉悦。它们,突出强调了音乐的造型性。

(二)二胡曲《二泉映月》和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一类乐曲,标题中包含了特定的地域因素。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和俄国中亚地区广漠的草原,使人准确无误地顺着曲作意图进行联想和想象。当然不仅是标题提供了方位及地域概念,它富于地域特色的主题音调及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更使人们脑海里浮现皓月辉映的清泉或商队逶迤的草原图景。给人的艺术享受,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超过了“亲临”、“亲睹”,体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这类乐曲,音乐的“造型性”与“表情性”并重。

(三)古典《春江花月夜》和二胡曲《战马奔腾》。这类乐曲,标题的地域概念比较模糊。它们不是表现“一个”、“这个”而是表现“一类”、“这类”场景。音乐摆脱了特定地域或事件的限制,获得了更为开阔的运动空间,拥有了更为宽广的回旋余地。人们将更多地从音乐的音调、风格、情绪及其运动来鉴别、品味它的时代特征和作品的意蕴。它们,更为强调音乐的表情意义。

(四)二胡曲《光明行》、《病中吟》和广东小曲《旱天雷》、《饿马摇铃》等。这类乐曲大多集中地抒发一种情绪:或昂扬、奋发(《光明行》);或低沉、凝重(《病中吟》);或抒发喜悦情绪(《旱天雷》);或表现不安气氛(《饿马摇铃》)。我们无法从音乐判别“光明行”是什么人,由哪儿往哪儿行;也不知道“病中吟”者患什么病、吟些什么。至于《旱天雷》,则根本没雷鸣电闪之类的描写,《饿马摇铃》亦未闻马的嘶鸣或铃的叮。在这类作品中,标题虽有“声”有“色”,音乐却深藏于标题屏幕的背后,纯然是一种情绪的抒发和渲染。也因此,标题反而获得了更浓醇的诗意情调。

这类乐曲中音乐的表情性上升到主要地位。

(五)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交响诗《嘎达梅林》等。这类乐曲的特征是它们的叙事性,以及由于采用奏鸣曲曲式,使渗入某种戏剧性成为可能。

它们一般以某个传说,故事甚至真人实事为情节的基础,内容深广,场景繁多,主题比较丰满,并包含矛盾冲突。例中两部乐曲所反映的故事,虽早已在汉、蒙人民中广泛流传,又有不同门类的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塑、舞蹈、戏曲等)进行了精彩的演绎,然而,作为器乐,却必须也只能使用非语言、文字的,非色彩、光影、线条的手段加以表现。音乐艺术的突出长处是直接抒情性,但又无法象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那样表达概念,描摹形态。于是当器乐曲表现此类题材时,对于情节和过程总是有所取舍。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以显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分别表现了这个凄美爱情故事的三个主要情节――“相爱”、“抗婚”和“化碟”,乃扬长避短之举。在这个前提下,作者激情凝诸笔端,调动各种颇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手法,把这个反封建的爱情故事描述得酣畅淋漓,产生了撼人心魄的效果。

(六)根据同名古典诗词诗意创作的乐曲,如三弦独奏曲《春晓》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而三弦独奏曲《春晓》则使用小标题“钟磬”、“吟咏”、“风雨”、“神往”将全曲分为四个段落。经过反复聆听与分析,笔者发现唐诗《春晓》(以下简称“唐诗”)与三弦独奏曲《春晓》(以下简称“三弦曲”)有如下异同之处:

A、主题

同为惜春。不同的是唐诗“花落”为止,略带感伤;三弦曲则结束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令人昂奋。

B、角度

同为正面描写明媚的春光。唐诗中,“眠”字在诗之首,诗人在庭院中感叹;三弦曲中:从晨钟声声、百鸟啾啾、书声朗朗,到春雨潇潇以至大作。到《神往》部,则有春回大地,登高眺远,激动不能自己之势。

C、结构

同:皆为起承转合。

异:唐诗,方整、平稳。与全诗优雅、闲适的情调互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