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藏区学校美术教学考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藏区学校美术教学考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藏民族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人文地理氛围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稳定和悠久的文化艺术,民族文化是他们赖以生存、引以自豪的精神支撑,是与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和悠久历史相依相存的。失去了这些文化特征,其民族性也就荡然无存。笔者在康巴藏区长期从事美术教研工作,尤为深切地体会到,当前应该在现行美术教育中加入民族地域文化艺术教育,在理解和把握好宗教与艺术关系的基础上,把对自身文化艺术的探索与实践作为藏区学校美术教育的重点和教学目标,加大对藏区学校美术教育民族性、地域性文化资源开掘与利用的科研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让藏族学生更多地接触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培养藏族学生的地域文化艺术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更好地体现学校美术教育应具有的人文关怀和美育要求。

一、现行美术教育中“惯性表述”所带来的困惑与迷茫

美术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艺术现象,总是要同一定的社会、民族、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协调,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而作为具有传播文化、以美术为载体的学校美术教育,无疑应该体现和遵循这一基本美术规律,使之能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需要相适应。客观上讲,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尚处在探索阶段,近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仅有近百年历史,且更多的是通过掺杂和吸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美术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并未在真正意义上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美术教育理论体系。有鉴于此,更需要以一种多元的、宽容的、多视点的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其与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多元文化教育由初始的美国民族教育模式,逐步演化为欧洲大陆国家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最终成为世界民族教育发展的一种理念”[1](P51)相吻合。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的学校美术教育总是热衷于对中西方主流美术理论及其技法的“惯性表述”,而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美术教育的关注和研究表现得极为淡漠;没有处理和把握好教育须与一定的社会、民族、经济、文化等因素相谐调相适应的规律,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足够的重视和理解,往往持一种“文化普世主义”、“东部地区中心主义”的主流文化视点;[2]以所谓“科学的”、“现代的”、“先进的”美术教育观念、内容和方法去试图改造和取代少数民族美术文化,教材中也无一例外地充满了大量对汉文化艺术传统、都市文化和西方美术文化语境的“惯性表述”。即使有一些民间美术的内容,也多是流连于汉文化背景下的民间文化艺术,至于有关少数民族美术的内容则是匆匆带过,犹如走马观花。这显然是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精神及现代教育理念不相融合的。美国已故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这样说道:“教材须与人类的共同利益有联系,才是人类化的教材。”[3](P25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现状,强调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也强调:“教材应尽量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具有可操作性。应考虑不同地域学生的基础、人文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易教、好学的教材。应使教材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同时还谈到:“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然而,笔者通过对我国西部藏区中小学校美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我们正规的美术教科书提供给藏族学生的知识内容大多是远离他们的生活体验,与他们的文化艺术传统和生活情景不甚相关甚至是毫无关系的。多数地区学校的美术教育基本上仍是参照和沿袭内地城市的教学模式,而对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触及甚少。有的地区也开展了一些诸如“唐卡”技法一类的教学,但提供的教材五花八门,大都是些市面出售的带有晦涩艰深宗教表述、以《画经》理论技法为指导的成人类读物,根本不能提供系统的教学大纲、教学章节、教学重难点分析等教科书本应具备的内容。在这样的“教材”面前,学生们所表现的只能是不知所措。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藏区学校师生对现行美术课程的漠然、困惑和迷茫,甚至产生心理排斥,反映在学校美育教学成效上,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由此,笔者以为,要搞好藏区学校美术教育,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编写和出版适合藏族地区美术教学的教材和相关辅助读物,使藏族学生有机会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有所了解、认识,并从美术的角度去理解、去消化、去掌握。从而在根本上体现学校教育的美育目标,有效地激发民族文化艺术自豪感,以此促进藏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大发展。

二、发现和了解藏民族文化艺术审美内涵是藏区美术教育的重点藏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许多适应自己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文化艺术样式,这些都渗透着他们的文化艺术审美内涵。如何去了解、去发现,是藏区美术教育的重点。身为教师,不能只是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的机器,以及充当手工作坊的师傅,而是应该扮演启迪思想、促进理解、激励创新的引导者角色。要帮助学生明辨和讨论学习中的相关问题,作为教师理所当然也需要具备一种开放的心态。要针对本民族审美内涵、审美精神等方面的讨论,形成一种开放的课堂讨论气氛,这是搞好美术教学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对藏民族艺术作品进行深入了解、分析时,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作品表象传达民族审美意识,反映民族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述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教师还要有打破一些旧传统禁忌的勇气来支持讨论。在多年的藏区美术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自己虽是藏族,但对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也是懵懂少识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美术教育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使他们能将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历史传统、审美内涵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实践证明,学生如果放弃自己熟悉的本民族题材而去追求所谓的现代表现,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反过来,在他们选择了自己熟知的民族题材去进行表现时,表现起来就很顺手,脑子里就有很多想法,在作品中也就有很多“话”要说,再结合一些必要的技法支撑,他们最后完成的画面效果,不仅自己满意,而且也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因此,作为教师应联系学生们在美术创作中出现的问题,组织讨论,有针对性地研究藏民族艺术的文化传统审美内涵,并引导学生主动地加以利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养成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的习惯,指导学生对藏民族生活地区进行一些基本的调查研究和采风写生活动,从而促进对藏民族文化艺术的了解,以及对其所蕴含的审美内涵的发现。

三、藏区学校学科建设中民族性、地域性文化资源的优势在当代背景下开掘与利用民族、地域文化资源,确有大量新的课题可做,在这一方面,藏区地方民族院校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是身处民族地区,有了解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方面的优势,包括对藏区习俗上的感受、融通和言语沟通上的便捷。

二是高校特有的学术研究氛围以及必要的研究人才方面的优势,除了院校自身的专业人员外,从民间到其他文化艺术实践与研究机构,均可以作为学科建设可以整合的重要人才资源加以提取。

三是学术科研成果便于检验与回馈。目前,在藏区的学校教育中,除大学最早开设了藏族美术专业课程外,一些地方性大学也相继开办关于藏民族美术方面的专业,并不断加大对藏族美术学科建设上的科研投入。不同院校、不同学科对于学科建设中民族性、地域性文化资源的开掘与利用的表述,往往见仁见智,但其中一个关键性的指向应该是明晰的,那就是努力探寻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民族、地域文化艺术的机缘,并不断获得新的艺术突破。这是民族、地域文化在当代背景下实现有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在当代背景下对于民族、地域文化身份的确认。对民族、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新的诠释,关乎本地区、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科学传承,并使之焕发出为更多人所接受的新人文品质的魅力,为推动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艺术事业提供学术上的支持与服务。

四、如何看待藏族传统文化艺术中宗教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藏学界多数学者有一个共识,即藏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由苯教文化与佛教思想相结合的一种文化,这也就决定了藏族文化艺术中必然包含着大量的藏传佛教元素。如何去看待这些宗教元素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与束缚?也就自然而然地摆在了我们探讨藏区学校美术教育藏族文化艺术发展路子与观念的桌面。不可否认,佛教尤其是广泛影响藏区的宗教———藏传佛教,其本身可能带有与现代社会生产、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消极影响,但是作为依附其存在的宗教艺术品,其特有的历史印记、独具的艺术价值、所包含的民族审美精神、人文光华却值得我们下工夫去研究和学习。从艺术本身看,因宗教艺术以形象来表达自身,这就决定了宗教艺术形象具有朦胧性和多义性,而这种朦胧性和多义性,使宗教艺术形象往往高于抽象教义,超出宗教的思想原型,可以同时成为非信教者们的审美对象。从庄严肃穆的菩萨本尊、慈眉善目的观音大士造像身上,人们能够看到仁爱博大的智者形象和贤淑雅慧的女性形象,就像中国西部的“敦煌石窟艺术”,能说除佛教信徒外就没人认可它的美吗?关于宗教和艺术的关系,西方野兽派画家马蒂斯说得更彻底:“一切名副其实的艺术都是宗教的,不论它是一种浅浅的创造,还是一种色彩的创造,如果它不是宗教的,它就不存在了。”[4](P227)此外,艺术的美学原则,也使得宗教艺术在表现现实、讴歌生命、肯定人的价值方面,与现实主义艺术具有一些共通之处,对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的宗教艺术作品,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将人性植入他们的宗教艺术作品中,在作品里传达画者崇高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对现实生活真实性的理解和对人生价值的肯定,从而带来持久的艺术魅力和美的享受。

当然,在课堂上使用这些藏族宗教艺术作品作为教学素材时,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具备客观的科学研究态度和严谨的教学方法,学习传统但一定不要完全陷入故纸堆中无力自拔。其次是不能“喧宾夺主”,在宗教问题上过多纠结,毕竟我们的学校是社会主义大学,不是宣讲宗教“经义理法”的佛学院。在藏族传统美术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在学生了解传统美术的样式、技法、审美精神、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到传统藏画的固有程式,是制定者们依据当时的审美情趣,体现早已由宗教理念和仪轨所固定的模式、形象和精神而刻意规定下来的。在当今多元价值体系下生活的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和现实生活来描绘和发挥,不必固守几千年来所有藏画家都恪守和追求的一种恒久的、模式基本不变的、也不提倡变化的艺术品格,[5](P9)更没有必要相信所谓不这样画,必遭天谴和来世报应之类的“钻牛角尖”,藏族美术的前进之路必然只会越走唯心主义说辞。要让学生明白,违背艺术规律地越窄。